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娟

作品数:10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妊娠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3篇细胞
  • 2篇预后
  • 2篇人脐
  • 2篇人脐带
  • 2篇人脐带间充质...
  • 2篇妊娠期
  • 2篇输卵管
  • 2篇输卵管炎
  • 2篇双胎
  • 2篇双胎妊娠
  • 2篇脐带
  • 2篇间充质
  • 1篇单层缝合法
  • 1篇胆汁
  • 1篇胆汁酸

机构

  • 10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作者

  • 10篇周娟
  • 8篇肖小敏
  • 4篇罗惠娟
  • 3篇汤小湄
  • 1篇陈新
  • 1篇刘东洋
  • 1篇向静文
  • 1篇张永良
  • 1篇罗新
  • 1篇王宁
  • 1篇陈宇毅
  • 1篇罗文斌

传媒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输卵管炎大鼠输卵管超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Wharton’s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在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输卵管炎症模型组(n=40)和对照组(n=10)。其中,模型组大鼠双侧输卵管注入混合菌后再随机分成5组,急性治疗前组(n=5),于造模后第20日取材;急性治疗组(n=10),于造模第20日,给予腹腔注射WJMSCs(1×106/ml),7 d/次,共3次,疗程结束1周后5只取材;慢性治疗前组(n=5),于造模后30 d取材;慢性治疗组(n=10),于造模第30日开始给予WJMSCs;方法同急性治疗组,疗程结束1周后5只取材;慢性模型组(n=10),造模后不给予任何处理,第51日5只取材,所有余下雌鼠分别与雄鼠同笼。检测比较急、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腹腔注射WJMSCs治疗前、后血清INF-γ和TNF-α水平、输卵管超微结构、单位面积输卵管腔上皮皱褶长度(Lu)和分泌颗粒的密度(D),以及各组受孕率及产仔数。结果:急性输卵管炎期,输卵管上皮被破坏,间质水肿,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慢性输卵管炎期,上皮扁平化,黏膜下纤维化,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急性输卵管炎治疗前组Lu值无明显变化,而D值显著下降,治疗后恢复正常;慢性输卵管炎治疗前组Lu、D值均明显降低,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急、慢性输卵管炎治疗前组血清TNF-α和INF-γ水平均明显增高,治疗后急性组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慢性治疗组虽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急性输卵管炎治疗组受孕率、产仔数恢复正常。慢性输卵管炎治疗前、后,其受孕率、产仔数均明显下降。结论:WJMSCs腹腔注射治疗大鼠急性输卵管炎,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恢复输卵管结构和功能,恢复生育功能,但对慢性输卵管炎的治疗效果不明显,提示在急性期治疗输卵管炎有可能防止继发不孕的发生。
罗惠娟周娟汤小湄肖小敏魏伟
关键词:输卵管炎
瘙痒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预后的关系及风险预测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伴或不伴瘙痒症状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评估瘙痒在妊娠期胆汁淤积症中的意义。方法359例ICP患者,根据有无瘙痒症状,发病孕周和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浓度进行分组,随机选取同期产检正常的孕妇设为对照组。评估瘙痒和TBA水平与围产期结局的关系。结果ICP发生率约1.1%,其中无症状者居多(71.03%)。伴或不伴瘙痒症状的ICP患者肝功能指标、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低体重和早产、剖宫产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3组分娩前脐血流均在正常范围内,ICP组,尤其是有症状ICP组,脐血流值都在正常范围的上限(P<0.05)。轻度、无症状ICP的剖宫产率、早产率在所有分组中最低(P<0.05)。瘙痒症状和TBA浓度与围产期发病率呈正相关,其中TBA≥40μmol/L尤为显著。结论瘙痒不应成为ICP诊断的先决条件,无论有无瘙痒,ICP均增加围产期发病率,但瘙痒和TBA≥40μmol/L是围产期发病的危险因素。无症状ICP多表现为轻型ICP,但均可无预警发生胎死宫内。因此,妊娠期应定期检查TBA和肝功能,以防止无症状患者漏诊。
张源周娟黎文香刘金香汤小湄罗惠娟
关键词:瘙痒症胆汁酸类围产期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大鼠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将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SCs)移植到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模型大鼠体内,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取雌性SD大鼠50只、将其随机分为3组:正常手术组(N-O组)10只、模型对照组(M-C组)20只和模型治疗组(M-T组)20只。孕第19天N-O组剖宫取胎后连续缝合子宫切口;M-C组与M-T组剖宫产术后子宫肌壁注射脂多糖(LPS)联合电凝(功率为10 W)子宫切缘,间断缝合切口。M-T组分A、B亚组(各10只),A组静脉注射0.5 m L+阴道灌注0.5 m L(1×10~9/L)WJMSCs,B组阴道灌注1 m L同浓度WJMSCs,每周1次,共3次;M-C亦分A、B亚组(各10只),与M-T组同样方法处理,仅将生理盐水替代WJMSCs。各组治疗后第1和4周,分别处死6和4只,留双侧子宫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肌动蛋白(actin)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通过体视学分析,检测子宫肌层和内膜的修复情况。结果:WJMSCs治疗后第1和4周,M-C组子宫肌层厚度和actin体积密度(Vv)均显著低于N-O组,肌层胶原纤维Vv和内膜缺陷率高于N-O组(P<0.05);WJMSCs治疗后第1和4周,M-T的A和B组的肌层厚度和actin Vv均显著高于M-C组,肌层胶原纤维Vv低于M-C组;M-C组内膜缺陷率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WJMSCs可促进PCSD大鼠子宫肌层结构和功能的修复。静脉+局部联合治疗和单纯阴道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
罗惠娟王宁周娟汤小湄陈宇毅罗文斌肖小敏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肌动蛋白细胞角蛋白
双胎妊娠不同一性123例分析
2009年
目的:研究双胎妊娠两胎儿发育不同一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探讨预测两胎儿发育不同一性的方法。方法:对2001-2008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123例双胎妊娠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重差值比达到0.20及其以上时围产儿结局已有明显差别,发育不同一性双胎其围产儿结局较差(P<0.05);根据分娩前10d内B超结果,两胎儿腹围差值比达到0.10及以上时,将显著影响围产儿结局(P<0.05)。结论:体重差值比达到0.20及其以上的双胎其围产期结局较差,临床上应以此作为发育不同一性的诊断标准;当腹围差值比达到0.10及以上时,对于评估围产儿结局有一定价值;根据B超所得腹围差值比及头围差值比与体重差值比有相关性,直接应用于预测双胎发育不同一性的临床价值不高。
周娟肖小敏
关键词:多胎妊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输卵管炎对血清炎症因子及输卵管结构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为了寻找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有效方法,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WJMSC)治疗输卵管炎的应用前景。【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模型组大鼠双侧输卵管注入混合菌后,再随机分成5组;急性治疗前组(5只)于造模后第20天取材;急性治疗组(10只)于造模第20天,给予腹腔注射WJMSC(1×106/mL),7 d一次,共3次,疗程结束1周后5只取材;慢性治疗前组(5只)于造模后30 d取材;慢性治疗组(10只)于造模第30日开始上述治疗,1周后5只取材;慢性模型组(10只):造模第51天5只取材,余下鼠与雄鼠同笼。比较各组输卵管形态、上皮分泌输卵管特异性糖蛋白(OVGP)、血清INF-α和TNF-γ水平、受孕率和妊娠数。【结果】急性期输卵管水肿,上皮坏死,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慢性期上皮扁平上皮化生,管壁纤维化,治疗后无明显改善。血清TNF-ɑ、INF-r在急性输卵管炎治疗前〔(1358.75±134.05)pg/mL,(1280.38±240.69)pg/mL〕、慢性输卵管炎治疗前〔(1335.33±60.35)pg/mL,(1041.02±146.25)pg/mL〕明显增高,急性治疗后明显下降〔(579.44±47.44)pg/mL,(843.29±312.42)pg/mL〕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组治疗后不能恢复正常。OVGP的分泌在急性输卵管炎治疗前(5.92±3.74)、治疗后(3.15±2.20)与正常组(4.40±3.84)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OVGP在慢性输卵管炎治疗前(1.77±1.55)、后(0.41±0.54)和慢性模型组(0.37±0.22)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受孕率和产仔数在急性治疗组(100%,(11±3.87)与正常组(100%,10±2.7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慢性治疗组(20%,2.2±4.92)、慢性模型组(40%,2±2.83)均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JMSC腹腔注射治疗大鼠急性输卵管炎能恢复输卵管的功能,但对慢性输卵管炎疗效差。对输卵管炎的及时治疗是保存生育功能的关键。
罗惠娟周娟肖小敏魏伟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卵管炎炎症因子
首次剖宫产单层缝合法与双层缝合法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评估首次剖宫产单层缝合法与双层缝合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ENTRAL、Pub Med、SCIE、Embase、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5~2016年,收集首次剖宫产单层缝合法与双层缝合法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5篇,共有10929例剖宫产手术,其中6778例剖宫产采用的是单层缝合法,4151例采用的是双层缝合法。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首次剖宫产单层缝合法相比较,双层缝合法手术时间较长(Z=2.46,MD-4.01,95%CI-7.22^-0.81,P=0.01),术中出血量多(Z=85.49,MD 69.97,95%CI 68.36~71.57,P<0.00001),术后月经不调发生率低(Z=3.52,OR 2.41,95%CI 1.48~3.93,P=0.0004),瘢痕憩室发生率低(Z=2.20,OR 1.5,95%CI 1.05~2.15,P=0.03),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低(Z=3.03,OR 2.62,95%CI 1.40~4.88,P=0.002),产后出血发生率(Z=1.27,OR 1.54,95%CI 0.79~2.98,P=0.20)及再次妊娠先兆子宫破裂或子宫破裂(Z=1.63,OR 2.02,95%CI0.87~4.72,P=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剖宫产不同缝合方式而言,双层缝合法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但可降低术后月经不调、切口愈合不良及瘢痕憩室发生率,由于本Meta分析纳入文献基本为回顾性研究,且文献质量不高,可能对结论的真实性有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妇产科医师谨慎选择。
苏秀梅陈新罗新叶家卓周娟
关键词:META分析剖宫产单层缝合法
影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因素探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转归以及影响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关因素。方法:对49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按知情同意原则将孕妇分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HBIG组)和孕期不注射HBIG组(对照组)。其中HBIG组334人,采取从妊娠28周起,每月注射HBIG200IU直至临产,对照组156人只做常规产检不注射HBIG。分娩后,采集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的外周静脉血,检查乙肝标志物,所有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24h内都肌肉注射HBIG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0、1、6月龄肌肉注射5μg乙肝疫苗。结果:①490例新生儿出生24h的乙肝标志物检测中有60例HBsAg阳性,其中母亲产前注射HBIG组35人,对照组25人;到6月龄时HBIG组婴儿有28例转阴,HBsAg转阴率为80.0%(28/35),对照组婴儿有14例转阴,转阴率为56.0%(14/2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60例出生24h内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中,HBsAg、HBeAg同时阳性者(双阳组)有34人,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单阳组)有26人。6月龄时检测婴儿乙肝标志物,双阳性组有19例转为阴性,HBsAg转阴率为55.9%(19/34),而单阳性组有23例HBsAg转阴,其HBsAg转阴率为88.5%(23/26),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90例婴儿出生后6月龄时抗-HBs阳性率在注射组为81.4%(272/334),对照组为52.6%(82/156),其差别十分显著(P<0.001)。结论:孕晚期母亲注射HBIG能促进出生24h内HBsAg阳性新生儿的6月龄HBsAg阴转率,同时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抗-HBs阳性率;出生24h内HBsAg、HBeAg同时阳性的新生儿,6月龄HBsAg阴转率较低。
刘东洋肖小敏周娟张永良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子宫蜕膜NK细胞表型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子宫蜕膜自然杀伤细胞(dNK细胞)的表型。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在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行剖宫产的单胎妊娠孕妇20例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此院因社会心理因素行选择性剖宫产的正常单胎妊娠孕妇1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孕晚期子宫蜕膜组织,机械研磨加梯度离心法提取蜕膜内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技术(FCM)筛选出dNK细胞,并检测dNK细胞表面CD56及CD16的表达情况。结果:(1)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CD56brightCD16-CD3-dNK细胞的数量均多于CD56dimCD16+CD3-dNK细胞,且差异显著(均P<0.01)。(2)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CD56brightCD16-CD3-dNK细胞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CD56dimCD16+CD3-dNK细胞所占比例亦无显著差异(P>0.05)。(3)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dNK细胞表面CD16分子的表达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正常孕妇孕晚期子宫蜕膜内dNK细胞表型无明显改变,均以CD56brightCD16-CD3-亚型为主。
周娟肖小敏
关键词:子宫蜕膜自然杀伤细胞母-胎界面细胞表型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LPS的耐受性分析
2019年
目的分离并纯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观察脂多糖(LPS)对hAMSCs活性的影响,探讨利用hAMSCs修复胎膜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取无妊娠合并症的足月剖宫产产妇的羊膜组织,采用机械分离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并纯化培养hAMSCs,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鉴定hAMSCs干细胞特性;LPS(0、1和10μg/mL)处理hAMSCs,分别于处理后第1、3、5天,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传代培养至第3代的hAMSCs培养3 d已达到80%~90%融合,均呈规则的长梭形排列,提示纯度增高。在成脂诱导液诱导下,细胞形态逐渐变短变饱满,呈短圆梭形,诱导9 d后可见折光性变强的空泡,提示可能有脂滴形成;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胞浆内的脂滴逐渐增多,诱导15 d后油红O染色细胞内脂滴被染成红色。在成骨诱导液诱导下,hAMSCs逐渐变细长,诱导20 d后,胞浆内可见钙质沉积和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可见胞浆被染成红色。MTT法检测hAMSCs细胞OD值,结果显示其细胞OD值从培养后的第3天开始迅速升高至第11天,呈现明显的指数增长;11 d后开始下降进入衰老期。LPS(0、1和10μg/mL)处理hAMSCs 5 d后,三组hAMSCs细胞OD值比较,其中仅10μg/mL LPS处理组低于0μg/mL LPS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μg/mL LPS处理组的hAMSCs在5 d的培养过程中细胞活性仍在上升、细胞形态无老化现象;10μg/mL LPS处理组的hAMSCs细胞在5 d的培养过程中体积略微增大,细胞活性轻微下降,但第5天与第1天细胞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hAMSCs对LPS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向静文周娟肖小敏
关键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脂多糖胎膜早破
128例双胎妊娠的临床处理与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临床处理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至2008年在本院分娩的128例双胎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34-37周的新生儿相比,小于34周的新生儿窒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与大于37周的新生儿相比,虽34-37周的新生儿的窒息率无明显差别,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与剖宫产组新生儿结局无显著性差别(P>0.05);与性别相同的双胎相比,性别不同的双胎围产期结局较差(P<0.05);分娩间隔时间大于20min组与小于20min组的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在保证孕妇及胎儿安全的前提下,双胎的分娩时间尽量延迟至足月;双胎妊娠不是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应根据孕妇情况、胎儿大小、胎位等因素综合判断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于两胎儿性别不同的双胎,应结合胎儿体重等因素进行围产期综合评估,加强围产期监护;从本资料来看,顺产组内分娩间隔时间与新生儿结局关系不大。
周娟肖小敏
关键词:双胎妊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