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 作品数:43 被引量:333H指数:11
-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 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低氧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 2023年
-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氧含量降低,海水低氧胁迫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以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实验对象,观察了其在不同氧浓度(21%、3%、1%和0.5%)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速率,并对不同氧浓度条件下的L1幼虫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环境氧浓度从21%下降至3%时,L.marina的发育成熟速度明显加快,进一步下降至1%时,产卵时间延长并和21%氧浓度接近,但当氧浓度为0.5%时,L.marina的产卵时间显著延迟。比较转录组分析表明,相比于21%氧浓度环境,3%、1%和0.5%低氧条件下L.marina的糖酵解、糖异生、硫代谢和线粒体碳代谢等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而寿命调控通路、细胞色素P450代谢通路和ABC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研究结果发现的海洋线虫应对氧浓度胁迫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为深入理解海洋无脊椎动物应答低氧胁迫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 李博谢玉素李博
- 关键词:海洋线虫低氧胁迫糖酵解
- 带有GPU的计算机系统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计算机系统,包括CPU以及安装有GPU部件的主板;所述主板上包括有一个或多个PCI-Express X16插槽,所述插槽之间的距离不小于40毫米,所述GPU部件通过所述插槽安装到所述主板上。本实用新型具...
- 王小伟陈飞国李曦鹏李博何险峰葛蔚李静海
- 文献传递
- 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热通量异常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式模拟被引量:17
- 2011年
-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开发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s1.0控制试验的积分结果,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湍流热通量(潜热和感热通量之和)异常及其对海表面温度(SST)异常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海温倾向方程,比较了各因子对SST变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模式能基本再现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热通量的平均态和湍流热通量年际变率的主要特征。在冬季热带外北太平洋上,海洋向大气释放的湍流热通量同SST倾向存在显著的相关。在冬季热带外大部分北太平洋上,湍流热通量异常是决定SST变率的最主要因子,入射短波辐射通量异常只在夏威夷群岛东南侧的一个小区域起主要作用。模式能够较为准确模拟出SST倾向的主要模态和相应的海平面气压场特征。分析表明,模式模拟的北太平洋冬季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异常通过影响湍流热通量从而决定SST的变率。文中得出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在冬季的热带外北太平洋上,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大气对海洋的强迫"这个结论是有意义的,LASG新版本耦合模式FGOALS_s亦适用于开展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 李博周天军林鹏飞包庆
- 关键词:湍流热通量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
- 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中ENSO信号的多种资料比较被引量:3
- 2011年
- 本文利用1980~1999年卫星资料Microwave Sounding Unit(MSU)和5种再分析资料(ERA40、JRA25、NCEP1、NCEP2、MERRA),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全球对流层中层和平流层低层温度变化中的ENSO信号,讨论了ENSO暖冷位相时温度异常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并以MSU卫星资料为标准,评估了各再分析资料描述ENSO信号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层,伴随ENSO暖、冷位相的温度异常的对称分量,在东太平洋呈典型的"哑铃型"变暖信号,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显著,暖异常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和北美洲北部地区,最大值3℃左右;而北太平洋、南亚、南太平洋为冷异常中心,最大值在中国西南部,可达-3.2℃。其非对称分量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较大,冷暖异常可达±1.5℃。在平流层低层,伴随ENSO暖、冷位相出现的温度异常的对称分量,在东太平洋、格陵兰岛及北大西洋为显著冷异常,最大值出现在北大西洋地区,为-7℃左右;在北半球中高纬30°N以北、70°W~70°E之间的地区为较强暖异常,最大值出现在70°N的俄罗斯东北部,为6℃左右。温度异常只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表现出较强的非对称性,最大值可达5.7℃。对比而言,在东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太平洋、中国南部地区、格陵兰岛以及北大西洋部分地区,平流层—对流层ENSO信号温度异常反号;北美洲北部对流层—平流层温度变化同号。不同再分析资料的850~300hPa和100~30hPa的平均温度,均能很好地反映对流层中层和平流层低层的ENSO信号特征。
- 于超越周天军李博张丽霞
- 关键词:ENSO温度异常
- 用SMAT建立台风暴雨预报模型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台风暴雨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是科研与业务都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其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采用综合多级相似预报技术(简记为SMAT),对"浙东南沿海"区域台风过程所引发的暴雨天气进行研究。该技术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对样本间的相似程度进行描述,同时将描述样本相似程度的物理量由单因子拓展为因子组合。通过对13年间历史资料的试验,得出了台风暴雨预报模型(SMAT-Ty-phoon)。详细介绍了该模型的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给出了重要试验数据参数。台风暴雨的相似试验结果显示,建模时的CSI(forecast successful index)高于0.7,且漏报率为0。在试报阶段,CSI也能保持在0.45以上。此外,台风暴雨预报模型的准确率(0.72)和漏报率(0.26)与业界同行相比,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引进数值产品和多因子求相似技术后,试验结果证明SMAT具有较强的平均预报能力,说明了所得到的台风暴雨预报模型是有优势的。最后,通过对试验的分析,得出了对当地台风暴雨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的一些物理量,对于这些指标,预报员在业务预报中应给予足够考虑;同时也给出了在做类似相似试验中关键区和相似因子选取时的一些建议。
- 李博赵思雄
- 关键词:台风暴雨
- 大气环流模式和耦合模式模拟的降水-海温关系之比较被引量:19
- 2009年
- 本文讨论了气候系统耦合模式FGOALS_s模拟的局地降水和海温的关系,并通过与单独大气模式SAMIL的AMIP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了海气耦合过程对局地降水和海温关系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模式FGOALS_s和单独大气模式SAMIL在模拟局地降水和海温关系上各有优势。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观测中局地降水和海温的关系是海洋强迫为主,FGOALS_s模拟的海洋对大气的强迫比观测偏弱,因此,SAMIL相对于FGOALS_s更有优势。在西北太平洋东部地区,观测中夏秋季节降水和海温的关系是大气强迫为主,由于考虑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FGOALS_s对降水和海温关系的模拟能力要优于单独的大气模式。此外,由于大气模式SAMIL的云参数化方案导致的模拟偏差,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9~11月),降水增加时入射的短波辐射通量也是增加的,并且这种模拟的偏差在耦合后仍然保留了下来,导致了与观测不符的云-辐射反馈过程。因此,改进大气模式的云参数化方案是未来工作重点之一。此外,分析发现耦合模式模拟的潜热通量的变化过分依赖海气湿度差。
- 李博周天军吴春强包庆
- 关键词:大气模式海气耦合模式
- 基于Argo浮标的西北太平洋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基于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月平均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温盐格点资料,结合 P-vector 方法重构了西北太平洋绝对地转流,重点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环流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Argo资料西北太平洋三维结构特征与以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WOA09(World Ocean Atlas 2009)计算的纬向流相比, Argo资料计算的纬向流要偏大。北赤道逆流(NECC)、北赤道流(NEC)、黑潮再生流(KCC)和黑潮延伸体(KE)都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NECC 和 NEC 基本上呈现春强秋弱的季节变化特征, KCC和KE的季节特征与NECC和NEC存在反相关系。NECC和NEC表现出周期为1-2 a的年际信号, KCC和KE为非周期性的年际信号。表层NEC流核所在位置以及NEC南边界位置都有南移的趋势。另外, NEC、KCC和KE的流量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 张志春袁东亮李博
- 关键词:北赤道流
- Andrew飓风发展过程中的湿位涡诊断被引量:3
- 2003年
- 根据PSU-NCAR中尺度模式(MM5)对1992年Andrew飓风数值试验的高分辨率输出资料,计算了湿位涡。针对湿位涡在飓风中的分布、湿位涡的分布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特征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在飓风眼壁区,有很好的湿位涡分布与倾斜上升气流对应;指出在飓风眼壁区存在着激发并维持倾斜上升气流的一种可能机制——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ConditionalSymmetricalInstability),正是这种机制维持着整个旺盛阶段内飓风的发展演变。
- 李博裴蕾陆汉城
- 关键词:湿位涡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 一种面向多尺度计算的计算机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多尺度计算的计算机系统。所述计算机系统包括多个通用多核处理器、多指令多数据众核处理器、单指令多数据众核处理器及网络接口卡,其中,所述多个通用多核处理器用于计算过程的控制与调度,所述多指令多数据众核处理...
- 葛蔚李博李静海
- 文献传递
- 2007年入梅期由横槽与低涡切变引发淮河流域强降水的诊断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采用对比分析、诊断和数值计算的方法,运用NCEP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地面降水资料,对2007年6月19~20日发生在淮河干流及其以北地区一次特殊的降水过程(入梅期首场强降雨)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该年梅雨期降水和首场降水的特点及原因:梅雨期雨带位置偏北(位于淮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并且在115°E的中部地区降雨量最大;入梅后的降雨首先产生在淮河干流上游的湖北、河南南部地区,随后雨区迅速北跳至淮河以北的山东南部地区。分析表明,在临近35°N和115°E区域,梅雨锋强烈,冷暖空气汇集,加之充沛的水汽输送和高低空急流耦合所激发的上升运动,共同导致了115°E的中部地区产生强烈降水和汛期的雨带偏北;19~20日淮河及其以北地区阻塞形势迅速调整,其后所产生的500hPa横槽对于首场强降水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低层涡旋系统沿着锋生带,在槽前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北方向移动,致使雨带北跳。(2)首场降雨主要由横槽和切变线及其所引发的涡旋共同产生。高空横槽提供了较为活跃的冷空气,这种横槽形式在典型的梅雨期尚不多见,但亦值得关注。锋区和低层水汽叠加较好。上升运动的持续增强,使得不断有强降水时段出现并最终导致强降水产生。(3)该年入梅前后存在比较明显的气象信号变化(包括夏季风、副高脊线、阻塞、环流形势等),入梅期实质上是中高纬大气环流由非梅雨期特征向梅雨期特征的调整和过渡期。(4)在切变线诱生出低涡的过程中,动力作用比热力作用的影响更为显著。低涡生成后向东北方向移动,这一时期虽属梅雨起步阶段,未完全呈现典型梅雨暴雨的特征,但中尺度云团、雨团仍十分活跃。
- 李博赵思雄
- 关键词:淮河流域入梅横槽低涡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