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美
- 作品数:104 被引量:550H指数:1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应用拉米夫定治疗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48周的疗效。结果在90例患者中,完全应答21例(21.3%)、部分应答64例(71.1%)、无应答5例(5.6%);在基线ALT≥2×ULN和HBeAg阴性患者,完全应答率及病毒学应答率较高(P<0.05);治疗4周时HBVDNA下降≥2lg copies/ml者,完全应答率为25.5%,病毒学应答率为91.5%;在71例HBeAg阳性患者中,HBeAg转阴21例(29.6%),出现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7例(9.9%);年龄、性别和乙型肝炎家族史对疗效无预测价值。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基线ALT水平高、HBVDNA水平低、HBeAg阴性和治疗4周HBVDNA下降超过2lg copies/ml者,疗效较好。
- 吴娜苏菲张振华夏国美张婷婷张玲郜玉峰李旭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疗效
- 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研究(Ⅺ)
- 2006年
- 将预防艾滋病与禁毒禁娼结合起来,是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政策核心之一。这一决策思想的不恰当性就在于它确定了这样一个前提,即:艾滋病是吸毒、卖淫、嫖娼等丑恶行为的产物。由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和偏见也就具有了法律和理论的基础。
- 夏国美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社会预防恰当性感染者吸毒
- 安徽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86例,对其流行病学、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实验室指标、临床并发症、血清特异性抗体、核酸的差异。结果生存组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横纹肌溶解症的并发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特异性Ig M抗体阳性1例,阴性11例,生存组阳性43例,阴性3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为(5.2±1.26)lg copies/m L,高于生存组的(3.43±1.92)lg copies/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症状多样,相当一部分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死亡患者更容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横纹肌溶解,疾病早期白细胞显著下降、病毒特异性Ig M抗体阴性、高病毒核酸定量往往预示疾病重症化,死亡风险高。
- 夏国美邹桂舟叶珺郜玉峰李芳金蕾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IG病毒核酸预后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点及血常规和血清酶学分析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通过血常规和血清酶学动态变化预测重症患者预后。方法对7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痊愈组和死亡组病程中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t检验和Spearman分析发现危重症及死亡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以中老年农民为主,多在5~7月份发病,17.39%患者有明确蜱叮咬史。1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0%。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寒战、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纳差、腹泻、恶心、呕吐和头痛及咳嗽咳痰等。体征主要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触痛阳性。实验室指标异常主要为WBC、PLT降低,ALT、AST、CK、LDH升高。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常伴有实验室检测指标明显异常,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神经系统损害、出血倾向及肺部重症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在诊疗过程中,宜采取有效对症支持治疗,尤其对重症患者需加强实验室指标的监测和病情监护。
- 魏艳艳邹桂舟叶珺郜玉峰夏国美李芳金蕾魏峰
- 关键词:布尼亚病毒科感染血小板减少疾病特征
-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因与后果被引量:76
- 2009年
- 滥用新型毒品正在成为一个增长迅速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对上海730名新型毒品使用者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可知:新型毒品的滥用并不是一种孤立出现的现象,它与社会控制的薄弱、吸毒同伴与环境的影响以及追求感官刺激的人格特质有着明显的联系。新型毒品使用者,无论是多种毒品还是单一毒品的使用者,都比传统毒品使用者或不吸毒者表现出更大的通过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混合多种毒品使用,则会使感染或传播艾滋病的风险迅速升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新型毒品的泛滥,强化对吸毒者的行为干预以降低性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并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建构起一种新的模式,以应对新型毒品滥用对社会和谐发展带来的挑战。
- 夏国美杨秀石李骏缪佳
- 关键词:新型毒品
- 社会性别、人口流动与艾滋病风险被引量:26
- 2006年
- 本文使用两个独立调查取得的数据,检测了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流动后性行为的改变及导致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的个人和社会因素。结果显示,流动和性别不平等的相互作用导致女性流动人口高度集中于增加其临时或商业性行为暴露的工作行业。女性而非男性流动人口在流动后经历了临时或商业性行为的显著增长。个人认知和社会影响因素对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风险的构成具有重要的相关关系,其中行为能力是与安全性行为最接近的显著因子,而工作场所的支持则可以增强女性流动人口在性关系中的权利。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重点的变化,即不仅要研究艾滋病病毒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更要看到其中的社会性别差异。对社会性别的关注其实是和构成艾滋病风险的因素相应的,它同时伴随着以产生结构性干预为目标的研究。
- 夏国美杨秀石
- 关键词:社会性别流动人口
- 女性人文关怀与社会管理创新
- 2012年
- 洛阳"性奴"案再次引发学界对该女性群体如何进行管理的理论思考。目前针对该女性群体通常采取的"执法管理"模式,是一种驱逐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要求用"吸引性"取代"驱逐性",首先应从"女性"视角对该群体进行"去标签化"认识,同时在全社会倡导"公益性"和"义务性"的价值取向,发展民间组织的自治力量,形成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建构政府和民间力量互补的管理模式。
- 夏国美
-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会管理创新
- 边缘化现象与社会整合——城市外来未婚女性生育健康问题的调查与解析被引量:5
- 2004年
- 本文认为道德隔离、户籍隔离和性别弱势使城市外来未婚女性在生育健康服务方面被边缘化,而环境变化和生存压力则增加了她们在生育健康方面的脆弱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城市在宏观管理上要体现社会成员的平等原则,从“管理型服务”向“服务型管理”模式转换;在微观服务上要以保障妇女生育健康为中心,促进男女生育健康权益的公平待遇。
- 夏国美
- 关键词:未婚女性生育健康户籍制度
- 对我国小学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
- 1992年
- 小学阶段设置健康教育课已成为世界健康教育一大趋势,儿童健康状况已列入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评价指标。我国小学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应当怎样确认小学健康教育的目标,如何才能使小学健康教育避免流于形式而真正奏效?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一、小学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目标在我国,对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这项教育过去大多是分散在统编教材的各科课本之中,而编辑专门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教材,开设健康教育课则是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对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 黄萍萍夏国美
- 关键词:健康教育课儿童健康状况健康教育现状统编教材教育实践情绪困扰
- 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研究——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建议模式
- 2007年
- 在本项研究中,对这一模式做出评价并非我们的任务。但是,本研究试图根据这个模式的启示,建构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中的社会功能关系。中国政府在《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曾强调指出,要“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即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应对艾滋病的挑战。但是,全社会的力量和功能并不是有序的,
- 夏国美
- 关键词:社会预防艾滋病政府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