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亮
-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查看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34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MRI及DTI检查。测定脑胶质瘤及周围组织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观察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患者对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24例确诊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白质纤维束。手术切除充分临床症状缓解明显;10例确诊高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白质纤维束。脑白质纤维束缺失及中断。手术切除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瘤床区MD值显著高于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水肿区显著高于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瘤床区MD值稍高于瘤周水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区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瘤床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对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对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也有重要临床意义。
- 陈永生宋敏鹰李少鹏邓海亮
- 关键词: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胶质瘤
- 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原因。方法:总结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患者46例,比较在不同手术时机的情况下病例进行血肿清除率及再出血的风险。结果: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术穿刺的准确率达到82%,血肿清除率<12h为(50.4±20.3)%,≥12h而<24 h为(54.6±19.3)%,>48 h为(53.4±22.2)%,高于24~48 h的(40.5±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再出血的风险在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没有增加,应用尿激酶治疗后血肿清除率分别为<12 h为(80.5±4.3)%,≥12 h而<24 h为(75.4±6.9)%,24-48 h为(80.4±5.9)%,>48 h为(81.8±4.2)%,与单纯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可以提高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的风险并不会因为不同手术时机而增加。
- 江耿思陈桂增黄任娥叶泽驹邓海亮罗成焕
- 关键词:手术时机原发性脑出血
- 立体定向经额及枕下入路治疗脑干出血的效果观察
- 2023年
-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经额及枕下入路治疗脑干出血的血肿排空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9月至2022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24例脑干出血患者,根据术式分为经额组(15例)和枕下组(9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中碎吸血肿量、术后血肿残留量、引流后血肿残留量、术中穿刺脑组织深度、术后血肿腔尿激酶冲洗次数、引流管留置时间等指标。结果:经额组术中碎吸血肿量较枕下组少,穿刺脑组织深度明显深于枕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肿残留量、引流后血肿残留量、术后尿激酶冲洗次数、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入路虽然术中较难碎吸血肿,但置管引流后最终引流效果与经枕下入路基本相同。血肿位置位于脑桥、中脑水平以上者适合选用经额入路,血肿位置位于脑桥后部及破入第四脑室、小脑者适合选用经枕下入路。
- 江耿思方钦锐黎学谦王振宁邓海亮刘小红
- 关键词:脑干出血穿刺
- 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129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大剂量组、小剂量组与对照组各43例,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分别予红霉素10mg·kg-1·次-1、3mg·kg-1·次-1治疗,对照组予等量氯化钠溶液。比较3组患儿肠内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时间、肝功能损害及住院时间。结果 3组肠内营养时间中半量时间、3/4量时间、全量时间及肠外营养时间最短的为大剂量组,其次为小剂量组,最后为对照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的肝功能损害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最短的为大剂量红霉素组,其次为小剂量红霉素组及对照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不同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可明显缓解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且大剂量红霉素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
- 卢燕玲邓海亮郭笑芳
- 关键词:胃肠道功能紊乱红霉素新生儿
- 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脑出血合并脑疝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18例作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清除血肿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再出血率和颅内感染率10.0%、0.0%均低于对照组38.9%、2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组恢复良好者高于对照组,无重度残疾情况,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脑出血合并脑疝的创伤小,清除速度快,减少了脑组织损害,从而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 江耿思陈桂增黄任娥王振宁罗伟鹏邓海亮罗焯明
- 关键词:脑出血脑疝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的价值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及20例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并进行MRI及DTI检查.分析低级别胶质瘤及高级别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及临床症状的评价,比较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FA值.结果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共13例)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手术效果较好,切除充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共7例)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改善不明显.三个区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病灶区MD值高于灶周水肿区,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FA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白质区、灶周水肿区、胶质瘤病灶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技术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切除范围的判断均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对手术风险的评估及患者疾病预后的预测也有重要的作用.
- 邓海亮宋敏鹰卢燕玲
- 关键词:脑胶质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 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术前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的术前磁共振检查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科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脑膜瘤患者共150例,其中纤维型72例,上皮型54例,血管瘤型10例,非典型8例,间变型6例.所有患者均术前常规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和MR灌注成像(PWI).结果 各病理类型在T1信号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614,P<0.05;各病理类型在T2信号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22,P<0.05.间变型脑膜瘤的肿瘤实质ADC、rADC显著低于其他类型脑膜瘤,血管瘤型的肿瘤实质ADC、rADC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脑膜瘤,P<0.05;纤维型、上皮型和非典型脑膜瘤之间的肿瘤实质ADC、r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变型脑膜瘤的瘤周水肿ADC、rADC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脑膜瘤,P<0.05,其他类型脑膜瘤之间的瘤周水肿ADC、r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rCBV、MSD、MS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rMT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参数两两对比,血管瘤型组的rCBV显著高于其它各组,MSD和MSI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术前磁共振可初步判断脑膜瘤的病理类型,为手术难度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叶泽驹刘锡川邓海亮朱灼坤罗伟鹏
- 关键词:脑膜瘤病理磁共振
- 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a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评分、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骨窗开颅术临床疗效优于大骨瓣开颅术,且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邓海亮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术大骨瓣开颅术
- 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54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随机化分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研究组患者在发病3 d内给予早期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发病3 d后进行晚期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栓塞效果、m RS评分优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完全栓塞率和m RS评分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采用早期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杨彬源陈桂增李少鹏刘小红叶泽驹邓海亮
- 关键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
- 标准去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评估
- 2016年
- 目的研究标准去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80例患者简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颅内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颅内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具优势(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标准去大骨瓣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杨彬源陈桂增李少鹏刘小红叶泽驹邓海亮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