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蔓
- 作品数:19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保罗·利科的象征诠释——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批判
- 2021年
- 保罗·利科在象征诠释的研究中,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详细地哲学阐述。通过对梦的象征诠释,利科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系统进行了补充,并从梦出发,探究语言的象征结构,对语言进行源头上的思考。他从伦理的视角,深入分析了神话中所蕴含的象征结构和早期人类心理现象,得出“象征导致思想”的结论。利科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补充性诠释,不仅体现了其理论的包容性,同时也丰富了象征诠释的维度[1]。
- 丁蔓门诗尧
- 关键词:无意识欲望
- 中国英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动词的频率研究
- 2010年
- 文章通过对中国学习者口笔语语料库中3553篇英语专业学生作文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动词的频率特征。结果显示学习者常用词汇动词使用比例偏高和低频词使用比例偏低。研究在对比英语本族语者动词使用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学习者词汇动词使用情况频率,给计划性词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信息。
- 丁蔓王冬梅
- 关键词:产出性词汇语料库
- 隐喻的本体论诠释被引量:4
- 2012年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从而使隐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运用诠释学的方法,从生存哲学的意义上讨论隐喻的结构,是一种新的致思路径。隐喻不仅限于语词层面的替换,同时也在句子、语篇和文本层面发挥作用。隐喻是在生活世界之中的隐喻,是对存在的生存实践把握,并具有对话性、事件性和揭蔽性的结构特征。隐喻展现的是生活世界的存在,是人在实践中把握当下存在并筹划未来的基本方式,隐喻凸显了人的社会生存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 丁蔓文成伟秦明利
- 关键词:隐喻对话性事件性
- 保罗·利科叙事诗学中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的交织
- 2019年
- 传统的叙事研究集中于文学叙事领域,但保罗·利科的叙事诗学兼容了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有其包容性和开放性。文章从利科叙事诗学中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出发,讨论两种叙事形态的交织。在利科的叙事诗学中,历史叙事是事实性与准虚构性的结合,历史叙事在言说过去中预测和筹划未来;虚构叙事是虚构性与真理性的融合,虚构叙事通过叙述不真实之物指向本体论意义上的在世存在和世界。叙事是关于存在的,存在是在时间中的,现代性视域下,随着叙事时间被读者化和现实化,新的叙事性也将应运而生。
- 罗超丁蔓
- 关键词:叙事诗学历史叙事虚构叙事
- 生存论视域下的隐喻与真理问题研究
-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类文本和话语中。对隐喻的研究自古希腊修辞学开始直到今天从未停止过。隐喻研究的历史不仅是人类对其认识亦褒亦贬充满矛盾的历史,也是隐喻的历史地位随真理观不断变化而变迁的历史。把隐喻仅...
- 丁蔓
- 关键词:生存论本体论隐喻
- 文献传递
- 冲突的融合:诺斯洛普·弗莱神话理论的诠释思想被引量:2
- 2019年
- 诺斯洛普·弗莱用神话理论将文学批评构建成一种具有科学性的、独立性的学科,兼顾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探讨。有学者认为弗莱此举造成其理论既宏大又具有封闭性,且将一些有对立关系的理论纳入其中,如神话解释与科学解释、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关怀神话与自由神话。对于对立理论的冲突,弗莱没有试图将其完全消灭,而是让对立的理论共存并进行对话。弗莱的神话理论具有融合冲突的诠释思想,这正是弗莱的神话理论至今仍具有生命力与实践性的重要原因。
- 丁蔓张娉婷
- 关键词:诺斯洛普·弗莱神话理论
- 神话诠释:从与逻各斯的对立走向原型批评
- 作为对新批评的革命,神话-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原型概念的引入,让文学形式的概念得到了丰富和扩展,文学批评由对单个作品的关心扩展到对整个文学的关心。在对整个文学的关注过程中,文学得以重新思考其与社会的联系问题,而这一联系在很...
- 丁蔓王琳
- 关键词:文学哲学逻各斯
- 《理想国》中诗性知识的对象及方法问题
- 2014年
-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有关诗歌的明确态度及立场与他围绕诗歌的主张之间包含一种悖论性张力。本文试图从柏拉图的知识论主张出发,以诗歌是诗性知识为前提,探讨其诗学态度、立场及主张。本文提出,柏拉图承认诗歌是知识,在伦理、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科学等人类存在的全部维度上具有知识意义。然而,从知识的对象及方法角度审视,诗歌不以真正的存在为对象,模仿使诗歌在方法论意义上陷入"扮演"或"像"的似是而非境地。柏拉图指出了诗性知识在对象及方法上的问题,目的是为雅典城邦确立新的知识对象和方法。
- 隋晓荻丁蔓
-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诗学
- 突破时间“桎梏”:爱丽丝·门罗《好女人的爱情》叙事策略分析
- 2016年
- 爱丽丝·门罗在其众多短篇中对叙事时间的娴熟运用,常常能够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时间的桎梏,让平淡无奇的故事在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中展示出神奇的魔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参与性。本文尝试以爱丽丝·门罗的《好女人的爱情》为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作品中叙事时间的断裂、跳跃、衔接与省略的特点,故事在碎片化的叙事时间中逐步生成,融入了读者的参与意识。门罗的叙事手法不仅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而且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对现实的反思。
- 丁蔓王乔
- 关键词:叙事时间桎梏
- 《魔山》虚构叙事中时间经验的空间构造
- 2020年
- 托马斯·曼的《魔山》是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文章从空间构造维度探讨《魔山》虚构叙事中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在山上七年的时间经验。空间构造的三种形式在山下及山上两个异质空间中交替进行。在七年的时间流动中,卡斯托普与周围人建立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时空交织的虚构叙事进程中,卡斯托普通过理解自身和他者来理解周遭世界。重返山下的抉择将卡斯托普救赎,他回归了自己的本真状态。空间变动丰富了卡斯托普的时间经验,在对未来的期待和筹划中,他对自身及存在的理解走向新的境域。
- 丁蔓罗超
- 关键词:虚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