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朝阳

作品数:48 被引量:451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植物
  • 8篇黄耆属
  • 7篇豆科
  • 6篇分类学
  • 5篇微形态
  • 5篇锦鸡儿
  • 5篇核型
  • 4篇地理分布
  • 4篇叶表皮
  • 4篇锦鸡儿属
  • 3篇豆科植物
  • 3篇叶表皮微形态
  • 3篇英文
  • 3篇微形态特征
  • 3篇物种
  • 3篇系统学
  • 3篇分类学意义
  • 3篇表皮微形态
  • 2篇新记录种
  • 2篇新异名

机构

  • 47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开大学
  • 3篇浙江理工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云南省林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48篇常朝阳
  • 12篇徐朗然
  • 8篇吴振海
  • 7篇黎斌
  • 4篇程金凤
  • 4篇石福臣
  • 3篇刘培亮
  • 3篇赵亮
  • 3篇刘小林
  • 2篇何兴金
  • 2篇张志翔
  • 2篇李思锋
  • 2篇赵莉娜
  • 2篇金孝锋
  • 2篇臧春鑫
  • 2篇陈世龙
  • 2篇陈文俐
  • 2篇曹伟
  • 2篇彭华
  • 2篇刘演

传媒

  • 2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植物研究
  • 2篇环境工程
  • 2篇植物分类学报
  • 2篇广西植物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计算机与农业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食用菌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黑龙江教育(...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89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小檗科5属植物种子形态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小檗科5属(小檗属、十大功劳属、鬼臼属、山荷叶属和红毛七属)40种2变种植物种子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科植物种子颜色多为黄褐色、红棕色至黑色,形状多样;种皮纹饰可分为网纹型、网纹—梯纹型、梯纹型和嚼烂状4种类型,其中网纹型又可划分为7个亚型。种子球形、种脐位于种子侧面近中部可作为红毛七区别于其他属种子的重要形态特征。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探讨了种子形态在小檗科内的系统学意义,并推测了种皮纹饰的可能演化路线。种子形态支持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的近缘关系,认为鬼臼属(八角莲属)较山荷叶属分化更早,但不支持Ahrendt对小檗属下组和亚组的划分。
张建茹曾妮常朝阳
关键词:小檗科种子形态种皮纹饰
青甘锦鸡儿和沧江锦鸡儿(豆科)的分类学订正被引量:1
2007年
根据对乐都锦鸡儿Caragana leduensis Y.Z.Zhao,Y.H.Wu&L.Q.Zhao和玉树锦鸡儿C.tangutica Maxim.ex Kom.var.yushuensis Y.H.Wu模式标本的观察及对国内标本馆大量标本的研究,将它们分别处理为青甘锦鸡儿C.tangutica Maxim.ex Kom.和沧江锦鸡儿C.kozlowi Kom.的新异名,并对二者的地理分布范围进行了讨论。
常朝阳徐朗然石福臣
关键词:锦鸡儿属新异名
关于二色锦鸡儿与云南锦鸡儿的分类学问题被引量:1
2010年
对二色锦鸡儿(Caragana bicolorKom.)与云南锦鸡儿(C.franchetianaKom.)的鉴别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云南锦鸡儿小叶较大(5~9 mm×3~3.5 mm),针刺较长(4~8 cm),花萼一般呈黄褐色,近纸质,萼齿狭三角形,长3 mm,约为萼筒的1/3,而二色锦鸡儿的小叶较小(3~8 mm×2~4 mm),针刺较短(2~3 cm),花萼一般呈深褐色,近革质,萼齿狭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2/3或与萼筒近等长。支持赵一之将吉隆锦鸡儿(C.gyirongensis Ni)归并入云南锦鸡儿,同时将产于西藏林芝及云南德钦一带的粗刺锦鸡儿(C.crassispina Marq.)降为云南锦鸡儿的变种,对其做了新组合。
常朝阳石福臣
中国豆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小花红豆草(英文)被引量:4
2006年
报道了小花红豆草OnobrychismicranthaSchrenk在中国新疆的分布。该种的分布区以往仅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地以及阿富汗和伊朗有记载。它与美丽红豆草O.pulchellaSchrenk接近,区别在于前者荚果的刺分离,而后者荚果的刺彼此结合成膜质透明的隔膜。至此,中国红豆草属Onobrychis的种类已达4种,包括3个野生种和1个引进栽培种。给出了4种植物的检索表。
常朝阳吴振海徐朗然
豆科植物阿拉善黄耆的分类订正被引量:2
2010年
对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气候和其他一些因素所导致的阿拉善黄耆(Astragalus grubo-viiSancz.)的多态现象和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对其存在的分类问题予以订正,将长期以来混乱不清的8个名称处理为异名,为阿拉善黄耆种的界定提供分类学依据。
刘小林杜诚常朝阳徐朗然
关键词:多态现象分类订正
贺兰山岩黄耆及其近缘种的分类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依据植物野外和腊叶标本形态观察以及小叶脉序观察,对贺兰山岩黄耆(豆科)及其近缘种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贺兰山岩黄耆及其近缘种之间较为稳定的差别体现在花器官的形态方面。贺兰山岩黄耆与短翼岩黄耆的主要区别特征是小苞片长为萼筒的1~2倍,旗瓣与龙骨瓣近等长,而后者的小苞片长为萼筒的0.5~0.8倍,旗瓣长为龙骨瓣的0.8倍。贺兰山岩黄耆与华北岩黄耆和费尔干岩黄耆的主要区别是翼瓣长为龙骨瓣的0.3~0.5倍,而后二者的翼瓣长均为龙骨瓣的0.7~0.8倍。在小叶脉序特征方面,贺兰山岩黄耆与短翼岩黄耆和华北岩黄耆近似,均为小叶一级脉纤细,二级脉不分支,二级脉环外有较多网结三级脉,具少量复合二级间脉或不明显,而费尔干岩黄耆小叶一级脉粗,二级脉多分支,二级脉环外有少量网结三级脉,具明显的简单二级间脉。此外,小叶脉序特征可能在岩黄耆属组间关系的探讨中发挥作用。
刘培亮常朝阳
关键词:脉序
甘肃锦鸡儿(Caragana kansuensis Pojark.)及其易混种的分类学探讨
2011年
对甘肃锦鸡儿(Caragana kansuensis Pojark.)及其易混种进行了探讨,认为甘肃锦鸡儿与短脚锦鸡儿(C.brachypoda Pojark.)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在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等地被鉴定为甘肃锦鸡儿的类群,实为错误鉴定,其与甘蒙锦鸡儿(C.opulens Kom.)相近,区别在于前者小叶较狭,两面被毛较密,背面干后常发红色,也与白毛锦鸡儿(C.licentiana Hand.-Mazz.)相近,区别在于前者叶柄较长,小叶较长而狭,荚果近光滑。同意赵一之教授的观点,将其作为C.opulens的一个变异类型处理,发表新变种狭叶甘蒙锦鸡儿(C.opulens Kom.var.angustifolia Y.Z.Zhaoex Zhao.Y.Chang et F.C.Shi)。
常朝阳石福臣
秦岭豆科植物区系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以及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方法,对秦岭地区的豆科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共有豆科植物57属172种5亚种8变种,其中自然分布的种有44属144种5亚种6变种,生活型以草本和灌木为主,主要分布在海拔500~2000m的混交林带;2)该区的豆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具有较强的温带性质,含有温带属27属,占总属数的61.4%,温带分布种76种,占总种数的49.1%,中国特有种67种,占总种数的43.2%,中国特有种的分布类型体现了秦岭豆科植物区系与川滇地区的亲缘关系;3)秦岭豆科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从秦岭南坡到北坡由亚热带性质向温带性质过渡,从秦岭西段到东段由中国一喜马拉雅植物成分向中国-日本植物成分过渡;4)通过与黄土高原、中国帕米尔高原、长白山、南岭及横断山区的豆科植物组成比较,发现秦岭豆科植物区系与黄土高原相似性最高,与帕米尔高原相似性最低。
刘亚斌雒宏佳常朝阳
关键词:豆科植物区系
黄耆属裂萼亚属6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明确黄耆属裂萼亚属内部类群的关系,该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黄耆属裂萼亚属6个组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1)在光学显微镜下,裂萼亚属6种植物的表皮毛密度、长度、臂长比以及气孔频率都存在较大差异:除莲山黄耆和地八角上表皮无毛外,其他种上下表皮都有毛分布并且下表皮毛密度较大;表皮毛臂长比在1.22~2.15之间;表皮毛的长度为104.7~902.0μm,同一个种的同一叶片上表皮毛长度差异在200~400μm之间,但上下表皮毛长度没有明显差别,其中短序组地八角的表皮毛长度最短(195.5μm),剑叶组鸡峰山黄耆的表皮毛长度最长(781.6μm)。(2)在光学显微镜下,裂萼亚属6种植物的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也各不相同,其中灰叶黄耆和地八角垂周壁平直,莲山黄耆和鸡峰山黄耆为明显的波状,而斜茎黄耆和糙叶黄耆的垂周壁介于两者之间,相对应的表皮细胞形状分别为:多边形、不规则形和近多边形,这些特征可以作为物种鉴别的依据。(3)扫描电镜下,裂萼亚属6种植物的微形态特征基本一致,表皮毛均呈圆柱状,表面具有棱状条纹或乳头状突起,其中地八角的棱状条纹最为明显,其他各种之间的毛表面特征差异不明显;表皮细胞的蜡质层纹饰均为薄片状,气孔器外拱盖边缘平滑或微波状,其中地八角的气孔器周围角质层有明显的"T"型加厚。(4)比较不同环境下6种植物的气孔频率和密度发现,采自水边的地八角气孔频率最大,且上下表皮气孔频率一致,而采自黄土高原干旱地区鸡峰山黄耆的气孔频率却最小,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
刘小林常朝阳
关键词:黄耆属叶表皮微形态
单小叶黄耆——内蒙古豆科一新记录种
2010年
报道了内蒙古豆科黄耆属一新记录种——单小叶黄耆(Astragalus vallestrisKamelin).该种隶属于丁字毛类群的糙叶组(Sect.Trachycercis Bunge),最早发现于蒙古,最近的文献记载它在中国新疆有分布,而在内蒙古发现该种使其分布区有了新的扩展.
杜诚岳晓娜盛国文常朝阳徐朗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