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农村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023年
- 目的 分析邯郸农村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治疗、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病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6—9月,采用非随机整群抽样法对邯郸某7个紧邻的农村高血压患者开展横断面调查,调查患者的基本信息,统计其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知晓、治疗、控制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总纳入3 933例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 913例(48.64%),女2 020例(51.36%);高血压知晓率为28.91%(1 137/3 933),高血压治疗率为18.56%(730/3 933),高血压控制率为6.46%(254/3 933)。40~<50岁年龄段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但女性高于男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增长、有高血压家族史、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均是农村高血压患者知晓、治疗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男性、年龄增长、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超重/肥胖是农村高血压患者控制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邯郸农村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偏低,但女性高于男性。男性、年龄增长、有高血压家族史、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均是农村高血压患者知晓、治疗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男性、年龄增长、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超重/肥胖是农村高血压患者控制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 夏文静林杰武一平李晓晶刘改芬张玉英宋彦丽张晓林吕晨冉周红李凯薛斌陈玲玲张忠波
- 关键词: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指标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和血管内膜厚度,并检测血脂、血小板、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有所缩小,且中内膜厚度变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CRP、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小板治疗前后对照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与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小板的水平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能稳定、逆转斑块。
- 李凯裴敏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颈动脉斑块
- 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ACI患者为ACI组,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根据随访90 d后患者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招募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NGPTL3、FGF-2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3、FGF-23对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ACI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脑梗死体积将ACI患者分为小梗死组29例,中梗死组46例,大梗死组27例;大梗死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根据NIHSS评分将ACI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41例,中度损伤组38例,重度损伤组23例;重度损伤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P<0.05),中度损伤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高于轻度损伤组(P<0.05)。根据随访结果将AC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34例;预后不良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NGPTL3、FGF-23单独及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5、0.856、0.923,灵敏度分别为70.59%、67.65%、88.24%,特异度分别为83.82%、91.18%、82.59%,且二者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预测(ZANGPTL3=3.232
- 李义沙范阳阳李凯陈红霞田磊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病情严重程度预后
- 599例健康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测定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影响健康人群上臂-踝间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常规体检的正常人群,测量各项指标,根据baPWV的结果进行分组,baPWV<1400cm/s为正常对照组,baPWV≥1400cm/s为无症状动脉硬化组,并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症状动脉硬化组年龄(Age)、血糖(Glu)、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低密度脂蛋白(LDH)、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体重指数(BM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将Age、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LDL、SBP、DBP、PP、IMT及BMI作为自变量,baPWV作为应变量,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Age、Glu、SBP、DBP、PP、LDL、IMT和BMI是baPWV的影响因子。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Age、GLU、SBP及PP是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随着Age、GLU、SBP、DBP、PP、LDL、IMT及BMI的增高,baPWV数值逐渐增大,Age、GLU、SBP及PP是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
- 武一平张忠波林杰刘晋宁李凯闫明坤薛斌宋丽倩
- 关键词:脉搏波传导速度动脉硬化
- 动态心电图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参数对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参数对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A组)及单纯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B组),同期选取在本院行体格检查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C组。3组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3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包括窦性R-R间期平方根(rMSSD)、每5min时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以及相邻R-R间期互差>50ms时心跳数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利用一致性Kappa检验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测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结果:A组SDNN、SDANN、rMSSD显著低于B组(P<0.05),且A组、B组各指标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NN、SDANN、rMSSD单独检测以及三项联合预测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6、0.744、0.775、0.892。动态心电图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参数鉴别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与单纯急性脑卒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3%、90.0%、89.2%、89.8%、88.5%,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83)。结论:动态心电图参数SDNN、SDANN、rMSSD可有效鉴别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与单纯急性脑卒中,对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李凯裴敏
- 关键词:2型糖尿病急性脑卒中动态心电图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清Irisin,Nesfatin-1和YKL-40水平检测对临床病情评估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鸢尾素(Irisin)、新饱食分子蛋白-1(Nesfatin-1)和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检测在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23年11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就诊的MS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分型分为缓解期组(n=115)和进展期组(n=45);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109)和重度组(n=5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risin,Nesfatin-1和YKL-40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MS患者血清Irisin,Nesfatin-1和YKL-40水平与扩展致残量表(ED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risin,Nesfatin-1和YKL-40水平对于MS患者病情进展的评估价值。结果进展期组MS患者血清Irisin(8.25±2.17 ng/ml),Nesfatin-1(5.94±1.76 ng/ml)水平低于缓解期组(14.94±3.58ng/ml,9.92±2.15 ng/ml),YKL-40(42.98±10.89 ng/ml)水平高于缓解期组(22.78±7.95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09,11.048,12.956,均P<0.05)。重度组MS患者血清Irisin(8.86±2.21 ng/ml),Nesfatin-1(6.32±1.91ng/ml)水平低于轻度组(15.02±4.42 ng/ml,9.96±2.30 ng/ml),病程(5.84±1.65年)和YKL-40(37.28±10.15 ng/ml)水平高于轻度组(3.65±1.45年,24.34±7.62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07,9.823,8.514,8.971,均P<0.05)。MS患者血清Irisin,Nesfatin-1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r=-0.504,-0.517,均P<0.05),YKL-40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r=0.509,P<0.05)。Irisin(OR=0.724,95%CI:0.589~0.889)和Nesfatin-1(OR=0.813,95%CI:0.669~0.945)是MS患者病情进展的保护因素,YKL-40(OR=2.964,95%CI:1.795~4.894)是MS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Irisin,Nesfatin-1和YKL-40水平评估MS患者病情进展的AUC分别为0.844,0.849和0.823,均低于三者联合预测的AUC(0.957)(Z=3.158,3.096,3.324,均P<0.05)。结论血清Irisin,Nesfatin-1和YKL-40检测水平可有效评估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病情进展。
- 李义沙范阳阳李凯陈红霞田磊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症
- 6例老年性心肌顿抑的临床观察分析
- 2013年
- 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由Btaunwald等于1982年提出,又称缺血后心肌功能障碍,近年来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多见与冠状动脉形成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心脏术后,神经源性心肌顿抑、心脏复率后的心肌顿抑等多种临床情况[1]。临床资料本组6例患者,女4例,男2例,年龄为34~81岁,
- 李凯裴敏
- 关键词:心肌顿抑发病机制
- 中药减轻脑膜炎治疗中副作用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中药减轻脑膜炎治疗中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两性霉素B保守治疗,观察组42例在两性霉素B保守治疗基础上按抗生素使用阶段予中药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前、治疗第1月后、治疗第2月后患者的血液生化检验指标、血常规指标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液生化指标中的谷丙转氨酶、肌酐、血尿素氮和血常规指标中的红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副作用发生率35.71%,低于对照组发生率88.89%(P<0.01)。结论:中药可以有效减轻脑膜炎治疗中的副作用,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 薛斌林杰张忠波李凯王智敏
- 关键词:脑膜炎中医疗法副作用两性霉素B
- 邯郸市居民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及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调查邯郸市居民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并分析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6-9月对邯郸市7个社区中≥40岁的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分析当地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933例调查对象,其中吸烟、缺乏运动、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单独居住、卒中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服用降压药物、服用降糖药物、服用调脂药物、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调查对象分别为982例(24.97%)、528例(13.42%)、1794例(45.61%)、2621例(66.64%)、244例(6.20%)、760例(19.32%)、647例(16.45%)、1362例(34.63%)、730例(18.56%)、105例(2.67%)、147例(3.74%)、1698例(43.17%)、1265例(32.16%)、682例(17.34%)。1698例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66.96%(1137例)、42.99%(730例)、14.96%(254例),其中女性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高于男性(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高血脂、高BMI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邯郸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欠佳,高龄、男性、高血脂、高BMI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控制工作有待进一步落实。
- 宋彦丽林杰武一平李晓晶刘改芬夏文静张玉英张晓林吕晨冉周红李凯薛斌陈玲玲张忠波彭晓
- 关键词:心脑血管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2年1-7月我院NICU中133例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33例NICU住院患者中,46例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34.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最常见,占91.3%,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共检出病原菌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革兰阳性菌8株,真菌8株。年龄>60岁的患者感染率(36.6%)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23.8%)(P<0.05);意识昏迷状态(100%)和留置胃管(42.1%)、留置尿管(40.2%)及气管插管、切开(100%)等因素使患者易感性增加(P<0.01)。结论:NICU住院患者是发生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较多且复杂,往往相互叠加起作用。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重点预防和控制,如减少侵入性操作,尽量缩短侵入性操作时间,缩短留置导管的时间;加强NICU环境管理,减少进出人员次数,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 张健维姜彩娥李凯曹利波
- 关键词: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