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健
- 作品数:12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脑损伤后心肌酶改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心肌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8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A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B组,测定并比较其血清AST、CK、CK-MB、LDH;同时将A组按GCS评分分为A1组(GCS9~15分)、A2组(GCS6~8分)和A3组(GCS3~5分)3个亚组,亚组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组血清心肌酶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A组组间比较:A3组与A1组血清心肌酶差异显著(P<0.05或0.01);A3组与A2组比较: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CK-MB、L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A1组比较,CK-MB、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L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升高,其程度与损伤程度有关,损伤越严重心肌酶越高,早期检查血清心肌酶可作为伤情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 陆健张伟光黄国洲利文倩丁帅
- 关键词:颅脑外伤心肌酶心肌损伤
- 转移皮瓣切口和标准切口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 2024年
- 分析转移皮瓣切口和标准切口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疗效差异。选取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行标准切口,试验组患者行转移皮瓣切口,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CT影像中突出骨窗的脑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第1、2、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在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中,转移皮瓣切口可有效地降低患者颅内压,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可更好地暴露手术视野,促进患者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 陆健廖振南吴成良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疗效
- 重型颅脑外伤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分析
- 2007年
- 目的 探讨重度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方法 分析2003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3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血钠测定值,回顾性总结高钠血症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9例血钠恢复正常前死亡,23例6—9d血钠恢复正常,血钠正常后患者尿钠检测仍低,最早直到血钠恢复正常1周后尿钠才正常。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甘露醇高渗利尿剂的应用、显性或隐性失水增多、饮水受限等因素是高钠血症发生的外部条件,而中线结构损伤、下丘脑-垂体轴受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是高钠血症发生的内在机制,通过纠正外部条件后多数能纠正高钠血症。
- 陆健利文倩周传凯
-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高钠血症
- 颅脑损伤后心肌酶改变的临床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心肌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为A组(GCS9~15分)36例及B组(GCS3~8分)44例2个观察组,另设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清AST、CK、CKMB、LDH,将测定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B组分为B1(GCS3~5分)及B2(GCS6~8分)两个亚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心肌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A、B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B1与B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升高,其程度与损伤程度有关,损伤越严重心肌酶越高,早期检查血清心肌酶可作为伤情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 陆健张伟光黄国洲利文倩丁帅
- 关键词:颅脑损伤心肌酶
- 急性颅脑损伤后的心电图变化及分析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心电图的变化。方法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即行心电图描记,3天、1周及2周时复查。结果22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188例出现心电图异常(82.46%),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组126例(67.02%),中型组51例(27.12%),轻型组11例(5.85%),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性改变和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心电图改变在2周内随着伤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结论颅脑损伤可引起心电图异常变化,且损伤程度越重,心电异常率越高。心电图改变可反映急性颅脑损伤后心肌损害程度,为临床早期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 陆健周传凯黄国洲利文倩张伟光
- 关键词:颅脑损伤心肌损害心电图
- 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63例开颅手术中发生颅内感染的25例病例,总结分析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抗生素治疗方案。结果 25例颅内感染患者中,应用万古霉素+头孢他啶治疗9例,应用比例最高,是较好的治疗方案。幕下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率为8.7%,幕上开颅手术后的颅内感染率2.5%(P<0.05);显微手术的颅内感染率为6.2%,非显微手术的颅内感染率为2.2%(P<0.05);手术持续时间比较,将手术时间分为<3h、3~6h和>6h3个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颅内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将其分为<3d、3~7d、>7d3个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显微手术、幕下开颅手术、手术持续时间长、停留颅内引流管时间长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颅内感染的经验性治疗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要结合抗生素的耐药状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 陆健利文倩周传凯黄国洲张伟光
- 关键词:颅内感染开颅手术显微手术
- 重型颅脑损伤二次手术原因及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12~2009-12收治的29例重型颅脑损伤行二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Outcome Scale,GOS)评分法,本组29例患者出院时GOS 1分(死亡)9例,GOS 2分(植物生存)4例,GOS 3分(重残)5例,GOS 4分(中残)7例,GOS 5分(良好)4例。结论二次手术患者多数有多发性损伤、病情危重、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的原因,掌握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术后严密监测及积极处理复合伤等,可改善患者预后。
- 陆健利文倩黄国洲周传凯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二次手术
- 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持续性颅内压(ICP)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1月在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监测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0例,采用持续性IC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级,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下降,ADL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GOS分级较好(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持续性ICP监测指导治疗效果比常规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调节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预后情况,且并发症少。
- 利文倩陆健丁帅吴成良廖振南
- 关键词: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日常生活能力
- 儿童低级别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 2016年
- 目的探讨儿童低级别(Spetzler-Martin分级I~Ⅲ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7月至2013年6月采取单一或综合模式治疗儿童低级别AVM42例,其中手术治疗27例(单一手术治疗24例,栓塞联合手术治疗3例),单一栓塞治疗4例,单-1刀治疗8例,栓塞联合1刀治疗3例。结果除2例手术后死亡外,其余40例随访12—52个月,平均25.2个月。25例手术治疗中,除2例复发外,23例AVM完全消除;4例单一栓塞治疗后3例AVM完全消除;8例单一γ刀治疗后AVM完全消除。结论儿童低级别AVM采取单一或综合模式治疗可有效消除病变,效果确切。
- 吴亮黄玮余永佳利文倩陆健林正锋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儿童疗效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血策略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比较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STB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限制性输血组60例(血红蛋白〈70 g/L为输血指征,维持血红蛋白70-100 g/L) ,开放性输血组(血红蛋白〈100 g/L为输血指征,维持血红蛋白100-120 g/L) ,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情况、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30 d病死率. 结果 限制性输血组输血率、输血后Hb、平均RBC用量明显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0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开放性输血并没有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获益。
- 张伟光陆健吴辰茂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限制性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