赵明 作品数:20 被引量:142 H指数:7 供职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不同透析方式对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钙磷代谢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2 2020年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与血液透析(HD)对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钙磷代谢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肾内科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126例ESRD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应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PD组(63例)给予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HD组(63例)给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后的钙磷代谢水平(血钙水平、血磷水平)、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GFR)、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的差异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D组和HD组治疗后的血钙水平、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组的CRP水平高于PD组(P<0.05),但两组的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FR、BUN、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的感染、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HD组(P<0.05),心率失常低于HD组(P<0.05),两组的高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和HD都可以有效改善ESRD患者的钙磷代谢情况和肾功能状态,但PD、HD治疗后都有轻微的炎症反应,且HD的炎症反应高于PD;建议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患者的血液净化方式。 方纪林 蒋红利 李向东 李毅 赵明 沈海燕 刘亚男关键词:肾病 肾透析 细胞因子类 霉酚酸酯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及肾脏病理分析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研究探讨霉酚酸酯(MMF)对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40例LN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霉酚酸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度指数、肾功能指标及肾脏病理指标。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疾病活动度指数、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纤维新月体、白金耳和微血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疾病活动度指数、BUN、Scr、24 h尿蛋白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纤维新月体、白金耳和微血栓均明显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可以达到与环磷酰胺相当的临床疗效,霉酚酸酯相比于环磷酰胺可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其安全性更加安全可靠。 沈海燕 李向东 李毅 赵明 翟英 郭博慧 陈青娟关键词:狼疮肾炎 霉酚酸 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马蜂蜇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马蜂蜇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50例马蜂蛰伤并发MODS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血液灌流联合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实施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液透析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er)、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液透析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前,两组APACHEI评分、CRP、IL-6、PCT、APTT、PT、TT、INR、ALT、AST、BUN、Ser、LVEDd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PACHEⅡ评分、CRP、IL-6、PCT、ALT、AST、BUN、Ser和LVEDd明显降低(P<0.05),APTT、PT、TT、INR和LVEF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P<0.05),不良反应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马蜂蛰伤并发MODS患者治疗中,应用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其机制与改善炎症因子凝血、肝肾和心功能相关。 沈海燕 李向东 李毅 赵明 翟英 郭博慧 陈青娟关键词:肾透析 蜂蛰伤 多器官功能衰竭 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对比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联合CRRT对胡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8月~2013年10月来本院就诊的胡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损伤者72例,根据患者经济情况及意愿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对照组(35例)行血液灌流联合CRRT,实验组(37例)行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联合CRRT,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并发症和病死率、治愈率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P〈O.05),具有更少的临床并发症、较低的病死率以及更高的治愈率,缩短了住院时间(P〈0.05)。结论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联合CRRT能更有效治疗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毅 张燕 赵明 沈海燕 翟英 郭博慧 刘亚男 王敏 徐敏 李向东关键词:血浆置换 灌流 MicroRNA-145靶向沉默PLK1基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microRNA-145(miR-145)靶向沉默PLK1基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试剂将miR-145转染肾小管上皮细胞,按不同转染结果分为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miR-145转染组,采用RT-PCR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145水平,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转染miR-145后细胞周期的分布,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胃癌细胞Bax、Cyclin B1、PCNA及Bcl-2的表达水平,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145与PLK1基因的靶向关系。结果RT-PCR实验显示miR-145转染组肾小管上皮细胞miR-362表达水平(4.1±0.6)显著高于对照组(1.2±0.2)和阴性对照组(1.3±0.3)(P<0.05)。CCK-8实验显示肾小管细胞转染miR-145后,肾小管细胞的增殖水平低于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采用流式细胞术显示各组肾小管细胞G0/G1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145转染组肾小管细胞S期比例为(14.16±2.82)%,显著低于对照组[(21.22±3.81)%]及阴性对照组[(22.56±2.69)%](P<0.05);miR-145转染组肾小管细胞G2/M期比例为(26.37±4.51)%,显著高于对照组[(24.57±2.02)%]及阴性对照组[(22.46±2.74)%](P<0.05)。miR-145组Bax相对水平为(0.36±0.04),显著高于对照组(0.25±0.03)及阴性对照组(0.24±0.04)(P<0.05)。miR-145组Cyclin B1、PCNA、Bcl-2相对水平分别为(0.18±0.03)、(0.27±0.03)、(0.16±0.02),显著低于对照组[(0.28±0.02)、(0.36±0.04)、(0.32±0.03)]及阴性对照组[(0.30±0.03)、(0.40±0.03)、(0.33±0.03)](P<0.05)。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miR-145可与PLK1基因的3'-UTR结合,经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验证,显示肾小管细胞在共转染miR-145及PLK1野生型载体后,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显著下降(P<0.05),其他各实验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无明显下降(P<0.05)。RT-PCR实验显示miR-145转染组肾小管上皮细胞PLK1基因表达水平(0.31±0.13)� 沈海燕 李向东 李毅 赵明 翟英 郭博慧关键词:上皮细胞 肾小管 细胞凋亡 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尿毒症肾性贫血及左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尿毒症肾性贫血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2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规律皮下注射100~150 U/kg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3次/周。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每次透析后加用左卡尼汀注射液1 g,静脉注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贫血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χ~2=6.010,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左心房直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舒张压升高≥10 mm Hg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χ~2=7.650,P<0.01)。结论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有效改善尿毒症肾性贫血状态,改善左心室结构,恢复左心室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周麟 李向东 赵明关键词:左卡尼汀 促红细胞生成素 尿毒症 肾性贫血 左室重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及其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首次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15例,所有入选患者均于使用肝素前常规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分别记录首次血液透析前患者血小板计数;首次血液透析后每周3次随访血小板计数,于每次透析结束后采静脉血行血小板计数。监测肝素抗凝前、后血小板数目变化,对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4Ts”评分,评分为6~8分的患者临床诊断为HIT。观察HIT患者肝素抗凝前、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变化、血小板减少的最低值、HIT发生时间,同时观察患者除血小板减少外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超声检查深静脉有无新发血栓形成、全身出血倾向(牙龈出血、局部皮肤瘀斑、黑便、肉眼血尿)等。HIT患者停用肝素,换用阿加曲班抗凝,观察HIT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及恢复后血小板计数。结果115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HIT,11例HIT患者有2例发展为HITIS(占18.2%)。HIT患者肝素抗凝后血小板数目降至(68±21)×10^9/L,与肝素抗凝前的(179±57)×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用肝素改为阿加曲班抗凝后血小板计数上升至(166±53)×10^9/L,与阿加曲班抗凝前的(68±21)×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加曲班抗凝后血小板计数为(166±53)×10^9/L,与肝素抗凝前的(179±57)×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T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肝素抗凝后的常见并发症,阿加曲班可作为HIT患者的有效抗凝剂。 赵明 李向东 李毅 沈海燕 翟英 周麟关键词:肝素 血小板 尿毒症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25(OH)D、IGF-1及骨质疏松指标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骨质疏松指标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汉中三二〇一医院肾内科收治CKD患者100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比较2组血清25(OH)D、IGF-1及骨质疏松指标的水平。根据CKD分期将观察组分为CKD 1亚组(27例)、CKD 2亚组(29例)、CKD 3亚组(23例)、CKD 4亚组(21例)4个亚组。比较各亚组血清25(OH)D、IGF-1及骨质疏松指标的水平,并应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清25(OH)D、IGF-1水平与骨质疏松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25(OH)D、IGF-1、钙(Ca)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t/P=9.654/0.000、21.399/0.000、4.840/0.000),血清磷(P)、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β-C末端肽(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N端骨钙素(N-MID)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P=3.659/0.000、10.275/0.000、8.022/0.000、15.572/0.000、17.568/0.000、25.608/0.000)。随CKD病情加重,血清25(OH)D水平、IGF-1、Ca水平依次降低(F/P=26.541/0.000、107.935/0.000、6.871/0.000),P、ALP、β-CTX、tPINP、N-MID和iPTH水平依次升高(F/P=15.986/0.000、52.449/0.000、433.074/0.000、171.993/0.000、258.851/0.000、311.589/0.000)。CKD患者血清25(OH)D水平和IGF-1水平与ALP、β-CTX、tPINP、N-MID、iPTH水平均呈负相关[25(OH)D:r/P=-0.516/0.013、-0.662/0.010、-0.733/0.008、-0.165/0.024、-0.298/0.029;IGF-1:r/P=-0.419/0.019、-0.302/0.032、-0.519/0.013、-0.395/0.022、-0.314/0.027],与Ca、P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CKD患者病情的加重,血清25(OH)D和IGF-1水平降低,骨代谢异常情况加重,血清25(OH)D、IGF-1与骨质疏松指标ALP、β-CTX、tPINP、N-MID、iPTH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检测血清25(OH)D和IGF-1水平有助于CKD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诊断和� 方纪林 蒋红利 李向东 李毅 赵明 沈海燕关键词:25-羟维生素D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骨质疏松 血清FGF-23、sKL检测对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可溶性klotho蛋白(sKL)检测对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CAPD> 3个月的患者109例,根据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的心脏瓣膜钙化情况将其分为瓣膜钙化组51例、瓣膜正常组58例,同期选取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FGF-23、sKL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PD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FGF-23、sKL对心脏瓣膜钙化的预测价值。结果瓣膜钙化组、瓣膜正常组血磷、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清肌酐(SCr)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 05),总尿素清除指数(Kt/V)低于对照组(P <0. 05);瓣膜钙化组透析龄、血磷、ALP、血钙、SCr、FGF-23水平高于瓣膜正常组(P均<0. 05),Kt/V、血清sKL水平低于瓣膜正常组(P均<0. 05)。血磷、血清FGF-23水平升高是CAPD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 995、2. 328,P均<0. 05),血清sKL水平升高是CAPD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保护因素(OR=0. 742,P均<0. 05)。血清FGF-23、sKL预测心脏瓣膜钙化的AUC分别为0. 844、0. 814,二者联合检测预测心脏瓣膜钙化的AUC为0. 941。结论血清FGF-23、sKL是CAPD患者发生心脏瓣膜钙化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CAPD患者发生心脏瓣膜钙化的预测价值较高。 周麟 李向东 赵明关键词:终末期肾脏疾病 心脏瓣膜钙化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 多部门合作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探讨多部门合作在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多部门合作管理实施前(2019年1~12月)期间所有住院患者1478例进行检测统计,从2020年1月开始实施多部门合作管理,具体包括:(1)建立多部门合作管理组织体系;(2)建立MDRO三级管理网络;(3)多学科联合培训;(4)临床科室配备临床药师;(5)采用医院感染监控系统对微生物标本的送检、MDRO的检出率、耐药菌普的变迁、抗菌药物的使用等进行实时监控;(6)由院感科、医务处牵头,定期对MDRO检出率高的科室和重点科室进行联合查房检查;(7)采用PDCA循环模式对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各个环节质控;对多部门合作管理实施后(2020年1~12月)所有住院患者1849例进行检测统计,对比实施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MDRO检出率、手卫生依从率和接触隔离执行率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结果多部门合作管理实施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MDRO检出率明显低于实施前(χ^(2)=46.611,χ^(2)=16.814,P<0.05);手卫生依从率和接触隔离执行率明显高于实施前(χ^(2)=25.357,χ^(2)=29.227,P<0.05);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明显高于实施前(χ^(2)=25.576,χ^(2)=33.624,P<0.05)。结论多部门合作管理的实践发挥学科间优势互补,提高医务人员对MDRO防控措施落实的执行力,可有效降低MDRO医院感染发生率。 翟英 陈晓康 赵明关键词:多部门合作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