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娟
- 作品数:29 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人际距离影响疼痛共情:朋友启动效应被引量:25
- 2016年
- "人类如何体验朋友或陌生人的痛苦?"为了研究人际距离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记录了14名健康大学生完成启动范式下疼痛共情任务时的脑电数据,分析朋友/陌生人启动条件下的ERP成分。研究发现人际距离对共情的早期自动加工(N1)和晚期控制加工(P3)过程都有影响。朋友启动条件下的N1显著小于陌生人启动条件,说明N1具有情绪分享作用,与陌生人相比人们在分享朋友的情绪情感时,由于共情相关神经网络的激活扩散导致了N1成分的减弱。朋友启动条件下的P3显著大于陌生人启动条件。另外,溯源分析发现在600~700 ms时程内发现朋友启动条件下颞上回存在更强激活。这说明人际距离因素增强了对共情中知觉线索的有意识加工与社会认知评价过程。
- 宋娟郭丰波张振原胜金花王益文
- 关键词:人际距离共情疼痛事件相关电位社会认知
- 不同任务中视觉物体分类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2007年
- 目的:刺激的类别和层次、任务形式都影响着分类过程,不同类别的物体是否能激活不同的脑区还存在争议。实验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在靶与非靶条件下视觉物体分类的脑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1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脑电实验室完成。①被试为16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的右利手大学生,记录脑电的仪器为Neuroscan公司生产的EEG/ERP系统。②实验过程:采用Oddball模式,要求被试进行物体判断任务-对不同类别的物体进行按键反应。实验包含3个子任务,分别要求被试对鸟类刺激、椅子类刺激、几何图形刺激进行反应,对不同任务中分别作为靶刺激和非靶刺激的鸟、椅子引发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形进行分析。③评估指标:根据总平均图和相关文献,确定对事件相关电位波形中的P2(150 ̄274ms)和N2(190 ̄304ms)两个成分进行分析。采用2×2×12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另外,用Source2.0软件对数据进行溯源分析。结果:14名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P2测试结果:在靶任务中,鸟类激活额下回和颞枕区域,椅子激活顶叶皮质和舌回附近。而非靶任务中,鸟类较多激活枕叶皮质,椅子则无明显差别。其中对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76%以上,残差约为18.3%。②N2测试结果:在靶任务中鸟类激活额区、舌回附近区域和顶枕皮质,而椅子激活扣带回和舌回附近区域。与非靶刺激相比,在靶任务中,鸟类明显的激活额区,椅子明显的激活扣带回附近区域。其中对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90%以上,残差约为15.7%。结论:P2,N2存在物体类别差异,两个成分都明显的发生在对鸟类(动物类)刺激的反应中,而且对动物类刺激的反应出现在脑前区,尤其是在额叶;与非动物类刺激相关的反应区域则为脑后区,尤其是枕顶区、顶叶。
- 宋娟吕勇
-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P2N2
- 任务目的对自动语义激活过程的调节作用:ERPs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此研究采用ERPs技术,中文词汇为刺激,利用掩蔽启动范式,探讨了自上而下的任务因素对自动语义激活过程是否具有调节作用。实验任务有三个:指示被试对问号后出现的词进行生物/非生物的词汇分类判断;指示被试对圆圈后出现的词进行是否含上下结构的字的词汇结构判断;对带"*"的词进行真词/假词判断。研究发现:当指示随后将进行词汇分类判断任务时,被试对被掩蔽的启动刺激产生语义加工期待,从而被掩蔽的启动刺激的加工达到深层次语义水平,被掩蔽的启动刺激对靶刺激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当指示对启动刺激进行词汇结构判断时,无显著的启动效应。自上而下的任务因素对自动语义激活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 宋娟吕勇沈德立
-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脑机制
- 物体分类任务中线索效应的ERP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本实验采用ERP技术,对图片分类任务中的线索效应进行研究。实验任务为:图形形状判断、动物/非动物判断。靶刺激图片前呈现线索。线索分为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和中性线索。结果发现:(1)有效线索条件下对靶刺激的早期知觉再认得到易化——知觉加工成分波幅下降;(2)有效线索条件下,靶刺激中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得到加工——任务相关的特异性成分增强。有效线索易化对靶刺激的知觉辨认,提取与线索提供背景相关的信息,促进行为反应。
- 宋娟吕勇沈德立
-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
- 类别学习的脑机制研究现状和展望被引量:18
- 2008年
- 本文主要探讨类别学习的脑机制。首先介绍类别学习的基本过程及主要研究范式。其次从脑损伤和脑成像两方面探讨此过程中的脑机制,主要包括额区、内侧颞叶、基底神经节的激活。再次,介绍了ERP研究类别学习过程的方法和结果,主要相关成分包括N1、P1、N2、P2、N300、P3、P450。最后对类别学习的脑机制进行小结和展望,认为ERPs和脑成像技术的结合可使此研究深化。
- 宋娟吕勇许贵芳
- 关键词:内侧颞叶事件相关电位
- 第二语言语音获得的影响因素及其脑机制被引量:1
- 2008年
- 本文综述了影响双语者第二语言语音获得的一些因素,包括双语者第二语言的获得年龄、居住时间长短、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两种语言语音系统的相似程度以及两种语言使用频率的高低等。此外,还介绍了此领域神经生理学研究获得的最新成果,从神经机制方面深入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对双语者语音系统组织的影响。
- 许贵芳吕勇宋娟
- 关键词:关键期居住时间
- 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中内隐过程及其脑机制
- 2014年
- 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意图及情感的认识,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全面深入地对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自动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综述,对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研究方式进行了比较。自动加工过程是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都存在的重要过程,从脑机制研究角度,相关的电生理学指标(如N400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指标来考察社会认知中的自动加工过程。本文从社会认知与基础认知的比较入手,介绍了各种领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 宋娟张振黄亮王益文
- 关键词:社会认知脑机制内隐
- 听觉呈现条件下汉语双字词语义和语音启动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英文)被引量:1
- 2007年
- 背景:在关于语义启动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N400(在刺激呈现后400ms左右出现的负波)成分占据重要的地位,被普遍认为反映了语义加工过程。不少研究证实,语义启动会导致N400波幅降低。而语音启动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通过听觉呈现刺激的方式进行的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目的:观察听觉呈现条件下汉语双字词的语音启动和语义启动事件相关电位特征,验证关于听觉词汇识别的相关理论。设计:重复测量实验。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对象:实验于2003-08/10在天津师范大学进行。选择17名天津师范大学在读大学生为被试,男生8名,女生9名,年龄19~23岁,身体健康,听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普通话标准。除1名男生外,其余均为右利手。所有受试大学生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本实验采用词汇决定任务,判断继时听觉呈现的词对中,后一个词为真词还是假词。要求被试进行按键反应。刺激材料为640对双字词组成的词对(包括词义相关、首音相同、尾音相同、音义无关及真假词对5类)。实验中5类词对以随机顺序呈现。②使用Stim呈现实验材料,该软件同时记录行为数据,对被试在4种实验条件下(词对间语义相关、首音相同、尾音相同、音义无关)的反应的错误率和平均反应时进行计算。对真假词对不进行分析(作为填充)。被试头戴美国Neuroscan公司Quick-Cap32导脑电帽(国际10-20系统),参考电极为双侧乳突连线,经Synamps放大器放大15000倍,采样频率500Hz,然后送入电脑由Scan4.3软件记录。对数据的离线分析包括利用SCAN软件中的OcularArtifactReduction功能去除连续文件中的眼电干扰、分段(分析时程从触发点前200ms至触发点之后1500ms)、基线矫正(-100~0ms为标准)、去伪迹(超过±100μV的数据作为伪迹排除)、叠加。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实验条件下目标词进行反应时的错误
- 吕勇杜英春宋娟沈德立
- 关键词:汉语语义启动事件相关电位
- 继时呈现条件下类别归纳过程的ERPs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采用ERP技术对继时呈现条件下类别归纳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几何图形为材料,18名被试在单维属性不告知、单维属性告知、双维属性不告知三种条件下完成类别归纳任务。通过对相关ERP成分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继时呈现归纳材料的情况下,对刺激的加工是在已有背景基础上对后来呈现的刺激进行选择性加工,从而形成类别;(2)成年人与儿童在类别归纳中认知加工方式可能存在不同,当类别归纳的复杂程度增加时,即在需要归纳的属性从一个变为两个的时候,成年人仍然倾向于通过归纳出类别判断规则用于分类任务,而非通过相似性进行判断;(3)继时呈现材料条件下类别归纳任务中出现的P400可能是标志类别归纳过程完成的ERP成分,而且与对刺激属性加工具体过程无关。
- 吕勇宋娟
-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心理发展
- 共同经历社会排斥提高女性合作倾向:基于fNIRS的超扫描研究
- 2024年
- 共同经历社会排斥促进合作,但其神经机制并不清楚,尤其是人际神经机制。本研究招募女性被试82名(41对),采用网络掷球及囚徒困境范式,从双脑视角考察共同经历社会排斥对合作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共同经历社会排斥组的合作倾向及右侧额中回脑间同步性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并且,右侧额中回脑间同步性与合作倾向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合作过程中,右侧额中回脑间同步性的提高,可能是共同经历社会排斥提高合作倾向的脑间神经机制。这一发现为理解合作行为的脑间神经基础提供了新证据,对团队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宋娟焦志彬杨雪杨雪陈祎玥连涛梁竞元
- 关键词:社会排斥FN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