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瑶

作品数:15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篇护理
  • 4篇皮肤
  • 3篇寻常型
  • 3篇寻常型银屑病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 3篇疗效
  • 3篇化妆品
  • 2篇心理
  • 2篇皮肤斑贴试验
  • 2篇皮肤病
  • 2篇中药浸泡
  • 2篇中药浸泡治疗
  • 2篇疗效观察
  • 2篇浸泡
  • 2篇浸泡治疗
  • 2篇化妆品皮肤病
  • 2篇疾病
  • 2篇干预
  • 2篇斑贴试验

机构

  • 15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十堰市人民医...
  • 1篇南充市中心医...
  • 1篇成都市锦江区...
  • 1篇德阳市第二人...
  • 1篇德昌县人民医...

作者

  • 15篇余瑶
  • 8篇赵淑清
  • 4篇罗轶波
  • 4篇陈吉辉
  • 3篇曹琳
  • 3篇蒋献
  • 2篇李利
  • 2篇赵静
  • 1篇韩毅
  • 1篇李晓华
  • 1篇汪盛
  • 1篇孟慧敏
  • 1篇尹斌
  • 1篇周慧
  • 1篇谢小琴
  • 1篇项红梅
  • 1篇杨利蓉
  • 1篇周成霞
  • 1篇张涛
  • 1篇陆华

传媒

  • 2篇华西医学
  • 2篇中国药业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四川医学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皮肤性病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探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皮肤性病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方法,提高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效果。方法设计调查表,调查比较培训前后:护士是否了解皮肤性病学知识;是否知道如何对皮肤病性病病人进行护理;是否感到皮肤病性病可怕;是否担心被传染;是否介意在皮肤性病科工作。结果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皮肤性病科在对护士规范化培训教学中,通过重视入科教育,合理安排理论培训,循序渐进的进行技能培训,重视与皮肤性病有关的职业防护教育,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评价等措施,最终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李晓华唐泽琴杨帮翠赵淑清余瑶罗轶波曹琳
关键词:皮肤性病护士教学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左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学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8
2018年
目的研究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左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学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CU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左西替利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均持续4周。于治疗前(T1)及治疗4周后(T2)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前白蛋白(PA)、补体(C3、C4)]水平、红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红细胞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分布情况,观察两组患者CU症状和生活质量[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改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时,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红细胞免疫相关指标、外周血T细胞亚群、CU症状和生活质量检测或评估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T2时,两组血清细胞因子(MCP-1、Eotaxin)水平、红细胞免疫相关指标(RBC-C3bRR、RBC-ICR)、CD8^+、CU症状积分和DLQI评分均较T1时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时相反应蛋白(PA、C3、C4)水平、CD4^+则均较T1时显著上升,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左西替利嗪可调节CU患者免疫功能和防御机制、改善其疾病症状和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于病情转归有利。
张涛余瑶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片左西替利嗪慢性荨麻疹防御机制
306例化妆品皮肤病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总结、分析化妆品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和引起化妆品皮肤病的化妆品类型。方法对306例化妆品皮肤病进行了临床分析,对部分患者进行可疑化妆品斑贴试验。结果化妆品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接触性皮炎,可疑致病化妆品以普通护肤类为主,对172例患者进行的可疑化妆品斑贴试验的阳性率为26.16%。结论化妆品皮肤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加强化妆品知识宣传,建立一个完整的化妆品皮肤病监测系统。
尹斌蒋献李利余瑶
关键词:化妆品皮肤病皮肤斑贴试验
中药浸泡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和护理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总结中药浸泡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将72例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中药浸泡加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浸泡辅助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陈吉辉余瑶汪盛
关键词:中药浸泡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护理
2005—2009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化妆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化妆品引起皮肤各种不良反应的状况及远期影响。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2009年门诊疑为化妆品不良反应的4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对接诊后观察时间>6个月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487例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65.3%),化妆品色素异常性皮肤病(10.9%),毛发损害(2.67%),化妆品痤疮(2.5%)。对281例患者行可疑化妆品斑贴试验,73例阳性。对169例进行了随访,87例(51.48%)经过治疗而痊愈,但是仍有近1/4患者症状反复出现,难以痊愈。结论选择化妆品应谨慎,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应重视化妆品的安全性监督和管理,各级临床医生对化妆品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减少并发症。
谢小琴韩毅周成霞杨利蓉余瑶周慧孟慧敏蒋献李利
关键词:化妆品随访
中药浸泡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目的:对中药浸泡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以及护理进行了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寻常型银屑病患者72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采用中药浸泡加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对照组采取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采用S...
陈吉辉余瑶赵淑清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护理中药治疗临床疗效
59例化妆品皮肤病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对59例化妆品皮肤病的临床类型和引起化妆品皮肤病的化妆品类型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接触性皮炎型最常见。建立一个完整的化妆品皮肤病监测系统。使用前进行皮肤实验,可以减少化妆品皮肤病的发生,必要时做皮肤斑贴试验以明确致敏化妆品。
陆华蒋献余瑶
关键词:化妆品皮肤病皮肤斑贴试验
心理护理运用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寻常型银屑病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15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分组试验,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4例,观察组在实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并观察心理护理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比较对照组平均治疗效率有明显提高,两组数据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实行心理干预对于提高寻常型银屑病治疗效果具有明显作用,改善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生活质量,建议临床继续推广使用。
赵淑清余瑶曹琳吴晋莉
关键词:心理护理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障碍情况,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7年4月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验的80例健康志愿者,均接受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比较两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SCL-90筛检结果,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心理障碍组与无心理障碍组,比较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复发次数、疾病活动性、内脏受累、药物不良反应、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婚姻状况、居住地等临床资料。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CL-90总分为(154.29±28.51)分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的(132.17±25.69)分(P<0.05)。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SCL-90检出心理障碍29例,检出率为36.3%(29/80)。心理障碍组病程>6个月、活动期、内脏受累、药物不良反应、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无业、经济收入<5万元/年、未婚或离异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心理障碍组(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具有较高心理障碍风险。病程、疾病活动性、内脏受累、药物不良反应、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等8个因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障碍发生有显著影响。
余瑶庞冬瑞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心理障碍影响因素
湿性敷料治疗坏疽性脓皮病10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免疫性全身性疾病,病情复杂、皮肤损害严重,相关文献报道较为少见,目前临床多采用以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4]。我科在治疗坏疽性脓皮病患者中时拟改变传统换药方式,应用湿性...
陈吉辉余瑶项红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