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青
- 作品数:45 被引量:41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增长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被引量:28
- 2010年
- 基于1988、1992、1997、2000和2004年5期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增长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88—2004年间,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面积持续增加,增长强度逐渐增强,城市面积由812.55km2增至1345.86km2,平均增长速率为32.96km2·a-1;1997年以后,城市增长强度迅速增大,以1997—2000年的城市扩展强度最大;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城市增长主要集中在中部城镇密集带.1988—1997年,研究区城市面积的增长速度较慢,空间结构紧凑,以边缘增长和填充增长为主;1997—2004年,城市面积增长较快,表现为扩散的城市增长格局和复杂的城市斑块形状,以开发区的飞地式增长和扩散增长为主.非农业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城市群城市空间的相互吸引、工业发展与开发区建设政策等因素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空间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 郗凤明贺红士胡远满吴晓青常禹刘淼石铁矛王晋年
- 关键词:辽宁中部城市群驱动力
- 1974-2017年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围填海是沿海地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及时准确地监测地区围填海时空动态变化对于合理保护海岸带资源和推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GIS技术,结合多种数据源,提取并分析1974-2017年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3年来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面积持续增长,到2017年总面积达到4649.26 km^2,围海为主要利用方式。围海活动多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滩涂海域,填海活动则集中分布于沿海各大港口海域和城市滨海区域。全省围填海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2000年后,填海造地面积增加迅速,围海利用向填海造地转换现象突出,主要用于港口及临港产业发展和城镇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受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工业化驱动明显,围填海利用向综合化、多元化和集中集约化发展。
- 宫萌吴晓青于璐
- 关键词:围填海转移矩阵
- 我国县级海域使用规划理论技术框架探讨被引量:2
- 2015年
- 编制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导向结合紧密的海域使用规划成为沿海县市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壮大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分析编制县级海域使用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县级海域使用规划的基本原则、目的任务、规划内容与成果、思路与技术方法,并就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和思考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 吴晓青王德都晓岩高猛王勇
- 关键词:海域使用管理
- 沈阳市城市扩展动态模拟与预测被引量:1
- 2009年
- 基于遥感和GIS,采用SLEUTH模型对沈阳市辖区1988-2004年间的城市扩展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未来(2005-2030年)两种预案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格局进行预测,即目前趋势预案和区域开发政策与城市规划预案。结果表明:到2030年,两种预案条件下,城市面积分别增加306.0km2和172.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达到22.1%和18.3%。目前趋势预案条件下的未来城市发展格局比较分散;而区域开发政策与规划预案条件下,城市扩展格局将更加紧凑,充分体现了区域开发与保护政策、城市规划对城市扩展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 吴晓青胡远满贺红士布仁仓郗凤明
- 关键词:预案
- 沈阳市未来城市扩展模拟预案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利用基于遥感手段获取的沈阳市城市发展历史数据对SLEUTH模型进行校正,对未来(2005-2030年)的城市扩展过程进行不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下的情景模拟,并对其扩展格局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未来沈阳市城市化进程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阶段;2016年以后各政策预案条件下的城市扩展格局和可持续性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目前趋势发展预案(Ⅰ)下,城市扩展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被侵占,城市景观格局日益复杂化;环境保护发展预案(Ⅱ)和生态可持续发展预案(Ⅲ)下城市扩展空间受到较大约束,部分自然资源得以保护,城市扩展格局在模拟期内相对比较紧凑;研究表明必须采取严格的城市规划与增长管理措施,引导和控制沈阳市未来城市扩展,保护基本农田和城市生态支撑系统;SLEUTH模型为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规划工具。
- 吴晓青胡远满贺红士布仁仓郗凤明
- 关键词:预案
- 基于适宜性和生态网络的沿海滩涂农渔业利用空间优化被引量:1
- 2024年
- 对沿海滩涂区域农渔业国土利用空间进行布局优化,是推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和促进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南部滩涂围垦地区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揭示了研究区1995—2020年滩涂主要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等农渔业空间利用格局演变特征,并将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网络构建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相结合,模拟预测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滩涂农渔业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并提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利用总面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由1995年的924.62 km^(2)增长至2004年的1224.96 km^(2),2004年后规模开始缩减,2020年缩减至1129.38 km^(2);水田和养殖池塘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为明显,旱地空间聚集度增加,海域开放式养殖向远离海岸方向逐渐扩张,滩涂区域主要农渔业利用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陆海梯度分异特征;滩涂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现状分布的生态适宜性较好,但是农业种植未来增长空间受限,滩涂池塘养殖和开放式养殖仍有一定空间发展潜力。严格的湿地生态保护措施限制了滩涂农渔业利用空间的增长;在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农渔业发展情景下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土地利用规模会有明显增加,但需要重点关注未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滩涂陆海生态连通性的提升和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应用推广。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三角洲滩涂农垦区农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 张雨寒王紫阳吴晓青崔步礼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适宜性
- 面向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e-CoastalScience平台研发与设计
- 2009年
- 总结了海岸带区域的特殊性以及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对e-Coastal Science平台研发的需求,设计了由3个技术层面、5个研究单元和4个技术单元所组成的e-Coastal Science平台整体框架,并明确了平台研发与设计的任务重点以及关键的支撑技术,进而对e-Coastal Science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侯西勇吴晓青高猛唐诚芦清水毕晓丽施平
- 关键词:SCIENCE地球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 基于AIS的海上渔船捕捞活动聚集区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不仅是海上交通监管的有效工具,也为研究海上交通运输及其相关产业活动特征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数据源。基于海上渔船AIS数据,本研究利用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ed Model,GMM)识别渔船捕捞活动状态,提出一种将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与热点分析(Hot Spot Analysis,HSA)相融合用于渔船捕捞活动聚集区提取的方法。结果显示:与单一KDE或HSA方法相比,二者相融合的方法将KDE的距离衰减效应与HSA统计指数相结合,在渔船捕捞活动聚集区提取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效率较高;采用该融合方法,基于2018年9—12月AIS数据,实现对渤海海峡周边海域渔船捕捞活动聚集区的提取,发现不同月份,渔船捕捞活动聚集区的分布范围和空间形态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烟威近岸海域和渤海海峡是主要的捕捞活动聚集区,其结果可为该海域捕捞活动管理和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方法和决策支持。
- 陈仁丽吴晓青刘柏静王跃启高猛
- 关键词:AIS高斯混合模型核密度估计渤海海峡
- 沈阳市城市扩展分析与模拟研究
- 城市扩展及其导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沈阳市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心城区持续向外扩张,导...
- 吴晓青
-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
- 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排放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基于2001-2010年环境和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排污强度逐年下降;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是其排放重点源区;工业化水平、石油开采与加工、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工业行业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污染源数量是影响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因素。长远来看,延伸石化行业产业链、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和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有效发挥产业规模集聚和污染集中治理效益,是控制区域石油污染的根本途径。
- 于璐吴晓青周保华翟珂
- 关键词:石油类污染排放特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