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微微
- 作品数:50 被引量:252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青川断裂及邻区现今地震活动性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近年来,青川断裂及邻区多次发生4.0级以上地震,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现今地震活动性,结合现场地震地质调查和无人机摄影方法测绘构造地貌,揭示青川断裂的构造变形信息;采用CAP方法反演2008年5月17日至2021年12月31日研究区32次M_(W)≥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讨论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使用ω^(2)模型拟合震源谱方法获得研究区十年尺度的应力降动态演化,分析3次强震前后研究区的应力调整过程;通过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探讨研究区深部孕震背景;最后综合地质学和地震学研究结果分析青川断裂及邻区的现今活动性。结果表明:①地震地质调查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均反映青川断裂的运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②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强震前、后,研究区的应力水平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升高-回落的调整过程。③体波层析成像的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浅层高低速异常表现以龙门山断裂带为分界线的空间分布特征。④青川断裂具有潜在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与能力,但目前该断裂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正处于强震序列衰减阶段,M 4.0以上地震活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高应力降地震事件明显减少,区域整体应力水平较低。
- 吴微微梁明剑龙锋苏金蓉陈学芬
-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源机制解应力降地震活动性
-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重新定位与深部孕震环境浅析
- 2021年
- 为了研究漾濞M_(S)6.4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和探讨震区深部孕震环境,本文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和震后流动台站观测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1日震后3天发生的M_(L)≥1.0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415个事件的定位结果,结合震区深部结构反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漾濞M_(S)6.4地震序列集中分布在主震的南东侧,并沿着NW-SE向呈条带状与维西—乔后断裂近似平行展布,长约20 km,纵剖面图揭示了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15 km,地震震源深度较浅,说明地震大多发生在脆性上地壳范围内。考虑到漾濞震区北侧洱源等地的地表温泉较发育、大地热流值显著偏高等地热分布以及滇西北地区多数地震活动都在一定程度受地热流体影响,并结合漾濞M_(S)6.4地震震区北侧洱源附近存在地壳尺度的低速、低密度异常这一最显著特征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本次漾濞M_(S)6.4地震序列与深部流体密切相关,流体活动导致漾濞震区热状态的改变以及触发地震。
- 赵航李大虎吴微微廖华梁宏黄雪影陈学芬
- 关键词:双差定位地震序列
-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序列发震构造被引量:22
- 2023年
-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发生M_(S)6.8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共造成97人遇难,20人失联.本文利用截至2022年10月22日的震相数据和波形资料,对本次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主震与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初步分析了该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其几何结构特征和震源区构造变形特征.序列重新定位结果表明,泸定M_(S)6.8地震余震区长轴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磨西段呈NNW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约55 km,北端和南端大致止于泸定新店子北侧和石棉草科乡南侧.余震存在明显的分区丛集特征,且在南门关南侧和湾东附近各存在一个余震稀疏区,将余震区自然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和南段相对较窄、中段较宽.M_(S)6.8主震与10月22日泸定M_(S)5.0余震位于中段,9月7日石棉M_(S)4.5余震位于南段,北段无M_(S)4.0以上余震活动.CAP反演结果显示,主震矩震级MW6.44,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走向/倾角/滑动角)为:节面Ⅰ75°/90°/155°,节面Ⅱ165°/65°/0°,矩心深度3.0 km;7次M_(S)>3.0余震的矩心深度在2.5~7.5 km之间,反映本次泸定主震及其3.0级以上余震能量释放主要发生在上地壳浅部.面应变As值揭示主震为纯走滑型,而余震震源机制解分段特征显著,南段和北段均为纯走滑型,中段为拉张(正断)型.基于余震空间分布、序列震源机制解与余震区构造展布,推测本次泸定M_(S)6.8地震的主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NNW走向的磨西段(磨西断裂),左旋走滑,其断层面走向、倾角和倾向均呈现明显的分段差异,揭示主发震构造几何结构具有复杂性,但应变花形态揭示石棉草科乡以北的主发震断层构造变形模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呈NE向拉张、NW向挤压等量的纯走滑变形模式.余震区中段主震西侧3次M_(S)>3.0正断型余震与2016年泸定震群4次M_(S)≥3.4纯正断和斜滑正断型地震应变花揭�
- 易桂喜龙锋龙锋赵敏梁明剑周荣军赵敏张会平周荣军李勇李俊吴朋王思维
- 关键词:震源机制发震构造
- 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区域灾害分布专题地图的视觉失真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探讨
- <正>专题统计地图是表达震区灾害信息分布的重要方法之一,信息表达的准确性往往影响指挥决策者的判断。然而,当地理区域单元与其对应的专题统计数据之间存在极大反差的时候,传统的专题地图表达方式将会产生视觉失真(如:因地理面积小...
- 刘雪梅吴今生吴微微李大虎黄雪影陈学芬梁宏
- 文献传递
- 四川地区地震波衰减、记录场地响应对区域震级测定的影响
- 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互相衔接的三段地震波几何衰减模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 和Mereu 方法,分别反演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及攀枝花—西昌地区的介质品...
- 吴微微苏金蓉魏娅玲吴朋
- 关键词:非弹性衰减Q值震级偏差
-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被引量:4
- 2020年
-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 7.0地震。该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南端的一条分支断裂上,地处玛曲—玛沁地震空区和松潘—平武地震破裂区的过渡部位。为了解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以及震区构造环境,文中基于四川数字波形资料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震相数据,采用Loc3D定位方法获取初始地震目录参数,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地震序列中的较小地震,选用CAP(Cut-and-Paste)方法分析29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同时对186次地震(2.0≤M L≤5.5)进行了震源谱恢复,绘制出余震序列的震源应力降空间分布图像。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以M7.0主震震中为界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段差异:余震区的NW段地震数量较少、震源应力降较大、震源机制解类型复杂;SE段分布着多数4.0级以上中强地震,且几乎全部为纯走滑型地震,余震序列的应力降随时间逐渐减小。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研究结果分析,发震构造可能为NW-SE向、断续的隐伏断裂或虎牙断裂的北延推测段,断层面在主震南、北两侧发生明显转折,同时由挤压逆冲为主逐渐转换为以走滑运动为主。
- 吴微微魏娅玲龙锋梁明剑陈学芬孙玮赵晶
-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应力降发震构造
- 川滇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特征及趋势分析
- 2024年
- 本研究计算了2019年1月—2023年12月川滇地区8071个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及重点观测区域(龙门山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南段与小江断裂带交会区域)进行了应力降的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分析。根据应力降变化趋势,本研究认为2021年漾濞M_(S)6.4地震震源区观测到了显著的应力降前兆变化信息,地震发生前1年起应力降即显著上升。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在主震后短期内发生了应力降快速上升—下降的变化,并且目前应力降没有明显的回升趋势。川滇菱形块体南端红河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交会区域应力降值较高,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应力降出现相对高值,未来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因此,应对这两个地区的应力降变化进行持续观测。
- 郑现赵翠萍吴微微杨晶琼
- 关键词:震源参数应力降
- 一种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地震断裂检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地震断裂检测方法,包括S1、根据山体结构,规划两架无人机获得山体的3D扫描信息和山体的图像信息;步骤S2、构建山体三维坐标图像;步骤S3、对获取的山体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得到若干条山体裂缝轮...
- 梁明剑吴微微周文英王明明廖程左洪
-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及周边地区断层交会部位的应力分布特征被引量:5
- 2020年
- 根据构造活动特性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及周边地区进行分段,利用多地震的断层面解和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分析不同断层交会区的局部应力场和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北段的断裂呈“入”字形交会,具备应力高度集中的局部条件,地震活动频度高、震级偏大,震源应力降普遍较高;中段上,安宁河空区内部的断裂呈“钝角”形交会,地震活动稀疏,震源应力降偏低,而空区东侧的断裂呈“Y”字形交会,中小地震比较活跃,震源应力降值总体居中;在研究区南段,多条断裂呈“Y”字形交会,可能不具备应力高度集中的构造条件,虽然地震活动频度高、震级偏大,但震源应力降值总体居中。研究区地震活动和应力分布的分段差异,与断裂间的相互作用形式有关,交叉断层间的变形不协调对局部应力场和地震危险性有较大影响。
- 吴微微
- 关键词:应力降地震活动
- 汶川映秀地震台井孔逸出氢观测实验被引量:3
- 2020年
- 为进一步认识汶川余震区破碎断裂带逸出氢的动态特征,选择位于北川—映秀断裂的映秀地震台观测井开展井孔逸出氢观测实验。实验数据显示:映秀台井孔逸出氢浓度较高,日变幅较大且具有明显的日变规律,呈现与气压变化同步及负相关的特征,日变形态与气温、水温、静水位相关性较小。通过不同仪器与采样方式进行观测实验,结果表明:映秀地震台井孔逸出氢浓度动态清晰、测值平稳,作为地震前兆观测地下逸出氢项目是可行的。
- 陈学芬吴微微刘雪梅赵晶赵天霞梁宏黄雪影
- 关键词:断层气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