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江峰

作品数:123 被引量:1,804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历史地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4篇天文地球
  • 5篇理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6篇同位素
  • 20篇地球化
  • 20篇岩石
  • 19篇地球化学
  • 15篇定年
  • 13篇造山带
  • 13篇变质
  • 12篇年代学
  • 12篇矿床
  • 12篇花岗岩
  • 11篇钕同位素
  • 11篇成矿
  • 10篇地质
  • 10篇中生代
  • 10篇大别造山带
  • 9篇锆石
  • 9篇基性
  • 8篇岩体
  • 7篇岩石圈
  • 7篇晚中生代

机构

  • 12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2篇国家地质实验...
  • 11篇安徽省地质调...
  • 8篇天津地质矿产...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俄亥俄州立大...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南京地质矿产...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安徽省地质矿...
  • 2篇白云鄂博铁矿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武警黄金地质...

作者

  • 123篇陈江峰
  • 41篇谢智
  • 34篇周泰禧
  • 26篇张巽
  • 22篇杨刚
  • 15篇杜安道
  • 12篇屈文俊
  • 12篇高天山
  • 12篇闫峻
  • 11篇喻钢
  • 9篇钱卉
  • 7篇李惠民
  • 7篇刘玉龙
  • 7篇杨胜洪
  • 6篇郑永飞
  • 6篇满发胜
  • 5篇倪守斌
  • 5篇李全忠
  • 4篇崔玉荣
  • 4篇李学明

传媒

  • 14篇岩石学报
  • 13篇科学通报
  • 10篇高校地质学报
  • 9篇地球化学
  • 7篇岩矿测试
  • 7篇安徽地质
  • 6篇地质论评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5篇核技术
  • 5篇矿物岩石地球...
  • 4篇地质科学
  • 4篇地学前缘
  • 3篇矿床地质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地球学报
  • 2篇现代地质
  • 2篇中国地质
  • 2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12篇2005
  • 12篇2004
  • 9篇2003
  • 5篇2002
  • 11篇2001
  • 5篇2000
  • 8篇1999
  • 3篇1998
  • 3篇1997
  • 3篇1996
  • 9篇1995
  • 5篇1994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岩交换作用对矿物Rb-Sr体系的影响:北疆祖鲁洪花岗岩质杂岩体的研究被引量:3
1995年
海西期祖鲁洪花岗岩质杂岩体的氧同位素分析及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该岩体在220~230Ma以前曾在高温下与大气降水发生过相互作用。由花岗岩和闪长岩的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得知,其石英与长石之间的氧同位素比值之差分别达0.83‰~2.63‰和11.34‰;理论计算得出花岗岩和闪长岩在热液蚀变时的水岩比分别为0.07~0.15和1.04。该岩体任位于渗透性良好的围岩(断层、节理和裂隙在其中都十分发育)中,因而有利于大气水热液循环系统的形成。在这种大气水热液的对流循环过程中,岩体不断地与大气降水发生同位素交换,从而导致了该岩体的矿物Rb-Sr和氧同位素体系发生变化。这种热液活动可能是形成该岩体南侧的W、Cu矿床的原因。
印春生陈江峰周泰禧陈道公
关键词:花岗岩杂岩体
亳县(LL_4)球粒陨石的^(40)Ar/^(39)Ar年代学
1990年
亳县陨石于1977年10月陨落。它是LL群球粒陨石,岩石类型为3—4之间的过渡型。虽然铀铅和铷锶同位素体系表明该陨石形成于约4.5Ga前,根据全岩钾氩年龄(约2.1Ga)提出该陨石有可能受过晚期热扰动。基于^(40)Ar/^(39)Ar方法本身的特点,有可能判定该陨石是否经历过晚期热扰动及热扰动的性质和时间。
陈江峰K.A.Foland
关键词:球粒陨石年代学陨石同位素
北淮阳花岗岩-正长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66
1995年
采用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锶、钕、铅同位素方法对安徽省西部沿金寨、霍山、舒城一线出露的花岗岩-正长岩类岩石的研究表明,古老地壳岩石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它们的同位素组成特征与华北板块基底岩石相近。因此,该岩带出露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应归属华北板块。岩体的地质产状、岩石化学特征和侵位时代表明,它们是白垩纪时拉张环境下的产物。
周泰禧陈江峰张巽李学明
关键词:花岗岩正长岩地球化学
江南古陆东南缘晚元古代大陆增生史被引量:87
1992年
根据赣东北蛇绿岩和皖南伏川蛇绿岩最新的Sm-Nd等时线年龄1034Ma和935Ma与晚元古代初期火山岩下面及震旦系下面的2个不整合面;根据侵入皖南上溪群的休宁岩体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963Ma和赣东北-浙西北晚元古代钙碱性火山岩带的存在,等等,作者认为:江南古陆东南缘为一古岛弧,约1000Ma前华南洋壳沿德兴-杭州一带俯冲,是岛弧向江南古陆增生的开始,而800Ma前华夏古陆沿江山-绍兴一带与江南古陆拼合,则标志着增生的完成。
邢凤鸣徐祥陈江峰周泰禧K. A. Foland
关键词:增生晚元古代
鲁东晚白垩世玄武岩中的幔源捕虏体: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时间制约的新证据被引量:82
2003年
^(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大西庄碱性玄武岩的形成年龄为73.5±0.3 Ma.玄武岩的εNd(t)值为+7.5~+7.6,表明原始岩浆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形成深度在65~95km之间。该玄武岩中含有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橄榄石的Fo值为88~89,平衡温压估算为T=1010~1140℃,P=2.OGPa,稳定深度在65 km左右。山东晚中生代(110~125 Ma)幔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华北地块南缘富集性质的岩石圈地慢的普遍存在,而大西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幔源捕虏体的平衡温压显示,该地区73 Ma时期的岩石图厚度和中国东部新生代的一致,捕虏体矿物的化学成分显示岩石圈地幔具有新生的性质,说明中国中东部岩石圈的减薄发生在约120~73 Ma之间。
闫峻陈江峰谢智周泰禧
关键词:晚白垩世岩石圈减薄
安徽月山石英闪长岩氧同位素分馏、Rb-Sr等时线定年与矿物蚀变之间的关系被引量:20
2004年
受热液蚀变影响的侵入岩能否给出合理的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月山岩体中的一个石英闪长岩样品进行了研究,对蚀变程度不同的矿物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以及Rb-Sr等时线定年。各未蚀变矿物与石英构成的矿物对氧同位素表观温度的大小为:石英-角闪石对(470±15℃)>石英-黑云母对(340±10℃)>石英-斜长石对(265±20℃),表明了岩石在冷却过程中的氧同位素退化平衡。与此相应,3个未蚀变矿物(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37.6±1.2Ma(MSWD=0.07),等时线的线性非常好,且与前人得到的Ar-Ar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而石英-蚀变黑云母对的氧同位素表观温度(310±10℃)和石英-蚀变钭长石对的表观温度(325±25℃)与相应石英-未蚀变矿物对的相比,发生了显著改变,表明这两种矿物的氧同位素体系在蚀变过程中受到了扰动。但是未蚀变和蚀变共6个矿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36.81±0.77Ma(MSWD=0.81),此等时线的线性也很好,且年龄与未蚀变矿物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由于蚀变的影响,蚀变黑云母和斜长石的Rb、Sr含量和Sr同位素比值都发生了变化,但是蚀变矿物的^(87)Rb/^(86)Sr和^(87)Sr/^(86)Sr比值沿着等时线移动,因此等时线年龄不变,指示了蚀变时相当于全岩成分的内部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同位素交换。这表明受内部流体影响使花岗岩发生低温热液蚀变时,即使氧同位素体系受到扰动,Rb-Sr等时线仍可以有地质意义。
李波陈江峰郑永飞赵子福钱卉
关键词:RB-SR等时线
环境水体富养化特征的探讨被引量:6
1999年
以某大学校区景点之一起污水预储库和氧塘作用的荷花池为例进行了水质调查,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水体污染的“富营养化”特征.讨论了污染源、生物作用、自净化作用、降水稀释作用等对水质的影响。
张巽周德昌周德昌芦雪峰夏益林夏益林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质分析环境治理水体污染水库
铼-锇同位素分析中样品的预处理被引量:11
1997年
文章对近年来在Re_Os同位素质谱分析中样品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评述,重点介绍了样品的分解和元素的分离纯化。引用主要文献18篇。
谢智张巽陈江峰
关键词:铼同位素锇同位素纯化
白云鄂博矿床中自然金的发现被引量:1
2002年
刘玉龙陈江峰谢智郑永飞
关键词:自然金白云鄂博矿床成矿作用
鞍山前寒武纪条带状含铁建造中石墨的成因被引量:30
1983年
Graphites which occur in the Early Precambrian banded iron formation (BIF)(3.1×10^9 yr, Algoma type) at Gongchangling, Ansha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enetie typ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modes of occurrence: biogenic and inorganic; the former occurs in garnet-mica-quartz schist and the latter in rich magnetite ore. The garnet-mica-quartz schist is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formation. Its original rock is a volcanic tuff-bearing clayey siltstone. Graphite disseminates fairly uniformly in the schist. Chemical analysis of 20 samples of graphite yields an average content of 0.29±0.22%. The average δ^13C value of 4 samples is -26.6±0.6‰ (PDB). Rich magnetite ore bodies occur in the form of lens and layer within the banded magnetite quartzite, and wall-rock alteration is also noticed. Graphite-bearing rich magnetite ore is composed of magnetite, maghemite and minor graphite. Late chlorite and siderite are recognized locally. Disseminated graphite is generally distributed in scaly aggregates interstitial to the grains of magnetite, occasionally found within the grains of magnetite. It is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the horizon of shoot, mainly in the core of the shoot. No graphite is found in the outer part of the shoot, poor ore in the same horizon, wallrock near the shoot and altered rock, indicating that graphite has a great bearing on the shoot. Chemical analysis of 15 samples gives an average graphite content of 0.89±0.51%. The average δ^23C value of 18 samples is-4.7±2.1‰(PDB). This kind of graphite seems to have been formed by the following reaction:6 FeCO3=2 Fe3O4+5 CO2+C in the primary sedimentary siderite under condition of amphibole-facies regional metamorphism.
李曙光支霞臣陈江峰王俊新邓衍尧
关键词:前寒武纪石墨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