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铱分型镀覆起搏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体会
- <正>起搏电极导线对起搏器能量消耗与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实现低耗长寿安全起搏,国内外有许多研究并已证明激素释放电极起搏导线(Steroid eluting lead,SEL)适合以上要求。但对铱分型镀覆电极导线(...
- 刘志刚袁方高东升叶颖崔克俭
- 文献传递
- 射频消融和安置起搏器术中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临床体会
-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和安置起搏器术中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临床体会。方法患者男性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2~78(50±17)岁。3例射频消融患者中2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左侧旁道,1例为右侧旁道。4例置入起搏器患者中2例为病态...
- 袁方刘志刚高东升崔克俭刘旭
- 文献传递
- 起搏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
- <正>血管迷走性晕厥一般可以选用药物治疗,其中的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还可选用带有防止频率骤降功能的起搏器来治疗。四年来,我们共收治明确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18人, 其中11人植入了起搏器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
- 刘志刚高东升袁方叶颖崔克俭
- 文献传递
-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ST-T改变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 2000年
- 为评估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ST_T改变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对100例心脏病患者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 ,并分别对照静息双核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SPECT)心肌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 :100例受检者负荷试验有81例出现ST_T改变 (20min内有ST段压低>1mm)合并T波倒置38例 ,J点后0.08sST段压低>1mm9例 ,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21例、由倒置变为直立13例。另有严重心律失常6例 ,束支传导阻滞3例 ,T波高尖2例 ,ST_T无改变8例。其中双核素心肌显像有放射性缺损65例 ;冠状动脉造影异常53例 ,合并室壁瘤7例。50例冠心病中49例有ST_T改变、心肌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异常。提示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出现ST_T改变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依据。
- 张莉华谢文晖曾骏刘志刚胡丽霞
- 关键词:冠心病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心电图ST-T改变
- Gem7227心脏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三例
- 2005年
- 选择3例患者,均因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而反复昏厥抽搐,使用药物效果不好而置入Gem 7227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随访时间6~18个月,均未再发生昏厥.3例中2例有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再发而导致ICD进行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和除颤成功的记录.结论:ICD是治疗猝死、致死性心律失常和Brugada综合征的有效方法.Gem 7227 ICD体积较小、功能齐全、寿命长,是临床使用的合适机型.
- 刘志刚高东升袁方叶颖徐蕾
- 关键词: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GEMICD心室颤动BRUGADA综合征
- 应用Gem7227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一例
- 2004年
- 临床资料患者为女,65岁,因反复晕厥发作而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频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阿斯综合征,经多次体外电击除颤复律成功后,于2002年12月转入我院,要求安置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 刘志刚叶颖
- 闭环刺激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附一例报告)
- 2004年
- 血管迷走性晕厥一般可以选用药物治疗,其中的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还可选用带有防止频率骤降功能的起搏器来治疗,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有一部分患者不能接受.也有入报道可使用普通双腔起搏器来治疗,但其效果并不肯定.我们采用Biotronik公司的INOS2+CLS闭环刺激频率应答起搏器治疗一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刘志刚叶颖
- 56例单导线VDD双腔起搏器的应用和随访
- 目的评价单导线VDD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术后长期随防中的可靠性。方法我们对临床有症状但窦房结功能正常变时性良好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双束支和三束支传导阻滞的56例患者置入了单导线VDD双腔起搏器。所有患者均顺...
- 刘志刚侯旭敏袁方高东升李京波谢春毅宋冠英
- 文献传递
- 起搏或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疗效比较
- 目的比较双腔起搏治疗或轻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状况、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2月至2004年11月间确诊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行起搏或化学消融的患者,临床随访至...
- 袁方仇兴标刘志刚方唯一陈晖高东升马建伟梅伟斌
- 文献传递
- 频率应答起搏器在上海地区的应用情况
- 2016年
-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使用情况,为国内该领域提供较为客观的临床现状数据。方法选取覆盖上海多数区县的16家医院,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已植入频率应答起搏器患者的人口学情况、心律失常原因、起搏器类型和开启及开启后关闭频率应答功能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另外,问卷调查每家医院2-3名植入医生对频率应答起搏器使用情况等的看法。结果①频率应答起搏器植入比例高达74.86%(主要为DDDR),但频率应答功能开启比例不高(平均36.63%),主观有意识不开启R功能的主要原因;②开启频率应答后患者感到不适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植入起搏器前已长期适应慢心率,开启后关闭此功能比例较高(平均50.97%);③植入医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选择频率应答起搏器时对患者是否存在变时功能不良或并无太多关注患者年龄。结论频率应答起搏器的植入比例高但开启比例低,今后应对包括默认值设置及随访调整策略等进行规范化。
- 李骁毛家亮刘志刚李京波蒋金发李莹乔增勇宿燕岗葛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