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立
-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东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CYP2C19*2、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CYP2C19*2、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3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术的患者,采用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2、CYP2C19"3基因型,根据基因型分为强代谢组(未携带突变基因,681GG/636GG)、中代谢组(携带一个突变基因,681GA/636GG,681GG/636GA)和弱代谢组(携带2个突变基因,681GA/636GA,681AA/636GG,681GG/636AA)。采用全流式细胞术定义氯吡格雷抵抗。分析各组之间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差异。观察各组12个月随访支架内血栓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强代谢组、中代谢组、弱代谢组分别为137例(44.2%)、134例(43.2%)和39例(12.6%),三组之间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随访中弱代谢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强代谢组(P〈0.05),其中非致死心梗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强代谢组(P〈0.05),而死亡及再次血运重建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中弱代谢组再次住院率也显著高于强代谢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CYP2C19*2、CYP2C19*3基因变异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更高,支架内血栓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
- 夏金喜肖建民万德立冯丽燕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基因多态性氯吡格雷预后
- 窦性心动过速治疗新进展-伊伐布雷定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11年
-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静息心率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正相关,减缓心率是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晚期起。
- 万德立金国柱王琳
- 关键词:伊伐布雷定心血管疾病
- 盐酸伊伐布雷定片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单中心的Ⅱ期临床观察
-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而其中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高发病率的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并且静息心率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正相关,因此控制心率到...
- 万德立
- 关键词: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阳性药物心血管疾病
- 年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分析年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STEMI患者245例,根据年龄分为5组:≤50岁组(49例)、51~60岁组(70例)、61~70岁组(62例)、71~79岁组(50例)、≥80岁组(14例);对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超急性期及急性期ST段抬高导联数、入院时及入院12~72h肌钙蛋白、Killip分级、LVEF、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住院期间死亡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VEF与年龄(P<0.05)和肌钙蛋白(P<0.05)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LVEF降低;随着肌钙蛋白的增加,LVEF降低。在≤50岁组LVEF显著高于其余各年龄组(均P﹤0.05),而≥80岁组LVEF则显著低于其余各组(均P<0.05)。≥80岁组KilliP分级≥Ⅱ级者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均P<0.05)。≥80岁组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均P<0.05)。结论:年龄可作为影响急性STEMI患者心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 赵瑞富刘洋谢寒万德立金国柱王琳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年龄左室射血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