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节

作品数:137 被引量:705H指数:14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2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8篇针灸
  • 16篇针刺
  • 15篇中医
  • 14篇针灸疗法
  • 14篇灸疗
  • 14篇灸疗法
  • 13篇综合征
  • 12篇针法
  • 12篇灸法
  • 11篇疗效
  • 10篇失眠
  • 9篇灸治
  • 8篇慢性
  • 7篇针灸治疗
  • 7篇气滞
  • 7篇气滞型
  • 7篇疗法
  • 6篇亚健康
  • 6篇针刺治疗
  • 6篇疲劳综合征

机构

  • 101篇成都中医药大...
  • 80篇成都中医药大...
  • 4篇四川省中医医...
  • 2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内江市第一人...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德阳市人民医...
  • 1篇乐山市人民医...
  • 1篇彭州市人民医...
  • 1篇富顺县人民医...
  • 1篇郫县中医院
  • 1篇成飞医院

作者

  • 125篇吴节
  • 22篇杨丽洁
  • 13篇兰颖
  • 9篇马婷婷
  • 8篇蔡雪梅
  • 7篇赵真豪
  • 7篇汪娟
  • 6篇周睿
  • 6篇丰芬
  • 6篇梁静
  • 6篇杨慧琳
  • 6篇张锦华
  • 6篇史艳
  • 5篇李应昆
  • 5篇周一凡
  • 4篇邓琳雯
  • 4篇杨林
  • 4篇田策
  • 4篇李青
  • 4篇苗润青

传媒

  • 19篇四川中医
  • 7篇山西中医
  • 7篇中国针灸
  • 7篇成都中医药大...
  • 6篇湖南中医杂志
  • 5篇中国民族民间...
  • 5篇云南中医中药...
  • 5篇中医学
  • 4篇光明中医
  • 4篇亚太传统医药
  • 3篇中国民间疗法
  • 3篇内蒙古中医药
  • 3篇中医临床研究
  • 2篇中医外治杂志
  • 2篇河南中医
  • 2篇湖北中医杂志
  • 2篇新中医
  • 2篇陕西中医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2011’四...

年份

  • 8篇2024
  • 8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0篇2019
  • 8篇2018
  • 13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10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1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孕症案
2017年
患者,女,34岁,初诊日期:2015年3月8日。主诉:不孕5年。病史:5年来患者未避孕正常性生活,尚未成功怀孕,于外院行腹部B超、输卵管造影、性激素、染色体检查、甲状腺功能、糖耐量试验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其配偶行相关检查亦未发现明显异常。
黄莉蓉兰颖任继晗吴节
关键词:输卵管造影糖耐量试验月经延迟经量染色体检查麦粒灸
基于TTM长蛇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灸时-灸感-灸效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不同施灸时长的长蛇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灸感和疗效差异,探索灸时-灸感-灸效关系。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0例脾肾阳虚型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纳入60 min长蛇灸组(A组)和30 min长蛇灸组(B组),接受改良长蛇灸治疗,每周3次(隔日1次),连续治疗4周,共12次,治疗结束时完成疲劳量表-14(FS-14)和脾肾阳虚中医证候量表评价。两组各随机抽取10例患者,在第1、12次的治疗前后完成共4次红外热断层成像(TTM)扫描,采用温度变化值作为灸感评价依据。结果随着疗程的增加,第12次治疗后,两组的疲劳程度及中医脾肾阳虚症状均得到改善,且A组在改善躯体疲劳方面效果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灸感均随疗程增加而增强;两组在第1次治疗时灸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疗程的增加,A组颈部传热、下肢传热、腹部透热程度较B组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蛇灸治疗CFS时灸感与灸效密切相关,60 min长蛇灸的灸感与灸效均优于30 min。
马婷婷郑锐龚蕊陈瑞雪吴节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长蛇灸灸感
浅析冲脉隶属于阳明理论及其在不孕症中应用
任督冲三脉,都起源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循行各异,与女子的生殖功能关系密切。王冰在《黄帝内经》的注解中提到: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女子以血为本,冲脉聚血以养胞,冲任二脉气血流通,胞宮即有月经来潮和孕育胎儿的能力。这为后世治疗女...
罗睿吴节
关键词:冲脉不孕症
从调节心脑功能论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被引量:7
2006年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remenstrualsyndrome,PMS)属于身心疾病的范畴,该病的发生主要与“心脑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失调有关,其临床主要证型为肝郁气滞型,作者从调节心脑功能着手,拟安神调肝针法,调节“心脑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达到治疗PMS的目的。临床将30例PMS患者随机分为安神调肝针法组和常规药物(逍遥丸)组各15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安神调肝针法组总有效率93.33%,常规药物组总有效率80%,安神调肝针法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组(P<0.05)。
雷潇潇吴节
关键词: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针刺治疗
醒脑解痉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机理探讨被引量:19
2005年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是目前医学界的一大难点和热点。作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根据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发病机制 ,紧扣“脑”这一病理关键环节 ,提出“脑———跷脉———十二经脉———经筋”四位一体的整体治疗思路及以该思路为核心的“醒脑解痉”针法这一全新的治疗模式。该法临床疗效显著 ,为临床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升高给出了一条系统、条理清晰的治疗思路和解决方案。
吴节奎瑜蔡雪梅
关键词:肌张力增高脑卒中解痉醒脑针法
吴氏长蛇灸治疗阳虚型失眠探析
2024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阳虚型失眠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且有低龄化的趋势。吴氏长蛇灸具有温补阳气,引火归元的功效,用于治疗阳虚失眠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虚阳外越型失眠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从阳虚型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吴氏长蛇灸的操作要点等方面进行阐释,并附吴节教授治疗阳虚型失眠验案一则佐证。
李宏宇郭金诺朱凤雅吴节
关键词:长蛇灸扶阳引火归元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卵泡黄素化综合征1例及其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古典针法在现代临床中的特殊作用和疗效。方法:通过1例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患者在B超监测下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子宫并辅以普通针刺治疗的病例分析,对近年来针刺治疗LUFS的临床研究进行文献回顾,重点关注针灸治疗LUFS的选穴规律、针刺的角度与得气感。结果:针灸能有效降低LUFS发生率,而其中针刺的角度和得气感起着关键作用。另外,苍龟探穴以其针刺角度多、得气感强的特点,能行气、催气,促进排卵。结论:苍龟探穴针法对于促排卵具有明显疗效,为古法新用提供了更多的临床证据。
任继晗兰颖黄莉蓉吴节
关键词:针刺苍龟探穴
针灸治疗产后身痛临床选穴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1990年以来针灸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文献,总结其选穴、归经规律,为制定针灸防治该病的规范化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将纳入的临床研究文献中所选腧穴进行腧穴、经脉等方面的统计及分析。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21篇,涉及65个穴位、频次277,平均每个穴位使用4.27次。所有穴位累计使用频次由大到小依次为肾俞、足三里、曲池、大椎、命门、风池、脾俞、三阴交、血海、关元、合谷、太冲等。按主穴、配穴分别统计使用频次,前六位分别是肾俞、足三里、脾俞、关元、大椎、三阴交,曲池、犊鼻、合谷、风池、环跳、太冲。常用经脉主要集中在膀胱经、大肠经、胆经、胃经等。结论:针灸治疗产后身痛所选穴位以肾俞、足三里、曲池、大椎、命门、风池、脾俞、三阴交、血海、关元、合谷、太冲等最为常见,主穴可针对病因病机,起到补肾健脾、养血化瘀、祛风除寒的作用;配穴可兼顾伴随症状,起到疏经活络止痛作用。
张俊吴节
关键词:产后身痛针灸选穴规律
隔核桃壳灸治疗眼疾的临床研究论述被引量:7
2021年
隔核桃壳灸疗法主要运用于眼科疾病,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针刺、耳穴使用。该文总结隔核桃壳灸疗法在眼疾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隔核桃壳灸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任远方李梓萌兰颖马婷婷朱敏吴节
关键词:白内障干眼症视疲劳
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成都地区亚健康中医基本证型及症状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亚健康的一般特征。方法通过亚健康调查问卷,对成都的亚健康人群进行调查,探究成都地区亚健康基本证型及症状的特征。结果成都人群亚健康症状,以咽干口燥想喝水(40.6%)、长叹气(37.1%)、脱发(35.9%)、急躁易怒(34.6%)、心中烦闷(34.5%)、喜热饮不喜冷饮(33.8%)、怕冷四肢发凉(33.4%)、大便干(32.5%)、神疲乏力(31.4%)、情绪不好,遇事普遍不高兴(31.3%)、没劳动也不想说话(31%)、食欲不佳(29%)等为主。证型以肝郁脾虚(22.1%)、肾阴虚(10.1%)、脾肾阳虚(9.3%)、肾阳虚(9.3%)、肝气郁结(8.7%)、肝郁化火(7.2%)、湿热(4.8%)、脾阳虚(4.5%)、气阴两虚(3.8%)、脾虚湿阻(2.9%)等为主。结论成都亚健康证型及症状与本地地域、气候以及本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关系紧密。
蔡力妍吴节
关键词:亚健康证候症状流行病学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