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天

作品数:38 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7篇肉瘤
  • 20篇软组织
  • 20篇软组织肉瘤
  • 11篇化疗
  • 9篇肿瘤
  • 8篇切除
  • 8篇细胞
  • 7篇手术
  • 6篇术后
  • 5篇人粒细胞
  • 5篇人粒细胞集落...
  • 5篇中性粒细胞
  • 5篇中性粒细胞减...
  • 5篇重组人粒细胞
  • 5篇重组人粒细胞...
  • 5篇细胞集落
  • 5篇细胞减少
  • 5篇粒细胞
  • 5篇粒细胞集落刺...
  • 5篇粒细胞减少

机构

  • 36篇北京大学肿瘤...
  • 3篇武汉大学
  • 2篇北京市肿瘤防...
  • 2篇北京肿瘤医院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临沂市人民医...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38篇高天
  • 34篇樊征夫
  • 33篇方志伟
  • 31篇刘佳勇
  • 29篇李舒
  • 29篇白楚杰
  • 28篇张路
  • 28篇薛瑞峰
  • 3篇余铃
  • 3篇勾涛
  • 3篇陈静
  • 3篇陈飞
  • 2篇郭卫春
  • 2篇那加
  • 1篇袁鹏
  • 1篇张连海
  • 1篇李惠平
  • 1篇涂梅峰
  • 1篇吴晓江
  • 1篇宋国红

传媒

  • 9篇中国肿瘤临床
  • 4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转移性肿...
  • 1篇第9届全国胃...
  • 1篇第八届中国肿...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8篇2017
  • 4篇2016
  • 10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被引量:28
2019年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17例受试者.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体质量≥45 kg者给予6 mg/次,<45 kg者给予3 mg/次,每个化疗周期注射1次.结果:217例患者共完成774个化疗周期,患者包括18例妇科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15例卵巢癌),50例乳腺癌,30例骨肿瘤和119例淋巴瘤,146例接受初级预防,71例接受次级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为5.7%,初级预防组发生率为4.9%,次级预防发生率为7.2%.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PEG-rhG-CSF持续治疗周期越长,FN发生率越低.初级与次级预防的FN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1.6%vs.第2个周期4.4%,(P=0.039);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6.9%vs.第2个周期5.6%,(P=0.034).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3%(80/774),其中初级预防组为6.7%(34/510),次级预防组为17.4%(46/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7.1%vs.第2周期5.3%,(P=0.004);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46.5%vs.第2个周期11.3%,(P<0.001).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患者Ⅰ/Ⅱ度骨痛发生率为3.7%(8/217),Ⅲ/Ⅳ度骨痛发生率为1.8%(4/217).结论:PEG-rhG-CSF预防性应用于非髓性恶性肿瘤,可有效降低FN发生率.初级预防比次级预防显著降低整个化疗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李惠平樊征夫郑虹高雨农涂梅峰宋国红邵彬高天朱军
关键词: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软组织肉瘤远隔软组织转移25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高天樊征夫方志伟
化疗联合术后放疗对经过R_0切除手术的Ⅱ、Ⅲ期的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正>目的回顾性研究经过R0切除手术后化疗联合术后放疗对比单纯化疗对Ⅱ、Ⅲ期(AJCC分期)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07年7月1日-2012年12月31日诊治的肢体软组织肉...
张路方志伟樊征夫白楚杰薛瑞峰刘佳勇李舒高天
关键词:软组织肉瘤化学疗法
文献传递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软组织肉瘤化疗中作用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接受化疗的软组织肉瘤患者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所有接受化疗的软组织肉瘤病例,采用自身对照方式,实验组为病例第二周期化疗过程,在...
高天刘佳勇樊征夫方志伟白楚杰薛瑞峰李舒张路
关键词:软组织肉瘤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聚乙烯二醇类中性粒细胞减少
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结果单中心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研究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pediatric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PDFSP) 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与外科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8例PDFSP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与外科治疗结果。结果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8~18岁;中位年龄13.5岁;肿瘤大小为0.5~6.5cm,平均2.8cm,好发部位(躯干与四肢近端占5/8)与病理特点(均为经典型)类似成年患者,未见肢端表现或特殊病理亚型。确诊时间明显滞后于发病时间,达3~96个月,平均27.8个月。8例患儿20次病理诊断的总确诊率为50%(10/20),诊前获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为38.9%(7/18),两种比率呈线性相关趋势,但限于样本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P=0.333,r=0.866)。所有确诊例次中诊前获CD34阳性比率显著高于未确诊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vs.0/10,Fishertest,P=0.020)。8例患儿均行扩大切除治疗,5例为原发手术(1例肿瘤扩大切除,4例瘤床补充扩大切除),3例为复发手术(均为肿瘤扩大切除)。随访时间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术后复发率为12.5%(1/8),未见远处转移或死亡病例。局部切除是PDFSP首诊的主要治疗方法(7/8),局部切除后行规范性扩大切除4例均无复发,未行规范性扩大切除3例全部复发,两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vs3/3,Fishertest,P=0.20)。术中送检冰冻病理切缘,有助于扩大切除的有效性。结论作为中国内地首个PDFSP病例系列,显示与文献类似的某些临床特征与较好预后。CD34阳性在PDFSP诊断中具有关键作用。肿瘤局部切除后,及时纠正诊断并做规范性补充扩大切除,是保证患儿预后的关键。亟需增加病理诊断准确性与�
樊征夫那加李舒方志伟白楚杰刘佳勇薛瑞峰张路高天
关键词:皮肤纤维肉瘤抗原CD34
黑色素瘤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分区特征的初步探索
2020年
目的:黑色素瘤患者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是发生淋巴转移后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并发症率居高不下。了解其淋巴结转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改良方法。方法:对33例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腹股沟区淋巴结清扫,并以Daseler分区为基础对术后标本进行了分区;通过病理检测统计各区检出和转移的淋巴结数目。结果:33例患者中共检出89个阳性淋巴结,其中下肢黑色素瘤中65%阳性淋巴结位于下区,其次是内上区(17%)和外上区(15%),位于深组的阳性淋巴结极少(3%);下腹壁或会阴黑色素瘤中位于下区、内上区和外上区的阳性淋巴结分别占40%、27%和33%。29例下肢黑色素瘤患者中9例发生了跨区转移;因前哨阳性而清扫的患者会发生至多1个区的跨区转移。结论:对于需要进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下肢黑色素瘤患者,大多数阳性淋巴结都位于下区;前哨阳性的患者跨区转移数目有限。这为以后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了理论基础。
谭智超刘佳勇樊征夫白楚杰高天李舒薛瑞峰张路
关键词: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
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硬纤维瘤的疗效初探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硬纤维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易复发,不转移。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本研究探讨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5例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发病年龄3~53岁,平均年龄27.5岁;肿瘤大小:T2(5~10 cm)6例,T3(10~15 cm)11例,T4(>15 cm)12例,6例多发,无T1(<5 cm)。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化疗,每2个周期进行影像学评效,若有效,至少化疗6个周期,最长12个周期。结果:化疗结束时评效,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0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24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例,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病例;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28.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7.1%。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2~5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13个月,平均PFS为14.4个月,23例完成计划化疗患者PFS超过12个月,在5例患者中观察到结束化疗后肿瘤仍持续缩小。结论: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李舒方志伟刘佳勇白楚杰薛瑞峰高天张路王新宇谭智超樊征夫
关键词:硬纤维瘤化疗多柔比星脂质体达卡巴嗪
儿童非横纹肌软组织肉瘤的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危险度评估与综合治疗单中心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研究儿童非横纹肌软组织肉瘤(NRSTS)的临床特点、预后状况、生存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07年7月至2015年3月共收治34例NRSTS患儿,回顾性研究患儿临床与病理资料、手术与放化疗综合治疗结果,并分析生存影响因素。结果本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7~18岁,中位年龄14岁。肿瘤最大径0.5~22.0cm,平均值5.0cm,中位值3.0cm。由9种不同的组织学亚型组成,以滑膜肉瘤最多[29.4%(10/34例)]。部位以四肢最多[67.6%(23/34例)],其中下肢占50.0%(17/34例)。美国横纹肌肉瘤协作组(IRS)分组:I组28例,Ⅱ、Ⅲ、Ⅳ组各2例;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危险分层:低危组23例,中危组7例,高危组4例。随访时间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术后发生复发2例,远处转移1例,淋巴结与远处转移2例,复发与远处转移1例,死亡3例。34例患儿2年总生存率为89.2%,低危组为100.0%,中高危组为70.0%。其中28例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患儿,术后2年局部无复发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6.4%、87.6%。分析生存影响因素,发现IRS分组、COG危险分层、肿瘤大小与预后相关。能够完整手术切除(P=0.007)、低度危险(P=0.014)、≤5.0cm(P=0.037)的肿瘤具有更好的生存预期。治疗:单纯手术14例,手术加化疗10例,手术加放化疗4例,手术加放疗2例,单纯放化疗2例,单纯化疗2例。化疗方案主要(17/18例)采用葸环类药+异环磷酰胺方案(吡柔比星:40mg/m2,异环磷酰胺:10g/m2),每例总化疗2—12周期,平均4.6个周期。结论NRSTS患儿在手术、放疗及基于葸环类药物+异环磷酰胺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后,可取得较好结果。本研究首次采用COG分层研究儿童NRSTS,并证实实肿瘤大小与COG危
樊征夫李舒方志伟那加白楚杰刘佳勇薛瑞峰张路高天
软组织肉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7年
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是一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恶性程度较高和亚类繁多是其主要特点。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及化疗等。与胃肠间质瘤对伊马替尼的良好反应不同,其他STS的治疗面临着更多困难,不同亚型间遗传性和临床特点异质性强,生存时间差异较大。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进展迅速,在个体化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优势明显,为不宜手术和不能接受常规化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近年来STS的靶向治疗药物和相关通路进行简要阐述。
高天樊征夫方志伟
关键词:软组织肉瘤靶向治疗帕唑帕尼
软组织肉瘤远隔软组织转移25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分析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远隔软组织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及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差异,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的发生远隔软组织转移的STS患者25例。统计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25例远隔软组织转移患者中同时性转移6例(24%),异时性转移者19例(76%),原发灶手术后到出现转移病灶的平均时间为45.3个月。转移灶最常见的部位是躯干,共18例(72%)患者,其次为头颈部5例(20%)。本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80%,3年总生存率33%,11例(44%)伴有肺转移患者3年总生存率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S远隔软组织转移患者中组织学分级2级、无肺转移者有更高的总生存率;新辅助化疗、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案,靶向治疗作为新的治疗手段呈现较好的疗效。
高天樊征夫刘佳勇白楚杰薛瑞峰李舒张路方志伟
关键词:软组织肉瘤软组织转移肺转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