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猛

作品数:68 被引量:1,522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经济管理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历史地理
  • 6篇水利工程
  • 5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社会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城市
  • 11篇城镇化
  • 7篇生态
  • 6篇生态环境
  • 6篇流域
  • 6篇经济带
  • 6篇河流域
  • 5篇石羊河流域
  • 4篇低碳
  • 4篇影响因素
  • 4篇人文
  • 4篇土地利用
  • 4篇京津
  • 4篇京津冀
  • 4篇京津冀城市群
  • 4篇城市群
  • 3篇韧性
  • 3篇丝绸之路
  • 3篇通风
  • 3篇通风效果

机构

  • 50篇中国科学院
  • 22篇西北师范大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安徽财经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兰州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 2篇海南大学
  • 2篇湖北大学
  • 2篇新疆大学
  • 2篇中国建筑设计...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作者

  • 68篇刘海猛
  • 18篇石培基
  • 16篇方创琳
  • 7篇马海涛
  • 6篇王振波
  • 5篇张胜武
  • 4篇魏伟
  • 4篇陈莉
  • 4篇王录仓
  • 3篇杨雪梅
  • 3篇王祖静
  • 3篇张蔷
  • 3篇胡森林
  • 2篇潘竟虎
  • 2篇姜朋辉
  • 2篇宋涛
  • 2篇曾刚
  • 2篇王开泳
  • 2篇陈明星
  • 2篇孙会慧

传媒

  • 8篇地理学报
  • 7篇地理研究
  • 6篇地理科学进展
  • 4篇干旱区地理
  • 2篇资源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经济地理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地理科学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2篇中国发展观察
  • 2篇第七届全国地...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科研管理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生态经济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9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CiteSpace国内外数字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研究各国数字经济热门议题对理解其发展趋势和最新理念、实现以数据驱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CNK...
周天宇勾鹏刘海猛许诺聂维郑好欧阳宁雷
关键词:数字经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
中国旅游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被引量:44
2021年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针对旅游经济绿色产业外部性及其空间溢出的科学认识缺乏,论证中国旅游经济能否促进绿色发展并揭示其空间溢出特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作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融合多源数据并利用EBM-GML模型测算并分解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5—2016年GTFP;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地市尺度下GTFP时空格局及聚类情况;依托空间杜宾模型揭示旅游经济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城市GTFP年度均值呈现总体上升态势,但“中部塌陷”特征明显;地市尺度中国GTFP格局与经济版图存在空间错位。②旅游经济具有良好的绿色发展效应,能够同时促进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进而驱动目的地本地GTFP增长。③旅游经济对GTFP存在不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但对绿色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④政策上应加强区域内旅游经济联动发展,构建旅游目的地创新溢出机制,推动旅游目的地与邻地产业分工协同发展,打造旅游业深度参与的区域产业生态圈和综合体等,以期强化中国旅游经济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
童昀刘海猛马勇刘军刘军
关键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旅游经济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榆中县为例被引量:56
2014年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是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构的依据。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能力,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来划分居民点类型,应用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功能实现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安置去向,同时计算各个加权Voronoi图之中的居民点的相对"居住场势"的大小,实现微观上搬迁农户的空间效用增加。结果表明:榆中县共有中心居民点面积6082.60 hm2(1107个居民点)占61.25%;Ⅰ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707.55 hm2(4083个居民点)占27.26%;Ⅱ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35.68 hm2(679个居民点)占2.37%;零星居民点面积905.26 hm2(2854个居民点)占9.12%。通过加权Voronoi图的宏观空间分割结合微观的"居住场势"测算,使得居民点空间重构的方案更加合理。
谢作轮赵锐锋姜朋辉刘海猛祝稳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城市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89
2020年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风险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城市韧性作为一种城市风险治理的新思路,如何提高城市抵御、消解、适应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建设有韧性能力的城市,正成为当前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亟待探索的新课题。论文在概述城市韧性的研究缘起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多种要素(人文要素、环境要素、灾害扰动)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城市韧性框架、城市韧性评价及模拟研究等方面出发,对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市韧性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指出当前城市韧性研究在理论框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差异性分析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最后,对城市韧性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即应以理论框架为引领,推动多目标、多层次、多视角的系统评价研究;以机理解析为支撑,实现城市韧性的动态模拟与决策预警的新突破;以实证研究为导向,继续加强多学科融合和探索城市韧性的应用模式;遵循差异性规律,实现城市规划治理从统一的"多城一策"向灵活的"一城一策"转变。
赵瑞东方创琳方创琳
关键词:全球环境变化
石羊河中游径流损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3年
以石羊河中游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56-2009年的径流损耗特征,通过相对损耗率和Fisher最优分割法等确定了人类活动对径流损耗的显著影响拐点为1975年,明确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径流突变点,修正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根据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方式及强度,将近50多年的径流损耗划分为4个阶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了1956-2009年不同代际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径流损耗的影响量和贡献率。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石羊河中游径流损耗的影响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显著增加;2000年之前人文因素贡献率不断增加,自然因素贡献率相应减少,且自然因素影响量与出山径流显著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导致的径流损耗贡献率持平,1995-1999年人类活动影响量达到6.33亿m3/a,上游来水量的62.31%被人类直接消耗,此时径流损耗的人文因素贡献率达最大值71.52%;之后开始逐渐降低,表明近年来石羊河中游人水系统矛盾有趋于缓和的迹象。
刘海猛石培基周俊菊刘海龙孙会慧
关键词:影响因素
中国县级以上行政边界的特征及其变动趋势被引量:5
2021年
行政边界是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依法实施有效行政管理的空间基础和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空间分析、基于格网的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县级以上行政边界的特征及其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仍基本遵循着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的政区划界原则,总体呈现出行政级别越高,受山川形便的影响越明显,海拔越低,受犬牙相入的影响越明显的基本特征;现有划界方式容易造成生态分割,引发边界争议,行政管理成本较高等问题,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山川河流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在减弱,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逐渐突破行政边界的限制。在未来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中,应适时采取跨山跨河的方式设置行政边界,改变犬牙相入的政区设置方式,更加尊重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赵彪王开泳王甫园刘海猛
关键词:行政区划行政边界
新型城镇化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
2024年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在解析城镇化影响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均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城镇化先抑制、达到一定阈值后转为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②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在2014年皆达到拐点值,而综合城镇化水平尚未达到拐点值,需要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切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③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倒“U”型溢出效应,同时,在当前研究期内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负向外溢效应。论文为深入解析城镇化与水资源互动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深化新型城镇化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经验证据。
张胜武韩日李小胜宋马林刘海猛
关键词:城镇化
天定还是人为?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解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空气质量问题是当前政府、公众、学者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本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来衡量不同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选取的自然因素解释变量包括温度、降水...
刘海猛方创琳
关键词:大气污染城市化气象要素影响因素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绿洲城镇化演进理论探讨被引量:15
2016年
基于复杂性科学,引入涌现、协同、"吸引盆"等概念和模型,从涌现生成、协同维生、临界相变三个维度构建绿洲城镇化演进的理论框架。对绿洲城镇化的生成、演化和转型的过程与机理进行系统剖析,并据此对诺瑟姆曲线进行新的解读。研究表明:1绿洲城镇是以人为核心的绿洲地域系统在多时空维度上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涌现现象,涌现形成的条件包括生成主体、自组织与受限生成机制、环境策略;2竞争与协同机制维持了绿洲城镇化系统的生命活力与进化稳定,是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系统不同层级具有不同的协同维生机制,根据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的绿洲城镇化演进的协同度和有序度可以识别系统演化方向;3绿洲城镇化过程实质上也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相变,该过程是一个渐变与突变、有序与混沌、稳态与非稳态的辩证统一;4时空间的正负反馈机制使绿洲城镇化复杂性与有序性不断提高,且不断向自组织临界态靠近,城镇化系统外在表现为活力与多样性增强。
刘海猛方创琳毛汉英石培基
关键词:复杂系统新型城镇化
人水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模拟与实证被引量:13
2014年
人水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其自组织演化过程对促进区域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辨析人水系统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概念模型,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人水系统的演化具有开放性、涨落、非线性、反馈、不稳定性和支配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等将序参量判据和熵判据结合,构建了人水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模型,并应用到人水矛盾突出的石羊河流域。案例分析表明:石羊河流域人水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利用三个子系统在2001—2011年的协同度总体呈"S"型上升趋势,具体演化路径略有不同;人水系统的整体演化以2006年为涨落点,在政策驱动下,系统不断输入负熵,由混乱无序向协调有序的良性发展方向演化,开始趋向新的稳态,结果验证了模型应用的可行性。
刘海猛石培基杨雪梅张胜武韩梅芳陈莉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石羊河流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