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宝桐 作品数:50 被引量:153 H指数:7 供职机构: 昆明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双心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对QRS波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索接受抗心衰起搏治疗的患者,通过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力求QRS波进一步变窄的可能性和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一附院心内科收住人院,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CRT—P/D适应证并成功植入抗心衰三腔起搏器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3.87±9.29)岁。术后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分别给予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和传统双室起搏两种CRT工作模式。比较兼顾模式和传统模式在心电图QRS波宽度上的差异。结果60例患者的CRT系统在静息状态下均可借助程控仪和12导体表心电图监测,实现传统和兼顾两种CRT工作模式(成功率100%),且两种CRT工作模式的QRS波平均宽度均分别小于CRT术前[(115.78±19.30)ms、(137.03±19.76)ms比(155.72±28.78)ms,P均〈0.01]。静息状态下,兼顾模式的QRS波平均宽畸程度低于传统模式,QRS波平均时限短于传统模式[(115.78±19.30)ms比(137.03±19.76)ms,P〈0.01]。兼顾模式的QRS波平均宽度较传统模式减少15.5%。结论传统CRT工作模式强调100%双室起搏夺获,弃用自身房室传导,造成QRS波偏宽畸,可能是部分患者对CRT无应答的原因之一。 刘可 郭涛 蒲里津 赵玲 李淑敏 华宝桐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双室起搏 QRS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赵璐露 蒲里津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脑钠肽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指导心力衰竭用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13年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患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测试利钠肽标志物,如脑钠肽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已成为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和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工具。然而,监测脑钠肽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能否指导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近几年一直在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该文就脑钠肽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生物学特性、脑钠肽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监测对指导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王子健 华宝桐 王启贤关键词:脑钠肽 N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力衰竭 优化心脏起搏位点改善患者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比较房间隔/右室间隔上部起搏与传统右心耳/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疗效。方法需行DDD起搏的患者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37~86岁,平均(65.1±12.2)岁。优化组46例中32例行右心耳-右室间隔上部(RAA-RVS)起搏,14例行房间隔-右室间隔上部(IAS-RVS)起搏;对照组40例行传统右心耳-右室心尖部(RAA—RVA)起搏。结果与心尖部起搏对比,右室间隔上部起搏QRS波较窄[(107.71±20.31)ms与(140.88±23.68)ms,P〈0.01],无新发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病例,对照组则增加15例(P〈0.01)。平均随访13个月,优化组左房径(LA)、左室舒张末径(LVDd)低于对照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EF)高于对照组(P〈0.01)。房间隔起搏最大P波宽度(Pmax)[(106.06±6.04)ms与(137.28±7.07)ms,P〈0.01]和P波离散度[(10.42±3.06)ms与(34.87±4.55)ms、(35.12±4.01)ms,P〈0.01]均小于右心耳起搏;房间隔起搏组阵发房颤较术前减少。结论房间隔和右室间隔上部起搏高效、安全、可行,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杨文慧 郭涛 赵玲 李淑敏 杨军 华宝桐关键词:螺旋电极 起博器 心房颤动 心功能 心脏再同步起搏兼顾房室结传导一例 被引量:2 2009年 患者男性,43岁,因“活动后气促半年”于2008年3月28日入院。患者自2007年9月起,无明显诱因感活动后气促,能平卧入睡,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10/80mmHg(1mmHg=0.133kPa),心率93次/min,心界明娃扩大,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呈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13ms。超声心动图显示全心扩大,左心窜舒张末内径74mm,室壁运动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0.25;组织超声多普勒提示有心窜收缩失同步证据。诊断为原发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华宝桐 骆志玲 郭涛关键词:失同步 房室结传导 左心室射血分数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阵发性呼吸困难 活动后气促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赵璐露 蒲里津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HCMEC细胞在灯盏花乙素及低能量震波联合作用下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在灯盏花乙素(scu)、低能量震波(CSWT)联合作用下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培养至5代的HCMEC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SWT组、FAK抑制+CSWT组、IBTX+CSWT组、CSWT+scu高、中、低剂量组,通过RT-q PCR、western-blot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表达测定。结果:CSWT组、FAK抑制+CSWT组、IBTX+CSWT组、CSWT+scu高、中、低剂量组VEGF、e NOs mRNA表达、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SWT+scu高、中、低剂量组VEGF、e NOs mRNA表达、蛋白表达相比其他3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乙素联合低能量震波能有效提高VEGF、e NOS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华宝桐 赵玲 蔡红雁 骆志玲 王钰 李琳 彭云珠 李锐洁 胡钊 郭涛关键词:灯盏乙素 双心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初探 目的针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无应答的心力衰竭患者,尝试人工双心室起搏与自身房室结下传融合的"3腔4位点起搏",探讨CRT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的可行性。方法符合CRT适应证、接受 郭涛 华宝桐 韩明华 赵玲 杨军 李淑敏 刘中梅 骆志玲 普里津文献传递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本研究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效果。方法:入选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各30例,测定并比较两组术后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峰间距(E/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T)的差异,并计算单左心室起搏组5个心率段V_1导联S/R比值的标准差(R_(S/R)-SD5)以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的准确性。结果: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VTI(21.84±2.25)cm较标准双心室起搏组(20.45±2.12)cm增大(P<0.05);单左心室起搏组QRS时限(137±11)ms、IVMD(64.27±12.29)ms、MRA(3.09±1.12)cm^2较标准双心室起搏组(144±11)ms、(71.39±13.64)ms及(3.73±1.19)cm^2减小(P均<0.05);单左心室起搏组R_(S/R)-SD5为4.23±1.89与心功能改善(ΔLVEF,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与术前LVEF值之差)负相关(r=-0.394,P=0.031)。结论: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可实现CRT,比双心室起搏更符合生理性,效果与标准双心室起搏相似。 赵璐露 蒲里津 赵玲 华宝桐 王钰 李淑敏 刘苓 杨军 郭涛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赵璐露 蒲里津 郭涛 王钰 华宝桐 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