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过程中发现的GM1 被引量:1 2019年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溶酶体酸性β-半乳糖苷酶缺陷导致GM1神经节苷脂沉积,导致严重的神经变性病,会导致GM1神经节苷脂堆积逐渐破坏大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的一种遗传性疾病[1-3]。其发病是由于特异性水解酶的基因突变造成酶缺陷致使神经节苷脂因降解障碍而贮积在神经节细胞中[4]。 元芳芳 柳晓艳 康天 陈永兴 陆妹 田金富 李锋同 陈惠军 宋舜意 杨艳玲关键词:康复 针灸联合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我院儿童神经内科收治的56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和肌张力评分。同时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2.14%,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53.57%,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评分明显降低,而GMFM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儿肌张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MFM评分、综合能力评分和D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症状。结论针灸联合Bobath技术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疗效显著,在改善小儿肢体运动能力和肌张力方面明显优于单独使用Bobath技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芳 赵卫东 付惠玲 陈惠军 元芳芳 田金富 宋舜意关键词:针灸治疗 BOBATH技术 康复训练 痉挛型小儿脑瘫 河南省新乡地区1~6岁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调查河南省新乡地区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患病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脑瘫病因及预防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河南省新乡地区对1~6岁儿童的脑瘫患病现状进行整群抽样调查,资料经整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新乡地区1~6岁小儿脑瘫患病率为2.82‰,各年龄组患病率分布在2.46‰~3.11‰(χ2=0.374,P=0.996);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性别比为1.09:1.00(χ2=0.139,P=0.709);城区略低于农村(χ2=0.526,P=0.76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孕期未建立围生保健手册及接受指导儿童脑瘫患病率是建立围生保健手册及接受指导儿童的5.8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06,P=0.000);孕期未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儿童脑瘫患病率是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儿童的5.3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04,P=0.000);出生后无新生儿随访儿童脑瘫患病率是新生儿随访儿童脑瘫患病率的8.55倍(χ2=68.987,P=0.000);出生后如发现儿童发育异常不能及时就医诊治是及时就医诊治儿童脑瘫患病率的5.3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3,P=0.000)。在脑瘫分类构成中,痉挛型最多,占42.1%;其次为不随意运动型,占24.6%;混合型,占18.8%;共济失调型占14.5%。结论本次调查结果基本能反映新乡地区1~6岁小儿脑瘫目前的患病现状,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脑瘫防治工作的基础性资料。 宋舜意 赵卫东 王家勤 陈惠军 张宝珍 李芳 元芳芳关键词:脑性瘫痪 流行病学调查 儿童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共患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分析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特点及其共患病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初诊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ADHD患儿的临床特点,并统计ADHD共患抽动障碍、癫痫、孤独症谱系障碍情况。结果共入选2330例ADHD患儿,男1793例(76.95%),女537例(23.05%),年龄3~18(8.71±3.66)岁,其中3~6岁594例(25.49%),7~12岁1429例(61.33%),13~18岁307例(13.18%)。ADHD共患抽动障碍患儿469例(20.13%),男、女性ADHD患儿抽动障碍共患率分别为20.69%(371/1793)、18.25%(98/537),男、女性ADHD患儿抽动障碍共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3,P>0.05)。ADHD共患癫痫患儿355例(15.24%),男、女性ADHD患儿癫痫共患率分别为13.50%(242/1793)、21.04%(113/537),女性ADHD患儿癫痫共患率高于男性(χ^2=7.016,P<0.05)。ADHD共患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83例(3.56%),男、女性ADHD患儿孤独症谱系障碍共患率分别为3.40%(61/1793)、4.10%(22/537),男、女性ADHD患儿孤独症谱系障碍共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5,P>0.05)。2330例ADHD患儿中,1368例接受药物治疗,ADHD患儿接受药物治疗率为58.71%(1368/2330),男、女性ADHD患儿接受药物治疗率分别为54.55%(978/1793)、72.63%(390/537),女性ADHD患儿接受药物治疗率高于男性(χ^2=7.067,P<0.05);367例患儿接受ADHD训练治疗,ADHD患儿ADHD训练治疗率为15.75%(367/2330),男、女性ADHD患儿接受ADHD训练治疗率分别为16.62%(298/1793)、12.85%(69/537),男、女性ADHD患儿接受ADHD训练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1,P>0.05)。结论男性儿童ADHD发病率较高,ADHD患儿存在一定的共患病发病率,在诊断与治疗时应注意ADHD共患病,给予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ADHD患儿治疗率较低,应提昌早期积极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元芳芳 康天 陈惠军 陈惠军 李芳 李芳 赵卫东 田金富 张月华 包新华 姜玉武 吴晔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抽动障碍 癫痫 孤独症谱系障碍 共患病 综合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脑瘫合并癫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后智能及运动水平评分情况以及发育商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MD、PDI评分以及语言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精细动作、大运动评分较对照组均更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智能及运动水平的恢复,提高其发育商评分,预后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元芳芳 陈惠军 康天 李芳 田金富 赵卫东关键词:小儿脑瘫 癫痫 综合康复治疗 黄芪生脉饮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及免疫状况分析 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研究黄芪生脉饮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RRTI)效果及免疫状况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20例RRT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各60例。发作期针对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缓解期针对对照组采取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10 m L/次,每天1次,口服;研究组患者采取黄芪生脉饮治疗,10 m L/次,2次/d,口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都为8周,并且对所有患者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患者的肺脾气虚证积分,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T细胞亚群以及免疫球蛋白。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8.33%,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68.33%,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440 0,P=0.000 0);研究组患者治疗后IgG与IgA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CD_3^+、CD_4^+、CD_8^+以及CD_4^+/CD_8^+改善程度明显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与肺脾气虚证总积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作期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缓解期采取黄芪生脉饮治疗,可显著地改善患儿体质,提高治疗有效率,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痛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赵卫东 张永梅 付惠玲 元芳芳关键词:黄芪生脉饮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免疫状况 头皮针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观察头皮针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单一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头皮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肌张力、临床疗效及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肌张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肌张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肢体康复训练疗法相比,头皮针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效果更显著,可降低患儿肌张力,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元芳芳 陈惠军 康天 李芳 田金富 赵卫东 付惠玲 刘娴 宋舜意关键词:小儿脑瘫 肢体康复训练 肌张力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辅助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双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穴位注射辅助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新乡市中心医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80例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30min/次,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mNGF,每穴0.5mL,隔日注射1次。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分析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乳酸(La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评分、盖泽尔发育量表(GDS)评分、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及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36/40),对照组为62.50%(25/4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ac、TNF-α水平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Lac、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GMFM、ADL、GDS、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升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GMFM、ADL、GDS、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NGF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双瘫疗效显著,可降低患儿LaC、TNF-α水平,改善患儿运动能力,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元芳芳 陈惠军 康天 李芳 田金富 赵卫东 付惠玲 刘娴 宋舜意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 穴位注射 一例罕见病病例分析 元芳芳 陈惠军 柳晓艳 李芳 田金富 赵卫东 张新利 付惠玲 宋舜意百合知母汤对癫痫模型幼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发生及AMPK/mTOR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百合知母汤水提物对戊四氮(PTZ)诱导癫痫幼鼠行为学和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及神经元AMPK、mTOR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和百合知母汤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PTZ诱导建立癫痫模型幼鼠,分别尾静脉注射40、80和120 mg/ml百合知母汤水提物,模型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正常组幼鼠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幼鼠行为学、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和海马神经元AMPK、mTOR 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百合知母汤水提物低、中和高剂量组幼鼠发生II级以上惊厥次数、潜伏期时间和游泳距离明显低于模型组幼鼠(P<0.05)。随百合知母汤水提物剂量的增加,癫痫幼鼠发生II级以上惊厥次数逐渐下降(P<0.05),潜伏期时间和游泳距离逐渐上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幼鼠海马BrdU免疫阳性细胞呈现大片丛集性分布,百合知母汤水提物剂量组幼鼠海马BrdU免疫阳性细胞逐渐减少。百合知母汤水提物高剂量组幼鼠AMPK mRNA及蛋白和p-AMPK表达低于模型组幼鼠(P<0.05),而mTOR mRNA及蛋白和p-mTOR表达高于正常组幼鼠(P<0.05),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百合知母汤能够降低癫痫幼鼠海马神经元AMPK表达,提升海马神经元mTOR表达,改善癫痫幼鼠行为学改变及症状。 陈惠军 李志萍 元芳芳 田金富关键词:百合知母汤 戊四氮 癫痫幼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