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盘德
- 作品数:101 被引量:1,284H指数:20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科研立项课题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穴位按摩结合语言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结合语言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疗效。方法30例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穴位按摩组和对照组。穴位按摩组16例采用穴位按摩结合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包括对视、注意力、配对、模仿口部肌肉运动和发音、家庭的强化训练,穴位按摩为对口周和面部穴位以及头部穴位(如迎香、水沟、地仓、下关、翳风、颊车、承浆、印堂、百会、脑户、风府、哑门、大椎)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揉,每穴按摩0.5-1min。对照组14例采用常规语言训练。训练前后根据CRRC版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对患儿进行评估。结果经过6-9个月治疗后两组均有显著进步,在难度小的操作性课题评估上两组无显著差异,而穴位按摩组患儿在图形辨别、言语模仿、手势模仿、词汇的理解和表达、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交流态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按摩结合语言训练是自闭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
- 周惠嫦张盘德
- 关键词:自闭症穴位按摩语言训练
-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7
- 2011年
-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只进行患侧胫前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0min;第二次在同样NMFS的同时进行步行训练15—20min。每周5—6d,共2周。治疗前先使用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准敏感位置,然后将阴极至于敏感部位(腓总神经),阳极至于合适部位(胫前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行下肢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测定不戴和佩戴刺激仪的StepTest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上下8个台阶时间、生理耗能指数。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有明显改善,佩戴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P<0.05—0.001)。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佩戴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仪器。
- 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周惠嫦陈丽珊林楚克李桂恩武士龙
-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足下垂
- 口肌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摄食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观察口肌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摄食行为的影响。方法 59例有摄食障碍的孤独症儿童分为对照组(n=29)和口肌组(n=30)。对照组进行饮食行为干预,口肌组采用口肌训练结合饮食行为干预。于治疗前后通过摄食行为调查问卷对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口肌组在进餐量、进餐时间、对事物不感兴趣、拒绝某些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强烈偏爱某食物等方面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变患儿不良进餐习惯和进餐地点方面效果显著(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肌训练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不良摄食行为有一定效果。
- 周惠嫦张盘德陈丽珊梁鹏
-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
- 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观察应用一种新型的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脑卒中所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智能组:30例)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普通组:30例),其中普通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及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智能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及应用A1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 w、4 w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MT)、改良后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Fugl-Meyer下肢评定量表及Holden步行功能评定量表,观察2组患者下肢肌力、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变化,以及站立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智能组治疗2、4 w后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01);普通组治疗2、4 w后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01),患侧下肢肌张力也有好转,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2 w、4 w后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立训练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普通组患者的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智能组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智能组的脉搏变化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结论 A1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与传统普通站立床比较,血压、脉搏波动更小,更安全。
- 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周惠嫦刘震林楚克李桂恩邱运奕
- 关键词:脑卒中电动站立床
- 上肢机器人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研究上肢机器人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上肢机器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结果 治疗3周后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2组患者的FMA和FIM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的FMA为(47.53 ±10.6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34.73±8.14)分(P<0.05);而治疗3周后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2组患者的FIM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肢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且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肌电生物反馈,但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未见特别优势.
- 刘震张盘德容小川皮周凯李桂恩林楚克张晋昕
-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急性脑卒中上肢
- 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被引量:1
- 1997年
- 目的:观察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的后期康复效果。方法:骨折已愈合、外固定已解除但后遗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70例,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康复治疗以关节松动术为主,加软组织按摩、音频电疗等,而对照组为随访术后3个月以上未经康复治疗者。关节的活动范围用测角计测量。结果:康复组患者治疗后ROM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增加(P<0.001),病程≤3个月的早期康复者的关节活动恢复程度比>3个月的晚期康复者有明显提高(P<0.001)。结论:关节松动术是一种治疗关节功能障碍的实用有效的技术,骨折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 张盘德马晓青黄敏其
- 关键词:骨折关节功能障碍康复
- 度洛西汀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脑卒中常造成患者在言语、吞咽、肢体等方面的神经功能障碍,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伴随这一突发事件,常可发生心理、情感和行为障碍,其中以卒中后抑郁最常见。这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卒中后的神经功能康复。本研究主要探讨度洛西汀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 黄文清张盘德范小艳陈惠琼
- 关键词:神经功能障碍抑郁患者康复训练度洛西汀神经功能康复
- 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镇痛效果研究被引量:24
- 2013年
-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45例网球肘患者,5日1次,共3次。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采用现时疼痛状况(PPI)、视觉模拟量表(VAS)、Mills征评定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次治疗后即刻均比治疗前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治疗间歇期,疼痛较上次治疗后即刻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均比上次治疗前的疼痛程度低(P<0.001),疗程结束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由治疗前的(2.29±0.76)分降到治疗后的(0.74±0.52)分。治疗后VAS评分比上次评定均有显著改善,由治疗前的(5.06±1.51)分降到治疗后的(1.99±1.82)分。治疗前Mills征阳性率为95.6%,3次治疗后阳性率分别为86.7%、64.4%、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具有显著的即刻镇痛效果,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有累积效应。
- 张盘德彭小文容小川尹杰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网球肘镇痛
-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卧床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卧床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方法 60例卧床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组(智能组)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组(普通组),在站立训练第1、2、5天测量站立前、站立3、20、30 min的血压、脉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卧位血压、脉搏无显著性差异,站立训练后两组患者收缩压、普通组患者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智能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站立训练后智能组患者3 min脉搏无显著变化,20和30 min时脉搏轻度增快(P<0.05)。普通组患者站立训练3、20和30 min时脉搏均增快(P<0.05,P<0.01)。两组比较,20和30 min时智能组的脉搏变化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智能组和普通组体位性低血压(OH)总发生率分别为27.8%、63.3%,有症状OH发生率分别为1.1%、10.0%,差异显著(P<0.01)。结论卧床期脑卒中患者OH发病率高。相比普通电动起立床,新型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显著降低OH发生率,提供更高的耐受量,更快、更安全地训练。
- 张盘德刘翠华容小川周惠嫦刘震林楚克李桂恩邱运奕
- 关键词:体位性低血压脑卒中偏瘫
- 奖励法语言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流障碍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观察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疗效。方法:将35例孤独症儿童分为奖励语言训练组(2003-10/2005-05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20例病例)和对照组(2001-09/2003-1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15例病例)。奖励语言训练组采用奖励法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对视、注意力、配对、模仿口部肌肉运动和发音、家庭的强化训练,每项训练均给予奖励,利用奖品训练。训练采用一对一方式,每周训练五六次,45min/次,疗程为3~6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言语训练,无奖品。训练前后根据CRRC版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对患儿进行评定,分4个阶段进行,阶段1-事物、事物状态理解困难阶段;阶段2-事物的基础概念阶段;阶段3-对事物用符号理解表达阶段;阶段4-组句(语言规则)阶段。日常生活交流态度评估,共分7大项进行,①对他人行为的注视。②视线交流。③对他人的指示、问候、招呼的反应。④向他人表达意愿。⑤感情起伏的表现。⑥提问-回答关系。⑦特征性言语。疗效评定:语言状态在同一阶段有进步者为好转,上升一阶段者为显效,无进步者为无效。每月评估1次。结果:35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语言发育阶段评估:治疗前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为第1阶段的患者分别为11例(55%)、8例(53.3%)(z=0.097,P=0.934),治疗后仍为第1阶段者分别为1例(5%)、3例(20%),奖励语言训练组有8例达到第3阶段,1例达到第4阶段,而对照组只有1例达到第3阶段(z=2.571,P=0.010),奖励语言训练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4.102,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1.983,P=0.047)。②临床疗效:奖励语言训练组显效14例(70%),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6例(40%),总有效率73.3%(P<0.05)。③日常生活交流态度: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均为交流态度不良(Ⅱ群),治疗后奖励语言训练组19例(95%)交流态度良好,对照
- 周惠嫦张盘德
-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