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源CT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和评价各种血运重建术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性检查,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下肢动...
- 杨彩哲关小宏童奥唐红王敏王璐宁王珠红吴石白肖黎赵永东
- 文献传递
- 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的选择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药敏结果及治疗过程中的病原菌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11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Bio-Merieux公司的VITEK AMS-60全自动微生物系统GPI细菌鉴定卡,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结果116例患者共采集168份标本,其中120份标本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71.4%,球菌、杆菌、真菌分别为43%、45%、12%,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占前3位;混合感染占33%,以WagnerⅢ~Ⅴ级患者为主。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敏感性最高,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头孢西汀敏感性最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本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达50%;在治疗过程中同一部位的细菌种类会有变化,同一部位同种细菌的耐药性也有变化。结论糖尿病足感染以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占前3位,混合感染占33%,对于重症患者要首选广谱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要针对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尽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 杨彩哲关小宏童奥唐红王敏王璐宁吴石白肖黎王珠红赵永东
- 关键词:糖尿病足细菌学抗菌药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 氯吡格雷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抗凝溶栓治疗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在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的患者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抗凝溶栓效果。方法选取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口服阿司匹林加国产氯吡格雷组(泰嘉组,n=48)及阿司匹林加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组,n=42),观察2组介入术后血小板功能及下肢动脉远期通畅率情况。结果 2组介入术后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动脉再狭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防止下肢动脉介入术后血栓形成及再狭窄,进口的和国产的氯吡格雷治疗同样有效。
- 吴石白关小宏赵永东唐红
- 关键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下肢动脉介入治疗抗凝溶栓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重度糖尿病足坏疽(DFG)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随机选取60例符合Wagner分级3~5级的DFG患者,使用VSD技术治疗创面,即VSD治疗组,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对1年前采用创面常规引流方法治疗DFG的患者62例进行对照分析,即常规治疗组,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转归(治愈率)、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等。结果VSD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30.5±6.8)d与(53.8±5.5)d,t=2.636]、换药次数[(15.0±4.7)次与(29.5±6.1)次,t=2.374]、治愈率[96.7%(58/60)与87.1%(54/62),χ2=9.93]、平均住院时间[(20.1±3.5)d与(36.5±4.6)d,t=2.564]、总住院费用[(20155.6±153.8)元与(41465.5±146.6)元,t=2.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VSD治疗重度DFG疗效好,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是治疗DFG创面的有效方法。
- 吴石白白关小宏王良宸王敏赵永东童奥唐红杨彩哲王璐宁肖黎王珠红
- 关键词:糖尿病足坏疽负压封闭引流
- 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菌球菌敷料治疗糖尿病足创面感染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评价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敷料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创面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处于糖尿病足修复期创面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局部创面使用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敷料组(A组)和局部创面使用常规传统敷料组(B组),每组30例。结果 A组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足创面感染,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2组创面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敷料能有效控制合并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的糖尿病足创面感染,促进糖尿病足创面修复。
- 吴石白关小宏王璐宁唐红赵永东
- 关键词:糖尿病足创面敷料
- 以糖尿病足为表现的足趾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被引量:2
- 2013年
- 女,66岁,因发现血糖升高8年,右足第1趾反复溃烂1年于2011年9月21日入院。患者8年前诊断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较好。1年前患者右足第1趾甲内侧无诱因出现肿痛、破溃,当地诊断“甲沟炎”,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局部换药治疗,有足第1趾甲自行脱落后,创面愈合,无新甲生长。
- 王璐宁关小宏吴石白赵永东
-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足趾糖尿病足
- 16例糖尿病Charcot足病特点分析
- 王璐宁关小宏吴石白杨彩哲王良宸肖黎赵永东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重度糖尿病足坏疽(DFG)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适应症。方法:随机选取60例符合Wagner分级3-5级的DFG患者,使用VSD技术治疗创面,即VSD治疗组,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对...
- 吴石白关小宏王良宸王敏赵永东童奥唐红杨彩哲王璐宁肖黎王珠红
- 文献传递
-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及糖尿病足近期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PAD)和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Fontaine分级Ⅲ-Ⅳ级的糖尿病PAD及糖尿病足患者30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6例)采用携带入HGF基因的质粒DNA(HGF-PVAX1)4mg联合骨髓动员后的干细胞,局部注射于患肢腓肠肌;对照组(14例)于患肢腓肠肌局部注射单纯骨髓动员后的干细胞。分别于移植术后1、3、6个月比较2组在干细胞局部注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间歇性跛行有好转。研究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下肢踝/肱指数(ABI)分别为(0.346±0.036)、(0.596±0.036),对照组是(0.379±0.031)、(0.468±0.032)。2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研究组AB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皮温平均为(35.9±1.8)℃,术前为(33.4±2.1)℃;对照组术后皮温平均为(33.1±1.3)℃,术前为(33.7±1.5)℃。2组皮温变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移植后3个月复查下肢动脉彩色超声,股浅动脉、胭动脉未见明显变化。研究组移植前足背动脉血流量≥20ml/min者8例,15—19ml/min者4例,1—14ml/min者2例,0ml/min者2例;移植后≥20ml/min者10例,15~19ml/min者2例,1~14ml/min者2例,0ml/min者2例。对照组移植前足背动脉血流量≥20ml/min者6例,15~19ml/min者3例,1—14ml/min者3例,0ml/min者2例;移植后≥20ml/min者7例,15~19ml/min者2例,1—14ml/min者3例,0ml/min者2例。研究组移植后足背动脉血流量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HGF-PVAX1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肢体
- 吴石白关小宏王恒湘王良宸王敏肖黎薛梅朱培瑜童奥唐红杨彩哲王璐宁赵永东王珠红
-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糖尿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足
- 16例糖尿病Charcot足病特点分析
- 目的发现糖尿病Charcot足病高危人群,以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 1 2年6月因糖尿病足坏疽在我科住院时初次诊断糖尿病Charcot足病的16例患者病情特点。结果16例糖尿病Charco...
- 王璐宁关小宏吴石白杨彩哲王良宸肖黎赵永东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