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陆曼丽

陆曼丽

作品数:8 被引量:84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水稻
  • 4篇杂种
  • 4篇籼粳
  • 3篇栽培
  • 2篇杂种一代
  • 2篇杂种优势
  • 2篇栽培技术
  • 2篇生理
  • 2篇生物学
  • 2篇水稻籼粳
  • 2篇籼粳杂种
  • 2篇粳杂
  • 1篇氮素
  • 1篇氮素营养
  • 1篇氮素营养特性
  • 1篇亚种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特性
  • 1篇杂交
  • 1篇杂交稻

机构

  • 7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7篇吕川根
  • 7篇陆曼丽
  • 7篇谷福林
  • 6篇邹江石
  • 1篇周桂元
  • 1篇陈忠明
  • 1篇郑维认

传媒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杂交水稻

年份

  • 1篇1993
  • 2篇1992
  • 4篇199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三个籼粳杂种水稻的磷钾营养特性分析
1992年
磷钾是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一般常规水稻品种每生产500千克稻谷需吸收五氧化二磷4.0~7.5千克,氧化钾9.1~19.1千克。对磷的吸收量以拔节孕穗期为最多,对钾的吸收量则以分蘖期到拔节期达最大值。磷钾吸收比例最高在幼穗分化至齐穗期,吸收磷素占全生育期47.4~57.0%,钾素占51.8~61.9%。三系杂交籼稻的磷素营养规律与高产常规品种大体一致,只是每生产500千克稻谷需磷量稍低于常规品种,而对钾的吸收量则远较常规品种为高。
吕川根谷福林陆曼丽邹江石
关键词:籼粳杂种
中粳稻新品种南粳36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1991年
南粳36(原系号864)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籼粳杂交方法培育的常规中粳稻新品种,1990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自1986年以来,南粳36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和试种,表现高产、稳产。南京市燕子矶乡连续两年大面积(1989年1000亩,1990年1300亩)试种,平均亩产500~550千克,比当地栽培品种盐粳2号每亩增产50~70千克,高产田块亩产630千克以上。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抗白叶枯病菌株KS-6-6、KS-1-20和KS-1-21,抗强菌株浙173。田间表现抗条纹叶枯病,纹枯病轻,耐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耐冷性强。
谷福林阳体冰郑维认吕川根陆曼丽周桂元高万和翟志祥
关键词:粳稻中稻水稻
籼粳杂种亚优2号高产生理基础探讨被引量:14
1991年
1988—1989年以籼粳杂种亚优2号为材料,以籼型杂种汕优63为对照,探讨了亚优2号高产的生理基础。与汕优63相比,亚优2号生物产量高13.0%,经济系数高6.4%。叶面积延续时间长25.5%,光合日积累量增加17.1%;茎鞘叶物质运转系数高1.5%;齐穗期以前群体相对生长速率和净同化率分别高8.3%和49.3%;最后三片叶功能期长8—19天。亚优2号生育前期株型较松散,后期较紧凑,群体受光姿态良好,产量比汕优63增加10—15%。
吕川根谷福林陆曼丽邹江石
关键词:水稻亚种杂种优势生理学
五个水稻籼粳杂种一代与其双亲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1993年
1990年和1991年,在13.3m^2群体条件下,5个水稻籼粳杂种一代稻谷产量为7.61~10.61t/hm^2,具明显的杂种优势,超中亲值13.96%~84.26%。籼粳杂种在生物学特性上主要表现为:由于每穗颖花量大而使库容量超中亲值27.68%~71.15%;叶面积指数大和叶面积延续时间长导致作物生长率较高,而使得生物学产量超中亲值11.79%~41.27%;经济系数不表现优势。在栽培和育种上宜将高而稳的结实率作为高产主要目标,稳定经济系数,保持适宜群体叶面积。
吕川根谷福林陆曼丽邹江石
关键词:生物学杂种一代杂种优势水稻
亚优2号的生态生理特性及其栽培策略被引量:7
1991年
1987~1989年多点试验,试种结果表明,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亚优2号适应性广,感温性较强,播种至齐穗10℃以上积温稳定在1350~1420℃,适宜于杂交中籼稻地区种植;库容量大,比汕优62高23.9%;分蘖力强,有效生长量大;营养生长期短;灌浆期长,比同熟期的汕优63长9.5天;产量潜力大,多次出现比汕优63增产15%以上的田块,最高亩产759.6千克。 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是,充分利用库容量大的优势,发挥灌浆期长的特点,注重后期的肥水管理,延长功能叶的寿命,提高结实率。
谷福林吕川根陆曼丽陈忠明邹江石
关键词:生态生理栽培水稻
水稻籼粳杂种一代氮素营养特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
1992年
用三个水稻籼粳杂种一代为材料,以其亲本和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籼粳杂种氮素营养特性.结果表明:三个籼粳杂种全生育期总吸氮量比中亲值高1.70—32.77%,每生产 500千克稻谷需氮量比中亲值低13.60—28.07%;在分蘖盛期至齐穗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吸氮速率在2.76—3.6千克/公顷·天,比高亲值和汕优63高;生育前期的吸氮速率高于高亲值和汕优63,而齐穗至成熟期则低于汕优63;吸氮比例秧苗期为1.94—3.75%,比中亲值高0.38—2.00%,齐穗至成熟期为23.66—27.15%,比中亲值高1.53—5.23%;穗内含氮达64.29—67.97%,高于粳型亲本而低于籼型亲本,但比汕优63高0.54—4.22%.
吕川根谷福林陆曼丽邹江石
关键词:水稻氮素营养
四个两系法杂交组合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3
1991年
对两系法杂交稻亚优2号、w6154s/cy85~41、w6154s/特育和光优6063进行栽培表明,两系法杂交稻与对照组合汕优63相比,成熟时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高11.3%,单位面积总颖花数比汕优63多9.0~51.6%;全生育期平均比对照短4.7天;灌浆期平均比汕优63长6天。在栽培技术上要适当早播;加强后期管理,延长功能叶寿命;拉库促源,提高结实率。
谷福林邹江石陆曼丽吕川根
关键词:两系法杂交稻生物学特性栽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