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利雄

作品数:17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荨麻
  • 4篇荨麻疹
  • 3篇皮肤
  • 3篇梅毒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妊娠
  • 2篇妊娠合并
  • 2篇妊娠合并梅毒
  • 2篇湿疹
  • 2篇手术
  • 2篇突变
  • 2篇肿瘤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先天性梅毒
  • 2篇慢性
  • 2篇慢性荨麻疹
  • 2篇合并梅毒
  • 1篇单一核细胞

机构

  • 8篇暨南大学第二...
  • 6篇深圳市人民医...
  • 5篇暨南大学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中南大学
  • 1篇襄阳市中心医...
  • 1篇深圳市慢性病...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7篇郑利雄
  • 13篇房思宁
  • 7篇宋彪
  • 6篇姚勇丰
  • 5篇李放娟
  • 5篇阳芳
  • 3篇孙兆军
  • 3篇童秋生
  • 3篇杜晓红
  • 2篇梅忠喜
  • 2篇冯思航
  • 2篇杜晓红
  • 2篇熊峰
  • 1篇王莉菲
  • 1篇侯穗波
  • 1篇郭棱棱
  • 1篇宋彪
  • 1篇梁桂珍
  • 1篇鲁巧云
  • 1篇黄小芳

传媒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延边大学医学...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圳市妊娠合并梅毒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揭示本市妊娠梅毒流行特征,探索最大限度降低对围产儿危害的有效途径。方法:从1997-2002年RPR和TPPA筛查,在本院确诊的妊娠合并梅毒共41例进行回顾流行病学研究。采用苄星青霉素全程抗梅毒治疗和追踪。结果:妊...
房思宁郑利雄杜晓红童秋生李放娟
关键词:妊娠合并梅毒围产儿死亡先天性梅毒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梅毒患者血清TP-DNA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了解梅毒螺旋体(TP)DNA在梅毒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4例不同病程阶段梅毒患者的血清TPDNA.[结果]34例梅毒患者中仅有2例检测出血清TPDNA,阳性率为6%.[结论]血清TPDNA的检出率低,故不宜采用血清作为TPDNA的检测标本.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蓉熊峰
关键词:梅毒梅毒血清诊断梅毒螺旋体聚合酶链反应
275例慢性荨麻疹湿疹的抗原皮试及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荨麻疹湿疹的效果。方法 对275例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进行体内抗原皮试并应用相应的变应原作特异性免疫治疗。结果 经4年临床观察显示,275例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80.0%。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治疗慢性荨麻疹湿疹最为有效的对因治疗方法。
李放娟侯穗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变态反应室房思宁杜晓红郑利雄单衍梅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抗原皮试特异性免疫治疗
恶性雀斑样痣
2016年
患者男,48岁。主诉:右颊部褐色斑7年余,出现红斑伴瘙痒1个月余。现病史:患者8年前右颊部米粒大“色素痣”经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数月后手术部位出现褐色斑点,逐渐缓慢扩大,无自觉症状,未做任何治疗。1个月前皮损边缘出现红斑,伴轻度瘙痒。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其余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郑利雄孙兆军阳芳宋彪房思宁
关键词:恶性雀斑样痣褐色斑点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手术部位自觉症状
Hutchinson-Gilford早老综合征LMNA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报告1例Hutchinson—Gilford早老综合征,并进行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提取1例Hutchinson—Gilford早老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对LMNA基因11号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以150例无关系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患者男,12月龄。出现躯干部紧张如硬皮病样改变、脱发,头皮静脉明显9个月。身高和体重低于同龄儿童平均值2个标准差。头部皮肤菲薄,头皮静脉清晰可见。躯干皮肤紧张变硬有光泽,干燥,少许细小脱屑,皮肤有斑点状色素加深和色素减退夹杂,鹅卵石样的皮肤硬化肥厚,下肢有皮下脂肪凹陷。x线片示指骨末端吸收。患儿LMNA基因11号外显子C.1824C〉T杂合点突变(dbSNP:m58596362),父母及健康人对照均未检测到该位点突变。结论LMNA基因11号外显子的c.1824C〉T突变为该例Hutchinson—Gilford早老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阳芳李乾郑利雄冯思航房思宁姚勇丰
关键词:早衰分子诊断技术
甲氨蝶呤和卡泊三醇软膏对银屑病患者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中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改变,以及甲氨蝶呤系统治疗和卡泊三醇外用治疗对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40例经过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纳入研究。银屑病严重性评级指标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10分的患者,给予卡泊三醇软膏和液态凡士林外用治疗;PASI>10分或合并关节炎的患者,每周口服7.5 mg甲氨蝶呤治疗,并根据临床反应,4周后逐级递增至每周10 mg,8周后逐渐增加至每周15 mg。所有患者同时给予2.5 mg/d叶酸和凡士林外用治疗。对所有银屑病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及对照组人群的血浆脂联素和瘦素水平进行随访检测。结果:银屑病患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周的甲氨蝶呤和卡泊三醇软膏治疗,银屑病患者的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瘦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因子与银屑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使用甲氨蝶呤和卡泊三醇软膏治疗银屑病,可能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
阳芳粟娟高辉鲁巧云郑利雄房思宁
关键词:脂联素瘦素银屑病甲氨蝶呤卡泊三醇
Costello综合征合并皮肤松弛症一例基因突变检测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报告1例并发皮肤松弛症的Costello综合征患者,并进行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 收集1例合并有皮肤松弛症的Costello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提取该患者皮肤组织和其父母及150例无关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对HRAS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测序。结果 患儿女,13月龄,生长发育迟缓,重度营养不良,面容粗糙,四肢皮肤严重松弛,皮下脂肪减少甚至消失。患儿HRAS基因第2外显子出现突变c.34G 〉 T(p.Gly12Cys),但其父母及健康对照均未检测到该位点突变。结论 HRAS基因第2外显子c. 34G 〉 T(p.Gly12Cys)突变可能为该例Costello综合征的致病原因。
阳芳胡锦涛郑利雄姚勇丰宋彪孙兆军石翠萍房思宁
关键词:染色体障碍皮肤松弛症皮肤表现DNA突变分析基因HRAS
艾拉-光动力治疗乳房外Paget病1例被引量:1
2015年
乳房外Paget病病因未明,多认为是起源于顶泌汗腺导管开口部位的原位癌,临床较为少见。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但随着光动力疗法在皮肤肿瘤治疗方面的发展,有学者对术后复发的患者应用光动力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1我们采用艾拉(盐酸氨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治疗1例拒绝手术治疗的肛周部位乳房外Paget病的老年患者,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郑利雄姚勇丰宋彪房思宁
关键词:乳房外PAGET病光动力治疗光动力疗法汗腺导管手术切除皮肤肿瘤
过敏原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单一核细胞IL-2、4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过敏原免疫治疗(AlT,亦即特异性免疫治疗或脱敏疗法)是指通过接种特异性的过敏原,使患者对过敏原产生耐受性,从而达到控制或减轻过敏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研究表明Th1/Th2细胞失衡是一个重要的机制,呈现Th2表达模式,Th2细胞因子,如IL-4,5,6,10等的表达占优势。慢性荨麻疹(CU)的人群患病率约0.1%~3%。本研究通过AIT治疗CU患者前后IL-2、4受体的变化,从受体水平来探讨AIT对CU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宋彪魏丽虹郑利雄熊峰房思宁杜晓红郭棱棱梅忠喜童秋生
关键词:IL-2受体表达单一核细胞TH1/TH2细胞失衡TH2细胞因子
微等离子束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应用微等离子束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76例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微等离子束治疗,对照组采用2 940 nm铒激光治疗。具体的治疗参数依据患者瘢痕的严重程度进行选择。所有患者共治疗3次,每次间隔8周,末次治疗结束8周后来院复诊1次。首次治疗前及复诊时均对治疗部位拍照并保存。评价患者治疗后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的改善情况及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种疗法均可改善痤疮患者的ECCA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色素沉着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误工期、红斑持续时间及结痂脱落时间相对较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等离子束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疗效较好,可以改善患者ECCA评分,且色素沉着时间较短,容易消退。
石翠萍郑锦芬郑利雄姚勇丰宋彪阳芳马秋华房思宁
关键词:临床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