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秋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中动脉
  • 3篇大脑
  • 3篇大脑中动脉
  • 2篇血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形态学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狭窄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容积CT
  • 1篇数字减影
  • 1篇数字减影血管...
  • 1篇阈值
  • 1篇未破裂
  • 1篇CT血管成像

机构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姚开情
  • 3篇张丽娟
  • 3篇李建秋
  • 3篇蒋孝先
  • 3篇吕发金
  • 1篇谢惠
  • 1篇陈莉
  • 1篇陈丽

传媒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比较阈值调节测量法与常规测量法对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价值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阈值调节测量法和常规测量法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评价的准确性。方法用常规测量法和阈值调节测量法对8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分析,评估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重复性及一致性,用两种方法测量狭窄处及正常血管管径大小,计算各狭窄处的狭窄率,判定狭窄程度。结果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两种方法对狭窄部位判定有良好一致性(K=0.99、0.99),观察者内阈值调节测量和常规测量狭窄程度一致性强(K=0.92、0.89),观察者间阈值调节测量和常规测量狭窄程度一致性强(K=0.98、0.87)。阈值调节测量比常规测量多检出轻中度血管狭窄共9处,分别是M1段轻度狭窄2处,M1段中度狭窄1处,M2段轻度狭窄5处,M2段中度狭窄1处;阈值调节测量优于常规测量(-R阈>-R常),两种测量法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血管造影(CTA)测量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阈值调节测量法可减少轻中度狭窄漏诊率,较常规测量更准确反映血管狭窄,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血管狭窄影像依据。
谢惠吕发金张丽娟姚开情蒋孝先李建秋陈丽覃川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阈值血管狭窄
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瘤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MCAA)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T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hy,VCTDSA)上的形态学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54例55个MCAA VCTDSA表现,根据颅内有无出血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由两名神经放射学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二者形状、大小、瘤颈、载瘤动脉分叉角度、瘤体纵横比(aspect ratio,AP值),比较二者在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破裂组动脉瘤36个(65.45%),其中椎状或半球状15个(41.6%),囊状12个(33.33%),梭状3个(8.33%),球状1个(2.77%),不规则5个(13.88%);未破裂动脉瘤19个(34.55%),其中锥状或半球状11个(57.89%),囊状4个(21.05%),球状4个(21.05%),二者形状分类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动脉瘤瘤壁伴尖角征12个(33.33%):顶壁8个,侧壁4个;瘤样突起6个(16.67%):顶壁4个,侧壁2个;瘤体上小动脉2个(5.56%),伴子瘤3个(8.33%);未破裂组动脉瘤瘤壁伴尖角征2个(10.52%),均位于侧壁,瘤样突出位于侧壁2个(10.52%),伴瘤体上小动脉1个(5.26%),二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长径分别为(6.05±5.85)mm、(4.55±7.10)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载瘤动脉分叉角度分别为(138.70±31.90)°、(144.53±21.81)°,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瘤颈分别为(3.50±2.40)mm、(3.00±1.70)mm,分叉角度及瘤颈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AP值分别为1.68±0.83、0.87±0.92,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6),AP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71%,AP临界值为1.28。结论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VCTDSA具有形态学差异,二者瘤壁征象、载瘤动脉角度、瘤颈、瘤体长径无明显差异,形状有明显差异,而AP值作为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谢惠吕发金张丽娟姚开情蒋孝先李建秋陈莉覃川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瘤形态学CT血管成像
大脑中动脉M1段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报道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水平段(M1段)走行及其分支解剖和变异。方法前瞻性观测脑血管或头颈血管VCTDSA检查脑底动脉表现无异常者120例,在VR图像上观测MCA-M1段走行及分支类型,测量M1段起始处管径,比较不同侧别、性别管径有无差异。结果120例240侧MCA中,M1段走行分为4型:水平型40.41%(97/240侧),上斜型14.58%(35/240侧),下斜型7.92%(19/240侧),波浪型37.08%(89/240侧);M1段主干分3型:单干型7.91%(19/240侧)、双干型88.75%(213/240侧)、三干型3.33%(8/240侧);M1起始处管径左侧:(1.98±0.44)mm,右侧:(2.05±0.46)mm;男性:(2.01±0.39)mm,女性:(2.03±0.41)mm;管径不存在侧别和性别的差异(P=0.062、0.792)。M1段分支类型除TanrioverN划分八种类型外,另还有IIB、IIC、IVC亚型共3种亚型。发育变异包括窗式变异2例、副大脑中动脉1例、早分叉5例。结论VCTDSA能清楚地显示MCA-M1段血管的解剖和变异,管径正常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
谢惠吕发金覃川姚开情张丽娟蒋孝先李建秋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