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凌燕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东华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特色型
  • 2篇文化
  • 1篇舆情
  • 1篇政府
  • 1篇身体消费
  • 1篇诗意
  • 1篇诗意空间
  • 1篇世俗
  • 1篇世俗社会
  • 1篇视觉
  • 1篇视觉文化
  • 1篇内蕴
  • 1篇女性
  • 1篇群体性
  • 1篇群体性事件
  • 1篇人格
  • 1篇人格形象
  • 1篇网络群体
  • 1篇网络群体性事...
  • 1篇文化内蕴

机构

  • 6篇东华大学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作者

  • 6篇李凌燕
  • 3篇李凌燕
  • 1篇吴娴
  • 1篇朱晶
  • 1篇王洋

传媒

  • 2篇晨刊
  • 1篇声屏世界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视听
  • 1篇纺织服装教育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视觉文化下女性“身体消费”的焦虑与反思——以“BM风”为例被引量:3
2021年
随着视觉文化和消费主义浪潮的到来,围绕女性身体进行的消费活动愈发频繁,女性在消费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焦虑。本文以当下流行的"BM风"为例,分析女性身体消费的现象、特征和内在逻辑,探讨女性在"身体炫耀"中隐藏的焦虑及视觉文化下身体消费的悖论,反思资本、媒介及男性的"他者化"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并对女性主体性的重构进行展望。
史丹阳李凌燕
关键词:身体消费视觉文化媒介景观
新文科背景下时尚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3年
时尚传播从“传播学”专业中独立出来,是高等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主动求变的结果。时尚资讯采编能力、时尚媒体运营能力、时尚媒体设计能力、时尚品牌推广能力是时尚传播专业人才应习得的四大能力。新文科背景下,时尚传播专业发展需走“复合型”“应用型”“特色型”道路。通过“知识”“能力”“素养”的复合,培养宽口径、综合型人才;通过时尚虚拟仿真实验室、产教融合等举措,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不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李凌燕李凌燕王洋
关键词:特色型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情治理研究——以“鲍毓明事件”为例
2021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开放的舆论场域,大众可自由、便捷地参与到公共事物的讨论中。在政治与技术等因素的作用下,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而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征加剧了政府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情治理的难度。文章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政府治理“鲍毓明事件”舆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吴娴李凌燕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政府
男权意识与世俗时代合谋的悲剧——论池大为人格形象的文化内蕴被引量:1
2005年
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中的主人公池大为的转变,提出人性孱弱与社会病灶双重修复时代命题的紧迫性。池大为获取物质空间的过程,正是他一步步丧失诗意空间的过程。池大为的悲剧,是当代有品格的知识分子在男性中心语境和世俗时代合力作用下的悲剧。小说通过池大为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男性中心语境和世俗时代对人性的戕害,从而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当代知识分子,怎样跨越强大的男性中心语境,站在男女平等的天平上,来思考人生?当代知识分子,怎样抵制世俗的诱惑,抗拒人性的弱点,来获取自身的生存空间?
李凌燕朱晶
关键词:池大为世俗社会诗意空间
新文科背景下的时尚传播专业建设
2022年
时尚传播从"传播学"专业中独立出来,是高等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主动求变的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对时尚传播人才的需求已具规模,也标志着时尚已由上层社会独享的专利变成了大众共享的流行.时尚资讯采编能力、时尚平台运营能力、时尚媒介设计能力、时尚品牌推广能力是时尚传播专业学生应习得的四大能力.新文科背景下,时尚传播专业需走"复合型""应用型""特色型"人才培养道路,一是通过"知识""能力""素养"的复合,培养宽口径、综合性人才;二是通过建设时尚虚拟仿真实验室、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三是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不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李凌燕李凌燕王洋
关键词:特色型
上海红色文化人居体验感和传播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2年
当前,在大众集体记忆与现实认知中,上海的“红色”特征并不鲜明。要提升上海红色文化的人居体验感与传播力,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打造红色时装周,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品牌;(二)创新红色视觉展,构建多维立体感知空间;(三)丰富红色剧目演,拓宽红色艺术表现形式;(四)优化红色主题游,创造沉浸交互情感体验。通过秀、展、演、游,创新传播手段,拓展传播空间,丰富情感体验,让红色基因成为建构上海文化底色的典型符号。
李凌燕李凌燕史丹阳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播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