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川 作品数:13 被引量:46 H指数:4 供职机构: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严重电烧伤创面早期治疗 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总结严重电烧伤早期创面修复的经验。方法 :42例 72个严重电烧伤创面 ,早期应用皮瓣、筋膜皮瓣、肌皮瓣一期修复。结果 :72个创面术后皮瓣愈合优 6 2例次 ,良 7例次 ,差 3例次。结论 :早期清创一期皮瓣修复严重烧伤创面是一种理想方法。 吴国平 何晓川 廖毅 郭力 谢兴乾关键词:电烧伤 外科学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 手术方法 小儿中小面积烧伤并消化道出血26例分析 2002年 目的 :探讨小儿烧伤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2 6例小儿烧伤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结果 :治愈 2 0例 ,死亡 3例。结论 :早期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是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关键。H2 受体阻滞剂、止血药的正确应用及手术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方法。 何晓川 吴国平 李玲 郭力关键词:烧伤 消化道出血 并发症 病例分析 烫伤后大鼠血浆中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肽含量变化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烫伤后大鼠血浆中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肽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Ⅲ度烫伤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烫伤后6、12、24、48、72h大鼠腹腔静脉血血浆中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肽(VIP)的水平。结果:在烫伤后6、12、24、48、72h,大鼠血浆中MTL和VIP水平发生明显变化。①对照组大鼠MTL为198.44±27.78pg/ml,烫伤组大鼠与其相比明显下降,最低值为110.24±15.43pg/ml(P<0.01),而后缓慢上升至72h达高峰但仍未恢复正常(P<0.05)。②对照组大鼠VIP为34.80±6.26pg/ml,烫伤组呈明显上升趋势,伤后6h为69.61±12.53pg/ml(P<0.01),而后缓慢下降但72h时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结论:烫伤可导致大鼠血浆中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 郭杏 谭美云 熊爱兵 李越钢 何晓川 郭力关键词:烫伤 胃动素 血管活性肽 局部栓塞硬化治疗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 2001年 目的 :探讨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无水乙醇、10 %明矾、氨甲蝶蛉局部注射血管瘤 2 0例 ,结果 :治愈 18例 ,局部注射后切除 2例 ,有效率 10 0 % ,结论 :局部栓塞硬化是治疗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具有安全、有效。 何晓川 吴国平 郭力关键词:婴幼儿 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瘤 重组人EGF对老年Ⅱ度烧伤创面修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EGF(recombinant human EGF,rhEGF)修复老年患者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8年10月,收治80例Ⅱ度烧伤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n=40)。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6岁,平均70岁。火焰烧伤23例,热液烫伤16例,电烧伤1例。浅Ⅱ度20例,深Ⅱ度20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87±2.57)h。创面使用磺胺嘧啶银联合rhEGF治疗。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61~83岁,平均69岁。火焰烧伤23例,热液烫伤14例,电烧伤2例,化学烧伤1例。浅Ⅱ度19例,深Ⅱ度2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39±3.33)h。创面外敷磺胺嘧啶银。两组均每日换药1次,至创面愈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治疗组深Ⅱ度1例、对照组深Ⅱ度5例创面超过40d不愈合,改用游离植皮修复;对照组浅Ⅱ度1例中途放弃治疗;治疗组深Ⅱ度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均排除研究。共72例纳入分析,其中治疗组38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rhEGF喷洒时4例出现一过性刺痛,2例出现瘙痒,其余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现全身不适及中毒症状。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有5例和3例发生创面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浅Ⅱ度(14.30±1.26)d、深Ⅱ度(26.11±2.97)d,对照组分别为(16.22±1.40)d及(29.13±4.9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创面局部使用rhEGF能有效促进老年患者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和修复。 郭杏 谭美云 郭力 熊爱兵 李越钢 何晓川关键词:创面修复 老年 国产硅凝胶膜防治瘢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995年 使用硅凝胶膜防治烧伤后瘢痕增生38例,其中21例用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17例用于深度烧伤愈合的预防。38例病人用硅凝胶膜时间为1月~1年,无毒副作用,全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改善情况和病人年龄瘢痕部位及使用硅凝胶膜的时间有关,成人四肢瘢痕坚持长时间应用硅凝胶膜取得较好的预防和治疗瘢痕效果。对功能部位瘢痕硅凝胶膜的治疗不能代替该部位瘢痕手术治疗。 丁尔英 方毅 何晓川 谢兴乾关键词:硅凝胶膜 瘢痕 烧伤 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供皮区创面的修复 被引量:14 2010年 背景:传统的供皮区创面修复以抗感染、支持及保护创面为主,最终为自然愈合,时间较长。研究表明,重组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切割、烧伤等动物模型创面的愈合,加速表皮再生的速度。目的:验证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对供皮区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需要自体植皮修复创面的患者共32例,男18例,女14例。将32处新鲜供皮区创面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将重组表皮生长因子药液(15mL/支,2000IU/mL)直接喷洒于单层内敷纱布上直至浸透,然后覆盖到供皮区,2次/d;对照组将单层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供皮区,外加敷料包扎,2次/d。48h后,采用半暴露疗法。主要观察从治疗开始至供皮区完全愈合所需要的时间,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结果与结论:在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喷洒组较生理盐水喷洒组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喷洒组未见明显的不良事件及副反应发生。提示经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处理后,能明显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减少了瘢痕的过度增生,在加速创面愈合及再上皮化中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郭杏 谭美云 郭力 熊爱兵 李越钢 何晓川关键词: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供皮区创面 创面修复 削除瘢痕后刃厚皮片与瘢痕皮互换移植在整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旨在探讨取刃厚皮片与瘢痕皮互换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施行自体刃厚皮片与瘢痕皮互换移植整形手术。结果:削除瘢痕移植自体刃厚皮区及供皮区瘢痕皮存活均良好,随访发现:植皮区平整,皮肤色素均匀,皮下组织柔软,富有弹性,基本无局部收缩变形;供皮区表皮较厚,外观平整,无瘙痒。结论:自体刃厚皮片与瘢痕皮互换移植是治疗增生性瘢痕行之有效的方法。 郭杏 郭力 李越钢 何晓川 廖毅 熊爱兵 刘正玉关键词:刃厚皮片 小儿烧伤败血症血清蛋白水平变化 2002年 目的 :探讨小儿烧伤败血症血清蛋白变化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 30例血培养确诊的烧伤败血症患儿血清蛋白水平。结果 :烧伤败血症患儿血清蛋白异常率高达 80 0 % ,均为降低。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同时降低和单纯球蛋白降低者预后较差。结论 :测定小儿烧伤败血症的血清蛋白水平对病情与预后的估计有帮助。 廖毅 何晓川 郭力 夏德林关键词:败血症 烧伤 低蛋白血症 预后 烫伤血清对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的影响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了解烫伤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的影响,初步探讨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可能机制. 方法 分离培养健康成年Wistar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另取2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其中1只不致伤,另一只致深Ⅱ度烫伤,采集2只大鼠血液分离血清,用培养液配成体积分数20%的烫伤血清和体积分数20%的正常血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平滑肌细胞分为烫伤血清组和正常血清组,分别用2种血清培养.于处理1、3、6、12 h时(每组每时相点样本数均为10),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肌动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β微管蛋白的相对含量.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烫伤血清组细胞处理1、3、6、12 h时,肌动蛋白荧光强度分别为59±4、26±6、39±6、42±6,正常血清组分别为95±10、91±10、102±9、97±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528、18.069、18.748、16.647,P<0.05或P<0.01);烫伤血清组组内比较,处理3 h时降至最低点,6、12 h持续回升.(2)烫伤血清组处理1、3、6、12 h时,β微管蛋白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4.44±0.26、8.61±0.19、11.76±0.31、12.13±0.29;正常血清组分别为22.37±1.15、21.87±1.79、23.24±1.55、21.99±2.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76、23.365、23.000、15.273,P值均小于0.01);烫伤血清组组内比较,处理3 h时达最低,6、12 h有所回升但势头缓慢.结论 烫伤血清作用初始阶段,可使体外培养的大鼠肠道平滑肌细胞骨架含量减少,随后细胞骨架含量呈回升趋势,这可能与平滑肌细胞对烫伤血清刺激的耐受、适应和自我修复有关. 童庭辉 王春艳 郭力 熊爱兵 吴国平 李越钢 廖毅 何晓川关键词:结肠 细胞骨架 肌动蛋白类 微管蛋白 平滑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