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新凯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德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肠癌
  • 3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直肠癌根治
  • 2篇术后
  • 2篇组织化学
  • 2篇吻合口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合口
  • 2篇HTERT
  • 2篇表达及意义
  • 2篇大肠
  • 2篇大肠癌
  • 2篇CD44V6
  • 1篇低位直肠
  • 1篇低位直肠癌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计数

机构

  • 7篇德州市人民医...
  • 2篇贵阳医学院附...

作者

  • 9篇霍新凯
  • 4篇张杰
  • 3篇任万博
  • 2篇张汝一
  • 2篇张磊
  • 1篇刘冠东
  • 1篇甄运寰
  • 1篇何常
  • 1篇张越平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马蹄形肛瘘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马蹄形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德州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98例马蹄形肛瘘患者,按照不同手术类型分为马蹄形A组与马蹄形B组,每组49例。马蹄形A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45.23±2.67)岁,年龄范围为24~68岁。马蹄形B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46.19±2.34)岁,年龄范围为22~66岁。马蹄形A组对肛门后正中内口进行切开处理,在外口部位或者是两侧的肛管末端作一呈现出放射状的切口,将纤维组织切除之后,保证其贯通肛缘的两侧切口,随后使用刮匙。马蹄形B组则是在探针探出之后使用挂线,并使用刮匙。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马蹄形肛瘘的临床治疗效果、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肛门括约肌评分及治疗满意率。结果马蹄形A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9.8%(44/49),马蹄形B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3.5%(36/49)。马蹄形A组有效率高于马蹄形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蹄形A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6.54±0.89)d]较马蹄形B组[(7.89±0.92)d]短,术后疼痛评分[(2.87±0.43)分]与肛门括约肌评分[(5.67±0.67)分]较马蹄形B组[(3.91±0.51)分、(7.89±0.71)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蹄形A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为89.8%(44/49),马蹄形B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为71.4%(35/49),马蹄形A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高于马蹄形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状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马蹄形肛瘘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预后更好,治疗满意度较高。
张磊霍新凯袁吉林李梦龙于伟悦史忠瑞
关键词:肛瘘肛管直肠瘘马蹄形肛瘘
hTERT和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hTERT和CD44v6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生、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大肠腺瘤组织及大肠癌组织的蜡块进行常规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hTERT及CD44v6在大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hTERT和CD44v6在大肠腺瘤组织及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TNM Ⅰ、Ⅱ期和Ⅲ、Ⅳ期、生存期<5年和≥5年两组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TERT和CD44v6在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如性别、年龄、肿物大小、肿物位置及浸润深度中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TERT和CD44v6在大肠癌组织中具有高表达,特别是在TNMⅢ、Ⅳ期和生存期小于5年组中有较高表达,说明两者在大肠癌的发生、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关;联合检测hTERT和CD44v6对于大肠癌的诊断、浸润转移的判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霍新凯刘晶
关键词:大肠癌HTERTCD44V6免疫组织化学
血小板计数对肝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对肝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206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者75例作为观察组,PLT≥100×10~9/L者13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患者术后PLT计数与肝功能指标恢复的关系。结果两组术前的血清ALT、AST、TB、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ALT、AST、TB、PT水平持续升高,第3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对照组术后10 d恢复至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14 d恢复至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1-10 d血清ALT、AST、TB、P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恢复延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3%比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与血小板计数与密切相关,术前低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肝癌肝部分切除术肝功能恢复延迟的预测指标。
张杰任万博张越平霍新凯
关键词:肝细胞癌肝部分切除术血小板肝功能
以阑尾炎为临床表现的17例右半结肠癌误诊分析
2010年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在我国右半结肠癌较左半结肠癌多,其中盲升结肠癌占20%左右,居第二位。近年来盲升结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一些患者往往以急性阑尾炎的表现发作,由于受阑尾炎症状的掩盖及经验所致,使结肠癌的漏诊率较高,延误诊治,影响预后。现结合我院17例表现为阑尾炎的右半结肠癌的诊治做如下分析。
李兵霍新凯
关键词:结肠癌阑尾炎误诊分析
原位肛门再造在直肠癌根治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6年
霍新凯张汝一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MILES术式肛门括约肌
回肠末端坏死行回肠与盲肠侧侧吻合1例报告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女,7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h,于2011年7月30日入院。查体:神志清,痛苦貌,被动卧位。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下腹部压痛,以右下腹为明显,腹部叩鼓,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
霍新凯刘冠东张杰
关键词:侧侧吻合转移性右下腹痛盲肠腹部压痛移动性浊音蠕动波
影响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德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98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男50例,女48例,年龄(50.12±4.95)岁,年龄范围为42-81岁,8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为吻合口漏组,90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为未发生吻合口漏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腹腔镜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多因素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吻合口漏组吻合口平面距肛缘≤5cm、体质量指数≥24kg/m^2、手术时间≥210min患者所占比例[75.0%(6/8),62.5%(5/8)、62.5%(5/8)]高于未发生吻合口漏组[24.4%(22/90)、18.9%(17/90)、21.1%(2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单因素变量分析可见,吻合口平面距肛缘≤5cm、体质量指数≥24kg/m^2、手术时间≥210min是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将上述3个因素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吻合口平面距肛缘≤5cm、体质量指数≥24kg/m^2和手术时间≥210min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吻合口平面距肛门距离、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可作为影响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理对策以达到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目的。
霍新凯张磊赵亮张杰任万博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
胃癌根治术后行Roux-en Y式重建法引起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行Roux-en Y式重建法引起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德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7例胃癌根治术后行Roux-en Y式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出现吻合口瘘分为吻合口瘘组与非吻合口瘘组,吻合口瘘组患者15例,非吻合口瘘组患者7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胃癌根治术后行 Roux-en Y 式重建法引起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及总结,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结果 吻合口瘘组与非吻合口瘘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体质量指数、术中失血量、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吻合口瘘组与非吻合口瘘组患者的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肺功能不全、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将上述单因素纳入到logsitic多因素分析中可见,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 5 g/dl、肺功能不全、手术时间长≥270 min可作为胃癌根治术后行Roux-en Y式重建法引起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 5 g/dl、肺功能不全、手术时间长≥270 min可作为胃癌根治术后行Roux-en Y式重建法引起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要求临床工作者能够在围术期间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疗.
霍新凯任万博赵亮邓凯张杰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
hTERT 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hTERT、CD44v6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生、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大肠腺瘤组织及大肠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hTERT及CD44v6在大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TERT及CD44v6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3%、53.66%,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织中的10.53%、10.53%(P<0.01);hTERT及CD44v6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患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86.67%,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患者的阳性表达率53.85%、38.46%(P<0.01);hTERT及CD44v6在TNMⅢ、Ⅳ期大肠癌患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2%、82.35%,明显高于TNMⅠ、Ⅱ期的54.17%、33_33%(P<0.01);在生存期<5年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1%、77.27%,明显高于生存期≥5年的47.37%、26.32%(P<0.01);hTERT和CD44v6在性别、年龄、肿物大小、肿物位置及浸润深度中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TERT和CD44v6在大肠癌组织中具有高表达,特别是在有淋巴结转移、TNMⅢ、Ⅳ期和生存期<5年组中有较高表达,说明两者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关;联合检测hTERT和CD44v6可以作为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判断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张汝一甄运寰霍新凯何常
关键词:大肠癌CD44V6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