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先天
  • 5篇先天性
  • 4篇动脉
  • 4篇心脏
  • 3篇心脏病
  • 3篇先天性心脏
  • 3篇先天性心脏病
  • 2篇综合征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儿童
  • 2篇川崎
  • 2篇川崎病
  • 1篇单支冠状动脉
  • 1篇蛋白
  • 1篇动脉瓣
  • 1篇动脉弓
  • 1篇动脉瘘
  • 1篇毒性
  • 1篇心得安

机构

  • 7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昆明市儿童医...

作者

  • 9篇刘敏桢
  • 3篇张欢如
  • 3篇朱铭
  • 3篇陈树宝
  • 2篇黄美蓉
  • 2篇王荣发
  • 2篇周爱卿
  • 1篇嵇岚
  • 1篇肖曙光
  • 1篇张忠德
  • 1篇聂云章

传媒

  • 5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年份

  • 1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95
  • 3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8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主动脉弓中断的诊断(附12例临床分析)
1992年
主动脉弓中断(Interruption of the Aortic Arch,IAA)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之一,绝大多数在新生儿早期死亡,诊断困难,临床易被误诊而延误手术治疗机会。
黄美蓉刘敏桢陈树宝
关键词:主动脉弓中断先天性心脏病
心得安试验在识别功能性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1992年
由于EKG在临床应用的普及,加之近年来各地区报告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特别在个别亚临床型病例中引起猝死,常使临床儿科工作者颇多重视ST段、T波的变化,从而有助于对心肌疾病的早期发现。但作者感到如何识别T波的变化系功能性抑或是器质性,实属十分重要。兹报告4例通过口服心得安试验,剂量按0.5~1mg/kg/次,
刘敏桢张欢如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心得安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发阿斯综合征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探讨被引量:3
1996年
本文报告20年来专科门诊及住院诊治56例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CAVB),初诊平均年龄4.2岁,其中2例伴室间隔缺损。56例中23例发生≥1次以上阿斯氏征,频发者16例。发作时8例为缓慢心律(<40次/分),13例为快速室速,主要为扭转型室速(Tdp),2例不详,作者指出86%发生于≤5岁,随着年龄增高而减少,QT间期延长,运动不耐受及低钾等均为促发因素。阿斯氏发作时不论缓慢或快速心率均应采用增心率药物或临时心脏起搏快速心率。9例应用埋藏式起搏器,安置后有诸多并发症。故仅推荐应用于其它方法不能控制的阿斯发作,以渡过危险期。
周爱卿陈树宝刘敏桢聂云章肖曙光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心脏起搏器
单支冠状动脉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分布和意义
1995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科从1985年4月~1992年10月在2538例先心病造影检查中,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35例,其中单支冠状动脉15例,占冠状动脉畸形的43%.15例单支冠状动脉,左单支冠状动脉12例,右单支冠状动脉3例.12例左单支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前降支5例均从右室流出道前方横越;起自左冠状动脉4例,有1例从右室流出道前方横越;起自左回旋支2例;1例右冠状动脉缺如.3例单支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自古冠状动脉从动脉干前方走向的2例均从右室流出道前方横越.从动脉干后方走向的1例,未横越右室流出道.单支冠状动脉多见于复杂的青紫型心脏病中,以四联症多见.本组15例单支冠状动脉四联症占9例,其中左单支冠状动脉有7例,在整个15例单支冠状动脉中,也以左单支冠状动脉占多数,达12例.单支冠状动脉虽不多见,但其相当大一部份对外科手术有影响,在作右室流出道切口行心脏外科根治术前,了解有异常走向的冠状动脉从右室流出道前方横越,就可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损伤这些异常走向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的诊断主要依赖心血管造影.投照角度从长轴斜位、左侧位和正位的选择性左室和升主动脉根部造影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
王荣发刘敏桢陈树宝周爱卿朱铭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单支冠状动脉右室流出道
先天性肺动脉瓣缺如三例报告
1989年
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缺如,常合并室间隔缺损而称为伴肺动脉瓣缺如的法洛四联症,偶尔有以独立的病损出现。此类畸形常包括梗阻性肺动脉瓣和肺动脉系统的广泛扩张见图1。
刘敏桢张欢如张忠德
关键词:肺动脉瓣缺损先天性病例
静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被引量:16
2001年
1984年Furusho K首先提出在川崎病患者的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能减少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1],1988年Katoch提出了IVIG 2g/kg比1g/Kg更有效[2] 。本文分析了58名川崎病患儿在应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单用阿司匹林;IVIG1次输注加阿 司匹林;IVIG分次输注加阿司匹林,其在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 症方面的差别。   资料与方法   一、 对象 1994年1月至1998年5月在本院住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58例,均符合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58例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3组作回 顾分析。A组(21例):IVIG 2g/kg 1次输注>10hr+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年龄 3.13岁±0.49岁;男16例,女5例;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8.57天±0.72天。B组(23例): IVIG 2g/kg, 500mg/(kg.d)或400mg/(kg.d)分次输注+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 年龄3 .13岁±0.49岁;男11例,女12例;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8.22天±0.51天。C组(14例): 单用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年龄3.19岁±0.61岁;男9例,女5例;入院时平 均发热天数8.86天±0.58天。3组患儿年龄、入院时发热天数无显著差异(P[ WTBZ >0.05)。二、 方法 本组58例患儿中有1例因入院3天后自动出院外,均在 发病的2周~6周内予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5岁,≥3mm(内径);≥5岁, ≥4mm(内径)。IVIG对冠状动脉瘤的预防只有在发病10天内有效[3],本资料对 发 热10天后应用IVIG有冠状动脉扩张病例去除。应用IVIG的A组与B组观察其用药后1天~3天的 热峰,以及用药后发热天数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嵇岚王荣发刘敏桢
关键词: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11例报告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报告1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其中右冠状动脉瘘8例,左冠状动脉瘘3例,全部瘘入肺循环。瘘入右房54.5%,瘘入右室45.5%。重点介绍本病体征为连续性、浅表性杂音,部位与瘘入部位相当。X线特征为心影增大的程度明显于肺充血的程度,并在心影边缘可见局限性膨隆。心血管遗影为必要的诊断手段,可观察到瘘孔大小,瘘管粗细,瘘入部位,为外科手术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由于手术安全,效果良好,主张早期手术。
张欢如刘敏桢朱铭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瘘儿童
Williams综合征的心血管病损7例报告
1992年
Williams综合征又名主动脉瓣上狭窄综合征、小精灵脸综合征、高血钙-主动脉瓣上狭窄综合征。本征包括主动脉瓣上狭窄伴特异的面容和智能障碍,由Williams在1961年提出,并为其他作者很快证实而命名之。主动脉瓣上狭窄为先天性各种主动脉狭窄中最少见的类型。
刘敏桢朱铭黄美蓉
关键词:WILLIAMS综合征儿童
TXA_2和PGI_2检测在川崎综合征中的变化:附18例分析被引量:1
1991年
川崎综合征(kawasaki Syndrome,KS)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在婴儿和儿童发病。虽然其有自愈倾向,但15~30%患儿有冠状动脉病变——管腔变形、狭窄或瘤样扩张。约1~4%患儿于发病后头三个月死於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塞或动脉瘤破裂。部分患儿在病后数月或数年可出现猝死。KS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因素有关。不少作者发现血小板在KS中有重要作用。
邓杏飞刘敏桢
关键词:川崎病血栓素A2前列环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