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良
- 作品数:132 被引量:279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胡适关于新文学与国语建设的三种价值维度被引量:3
- 2016年
- "死"与"活"作为一对不太清晰的价值区分概念,其实用主义的倾向成为胡适文学与国语观的哲学基础。"文言"与"白话"的语体区分,其进化论色彩成为胡适文学与国语观的历史基础。而文学革命以及文字改革的主力都在小老百姓的动力来源成为胡适文学与国语观的平民主义态度。当然,实用主义、进化论、平民主义弥漫在胡适关于文学与国语的所有论述中。"文学"与"国语"的结盟,即以"国语的文学"造"文学国语",成为胡适文学与国语观的本体论部分。
- 文贵良
- 关键词:新文学国语实用主义进化论平民主义
- 巴金走了,灯还亮着——巴金研究简评
- 2005年
- [编者按]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与世长辞。巴金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语文刊物.与语文教师、中小学生有着深厚的渊源。一项关于“你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巴金的”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中小学语文课本知道巴金的占有很高比例.这足以说明巴金之于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之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巴老永远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在.他的作品永在。他为广大读者点亮的那盏灯将长明于世……
- 文贵良
- 关键词:作家语文教学背景知识备课参考
- 汉语的世界性遭遇与亚细亚视野——以章太炎为中心被引量:1
- 2009年
- 晚清民初,汉语的世界性遭遇表现为受到英语、日语和万国新语等异域语言的冲击。章太炎以汉语为根基夯实着他的学术"自心",自决抵制日语和万国新语对汉语的冲击,维护汉语的正当与庄严,可也并不否认这些语言在自身地域内的合法性;同时,他从文化角度又时常肯定梵语、亚剌伯语和波斯语的价值,使得他的汉语观具有开放的姿态。在语言的亚细亚视野中,章太炎排斥欧西文字与亚洲的日文,表现出以汉语和梵语为核心的亚洲语言观;在政治上的亚细亚主义中,把日本排除在外,想象把日本排除在外的、以被欧洲侵略和异族压迫的亚洲国家为主而建立亚洲和亲之局,语言的亚细亚视野和政治的亚细亚主义趋于同构。
- 文贵良
- 关键词:汉语
- 回归与开拓: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关键词被引量:6
- 2008年
- 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把"语言"作为"剩余物"的状况,提出把"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关键词的主张,甚至认为应该从语言的角度来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本文从三个部分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分析语言与文学、汉语与中国文学的同一性问题;其次分析黄人的《中国文学史》、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三部著作在处理语言与文学史关系的"得"与"失"。最后借助周作人的个案分析"语言—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学基础、文学汉语的发展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同步性、以及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同一性。
- 文贵良
- 关键词:文学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
- 《荷塘月色》是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
- 2009年
- 问:人教版新课程教材把《荷塘月色》放在“写景状物”单元.课后练习也侧重对荷塘景物的赏析.我们在备课时却感受到这篇文章其实更偏重于抒情,请予以指导。
- 文贵良
- 关键词:《荷塘月色》抒情散文写景散文新课程教材课后练习写景状物
- 王国维作为“无时代的人”:“我”与“人间”的较量
- 2014年
- 本文以王国维的诗词创作为主,分四个时期探讨了王国维之"我"与"人间"的较量,由此来观察他如何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晚清时期,王国维的"我"与"人间"对立关系在时间性维度上表现为"我"之短暂与"人间"之永恒的对立共存;在德性维度上表现为"人间"不可信任。只是这"人间"为王国维心中的人间,与现实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他的"自我"还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整体。民国初年,这个"人间"开始分裂为二:一是以失去政权的清皇朝为中心的小人间,一是以革命共和为中心的大人间。王国维的取舍非常鲜明,亲前者,恶后者。他身在日本,生活稳定,远离中国风云变幻的现实,因此他的自我尚能与晚清时期保持一致。"五四"前后,王国维密切地关注着溥仪小朝廷的兴亡存废,同时对社会上其他事情全都看不顺眼。那个"二分人间"内部已经不平静,这种不平静刺激着王国维的内心。1927年,王国维的恐惧,不是担心被杀,而是担心屈辱地被杀。因此他的恐惧就不是因为要苟活于乱世,而是担心自己的人格被践踏。这也许才是王国维的真正死因。王国维的"无时代"表现为早期的悬搁时代和民国后把时代纳入自身却又与时代背离。他作为"无时代的人"并非没有主体意志,相反,"无时代"彰显着他独立自由的主体意志。王国维主体意志的发展过程中的受动性与他因"人间"与"我"之间的冲突而来的意志的痛苦的结合,是造成他悲剧的内在根源。
- 文贵良
- 关键词:人间
- 危机与新生——战争年代(1937-1948)的文学话语转型
- 该文从话语生存论的角度探讨了战争年代(1937-1948)的话语分布.话语生存论认为话语是生存的家园.该文主要分析了三种话语模式:毛氏话语、大众话语和胡风话语.毛氏话语是成熟的政论白话文和以毛泽东命名的话语权威的结合.毛...
- 文贵良
- 关键词:大众话语知识者
- 文献传递
- 从话语研究到文学语言研究——文贵良教授访谈录
- 2021年
- 一话语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王海晗:文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谈。据我了解,您从硕士期间就开始关注中国文学的语言现象,当时的突破口主要集中于1990年代以后在学术界逐步兴起的话语研究,硕士论文《解构与重建——五四文学话语模式的生成及其嬗变》全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博士论文则是接续之前的方向,着力于描述中国战争年代(1937-1948)的文学话语转型,后来凝结为《话语与生存》一书出版。
- 文贵良王海晗
- 关键词:五四文学文学语言研究话语研究硕士论文话语模式话语转型
- 现代文语言赏析举隅
- 2022年
- 三十多年前,具体说,是1986年,我中师毕业后,本来应该去小学任教,可非常幸运地被分配到了我初中毕业的母校,一教七年,任教语文兼任班主任。学校没有图书室,备课就两件法宝-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虽然身处偏僻的乡下,但我也订了两份刊物,一份是《语文报》,一份是《中文自学指导》(那个时候我正在参加自学考试)。
- 文贵良
- 关键词:语文课本现代文语言赏析教学参考书初中毕业
- “如火如荼之美”:论《子夜》的汉语诗学
- 2022年
- 茅盾的《子夜》因其描写上海现代都市的金融生活、刻画了吴荪甫、赵伯韬等典型形象而闻名于世。学界对它的语言之美,虽早有吴宓等人称赞,但挖掘不够。《子夜》中都市物语、金融行业话语、青年知识分子的“俏皮话”、工人群体的“大众语”,立体呈现了现代都市上海的肌理,具有独特的汉语诗学特质。《子夜》的汉语处在“五四”白话到“大众语”的过渡之中,向着“文学的国语”遥望与迈进。
- 文贵良
- 关键词:《子夜》汉语诗学白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