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圆晴
- 作品数:10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军事社会学更多>>
- 清代侍卫制度初探
- 清代侍卫的构成人员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宗室侍卫、三旗侍卫与汉侍卫。宗室侍卫的设立是对於宗室人员管理的一个方式。三旗侍卫的设立则是为了凝聚上三旗人员,达到加强皇权的手段。汉侍卫的设立则是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于汉籍武官铨选的...
- 黄圆晴
- 关键词:清代时期
- 清末八旗制度存废讨论——以(东京)《大同报》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 2013年
- 清代八旗制度是其立国之根本,集行政、生产与军事三项功能于一身。自中晚清以来,八旗生计问题成为其制度衰弱的缺口且终清之世未能解决。清末时期,在宪政与军事改革的压力下,八旗制度成为了必须改革的一项制度,成为了当时论战的焦点。值此之际,一群在日留学的满蒙旗人在东京创办了《大同报》,要求政府在进行政治改革的同时,针对运行二百年之久的八旗制度进行改革并为此发表了许多关于改革八旗的建言,分析八旗存废的利与弊。
- 黄圆晴
- 关键词:八旗制度宪政改革
- 领侍卫内大臣与清初政治
- <正>康熙《大清会典》载:"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每旗(上三旗)二员。"上三旗领侍卫内大臣的设立,与世祖以降,皇帝亲掌上三旗有关。领侍卫内大臣一职,到了顺治朝中期以后才出现,且在顺、康、雍三朝重大政治事件中皆见其身影。为...
- 黄圆晴
- 文献传递
- 试论清代侍卫的选官与管理
- <正>清代侍卫主体构成部分——满洲侍卫、宗室侍卫与汉侍卫。以满洲侍卫而言,《清史稿》云:'满人入官,以门阀进者,多自侍卫、拜唐阿始。故事,内外满大臣子弟,五年一次挑取侍卫、拜唐阿,以是闲散人员、动舊世族,一经拣选入侍宿卫...
- 黄圆晴
- 文献传递
- 试论清代汉侍卫与绿营被引量:6
- 2014年
- 清代的侍卫中,除了三旗侍卫与宗室侍卫之外,还有汉侍卫。奕赓在《侍卫琐言》中谈到汉侍卫是通过武举选拔的侍卫,但考察清代官书档案,会发现除通过武举选拔汉侍卫以外,还包含遣子入朝、督抚荐举、水师侍卫等多种方式,汉侍卫选拔呈现多元化。这些选拔方式与绿营制度相结合,使得中央提高了对于绿营的掌控力。
- 黄圆晴
- 关键词:绿营中央集权
- 清代满汉官制:以侍卫的升迁为中心
- <正>清代侍卫制度,据《乾隆会典》载,"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所自将,爰选其子弟,命日侍卫,用备随侍宿卫,统以勋戚大臣,视古虎贲旅贲氏,职綦重焉。侍卫一等六十人;二等百五十人;三等四等二百七...
- 黄圆晴
- 文献传递
- 现代性的“边缘人”被引量:1
- 2012年
- 刘芳(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第108期,即2012年春季刊的主题研讨的现场。我们本期主题研讨的题目是"现代性的‘边缘人’"。这里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现代性和边缘人。现代性,正如吉登斯所说,"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 黄圆晴邓凯王静怡程熙左璀璀陈亚萍武宏琛肖琳尤娜
- 关键词:边缘人主题研讨八旗制度吉登斯
- 晚清军制变革与旗人身份变化被引量:2
- 2014年
- 八旗入关后保留了原有的军事制度,旗人仍然是世兵制下的军人,当兵是其唯一职业。甲午战后、庚子之役前的八旗军事改革停留在武器装备、训练和战术等层面,未触及世兵制等八旗根本制度,旗人身份变化有限。新军建立则使得八旗的军事功能逐渐被抽离,旗人开始脱离军营,当兵成为旗人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职业",旗人不再受"军籍"的强制。宪政改革则赋予部分旗人参政权利,促使"旗籍"摆脱以往"兵籍"的制约,转变为类似"民籍"的一种籍贯证明,旗人由此最终脱离"世隶军籍"的限制,成为普通国民。
- 黄圆晴
- 关键词:晚清军事改革八旗兵新军宪政改革
- 最后的“旗军”:京旗常备军组建述论被引量:1
- 2016年
- 在北洋新军编练的进程中,京旗常备军(后改番号为陆军第一镇)是以旗籍子弟为主要兵源并仿照北洋常备军章程而建立的新军。兵源以旗籍子弟为主,目的是为了平衡日渐势大的北洋军力。北洋兵源以汉籍兵员为主力,既不符合以旗籍军事力量为主力的传统,亦间接威胁满洲统治的基础,因此在北洋新军建设时期,派遣八旗子弟组建新军,平衡旗汉之间的军事力量是政府的主要决策。但在组建过程中,因旗籍将才的缺失,不得不借用北洋系势力,造成京旗常备军仍旧掌控在袁世凯手中。
- 黄圆晴
- 关键词:八旗北洋新军晚清军事变革
- 清代满汉官制:以侍卫的升迁为中心
- 清代侍卫制度,据《乾隆会典》载,"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所自将,爰选其子弟,命日侍卫,用备随侍宿卫,统以勋戚大臣,视古虎贲旅贲氏,职綦重焉。侍卫一等六十人;二等百五十人;三等四等二百七十人;...
- 黄圆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