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明 作品数:263 被引量:2,543 H指数:30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建筑科学 天文地球 交通运输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高切坡超前支护桩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2008年 超前支护桩能在边坡开挖前对危险性高切坡进行超前加固,可以有效地降低边坡开挖施工期间的破坏,是边坡工程的新思路。为了对高切坡超前支护桩的作用机制有更清楚的认识,为超前支护桩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析了超前支护桩与高切坡相互作用中超前支护桩上土压力的大小、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其它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LAC3D的计算结果比较合理,施加在超前支护桩上的土压力荷载与坡体岩土性质和支护桩的相对刚度有关,大致呈梯形分布。 何思明 李新坡关键词:超前支护桩 数值模拟 基于上限定理的边坡横向条分稳定计算 被引量:5 2010年 基于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的基本原理,结合传统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提出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横向条分计算模型。根据相关联流动法则和变形协调条件,通过外力功率与塑性变形区内部能量耗损率相等的条件,建立了虚功率方程,利用强度折减得到了边坡稳定性计算表达式。以某一工程为实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并与不平衡推力法以及极限分析竖向条分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沈均 何思明 吴永关键词:上限定理 变形协调条件 强度折减 组装式变尺寸直剪仪的研制 被引量:1 2018年 由于粗粒土的直剪试验存在显著的尺寸效应,且室内常规直剪仪无法调整试样尺寸,所以难以准确获得粗粒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基于此问题,介绍了一种可以改变试样尺寸的组装式直剪仪。该直剪仪由出力装置、位移量测装置、反力框架、剪切盒等部分组成。通过改变每一层剪切盒的钢环嵌套个数来改变试样的直径,直径有6.18、10、15、20 cm 4个取值;改变剪切盒的叠置层数来改变试样的高度,高度有5、10、15、20 cm 4个取值,试样直径和高度共有16种组合。在此基础上,选取薛城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弃渣为试样,进行5组平行直剪试验,验证了该直剪仪的可重复性以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改变试样直径D与高度H的组合,进行一系列直剪试验研究了该试样直剪试验的尺寸效应,得出该试样的合理试样尺寸。 薛晨 薛晨 何思明关键词:粗粒土 尺寸效应 分层地基中抗拔桩破裂面的确定方法与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2012年 应用水平条分法与极限平衡原理讨论了抗拔桩在分层地基中的极限承载力、破裂面、土体性质的关系。将破裂面看成是由若干段组合而成的复合破裂面,并沿各段将边坡水平条分为多块体。在假设边坡岩土体服从摩尔-库仑屈服准则条件下,根据极限平衡原理,建立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的多元函数,利用数学优化方法给出其最优解,从而可以方便地给出抗拔桩破裂面及对应的极限抗拔力。通过算例分析并与前人研究成果比较,其结果表明:该理论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可以用于预测抗拔桩地基承载力极其破裂面形状。 何思明 张晓曦 王东坡关键词:极限抗拔力 破裂面 水平条分法 一种高切坡超前支护新型结构 一种高切坡超前支护新型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超前支护桩,钢筋混凝土超前支护桩的靠山的侧面上设置有一定厚度的聚苯乙烯泡沫材料垫层。它能确保高切坡的整体稳定性和施工安全性。 何思明 罗渝文献传递 基于方位角的将岩块间角角接触转换为角边接触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方位角的将岩块间角角接触转换为角边接触的方法,包括S1、构建离散岩块的初始几何模型和设置计算参数;S2、确定两个岩块之间的角角接触;S3、将角角接触划分为候选接触边同体的角角接触和候选接触边异体的角角... 樊火 何思明 欧阳朝军 陈晓清 苏立君约束条件下粗细混合颗粒动力机理分析 被引量:10 2016年 混合颗粒的堆积问题一直是自然界以及工业界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研究的对象是相同密度不同尺寸的两相混合颗粒。通过三维离散元软件PFC3D建立高仿真数值模型并进行离散元数值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比确定本次研究所用的参数。然后对不同条件斜槽下的颗粒堆积形态进行观察并总结其堆积规律;紧接着进一步测定相同体积条件下均匀颗粒和混合颗粒分别对结构体的动力荷载变化;最终通过研究不同斜槽约束条件下混合粒径条件下的颗粒流的运动情况并得到相应规律性的结果。通过研究发现,混合颗粒粒径条件下的颗粒流运动情况和均匀颗粒粒径条件下的颗粒流运动情况差异较大,颗粒分选对其动能的影响,有约束条件下的斜槽会增加颗粒流的滑程并提高其龙头的速度。该结论对于揭示碎屑流远程特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毕钰璋 何思明 李新坡 吴永 王东坡 付跃升塑性强化材料颗粒的微观接触摩擦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合理的颗粒接触摩擦模型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各类结构面强度的基础,然而受制于岩土体颗粒在微观高应力环境中表现出的复杂接触特征,该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Fujimoto在2000年给出了受切向荷载作用的微凸体在理想弹性或完全塑性接触状态下的微观位移特性,但却缺少对塑性强化接触状态下的摩擦进行解析,难被用于分析微观高应力状态下岩土颗粒的接触摩擦。为此,以Fujimoto模型为基础,结合作者曾经提出的塑性强化接触变形理论,在构建塑性强化接触状态下颗粒微观位移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切向荷载作用下塑性强化材料颗粒的接触摩擦机理,阐明了不同接触状态下塑性强化材料颗粒的切向微观位移特征。最后通过算例分析显示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颗粒摩擦本质上是不同法向荷载不同接触状态区域按照不同摩擦类型提供摩擦的综合,而摩擦失稳就是接触面上微滑区扩大、粘着区缩小并消失的过程。 吴永 何思明 李新坡一种泥石流石笼防治结构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泥石流石笼防治结构体。针对现有透水坝存在透水能力有限且容易因瞬时冲击力过大而产生破裂、毁坏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柔性”泥石流拦挡结构体。泥石流石笼防治结构体包括至少一道石笼坝防治结构单体。每一... 吴永 何思明 李新坡文献传递 滑坡受灾结构体易损性离散元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地质灾害中的结构体易损性的评估涉及到灾害体冲击力以及结构体本身的强度2个方面的内容。在传统的力学模型中,滑坡灾害体被视为刚性体并且其冲击力的大小通过能量守恒来求得;然而模型中却忽略了滑坡解体过程中能量的损耗,以及解体之后块体之间挤压、摩擦、撞击等相互间的力学作用所造成的能量损耗。这就导致了传统力学模型所算得的灾害体冲击力往往要大于实际工况下的灾害体冲击力。因为在高速远程滑坡灾害中,滑坡的破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决定了灾害体对结构体的冲击力,所以通过某个典型滑坡并基于二维离散元模型对不同破碎程度滑坡的致灾程度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首先,研究了不同破碎程度下滑坡的滑程;其次,研究了不同破碎程度下滑坡和结构体之间的动力响应情况;最后,研究了结构体被滑坡冲击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滑坡的滑程和其破碎程度呈反比;滑坡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损耗主要是块体间的摩擦以及块体间的碰撞,并且在其解体阶段主要是块体摩擦起到主导作用,在其滑动阶段主要是块体碰撞起作用;结构体所受最大合力和灾害体破碎程度呈正比;结构体上应力分布呈"三角分布",即结构体顶端应力很小,越往下端其应力越大,对于防灾结构体本身的结构优化具有指导作用。所得的结论对于实际灾害的防灾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毕钰璋 孙新坡 何思明 王安辉关键词:易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