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旭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空军航空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2篇多路
  • 2篇信号
  • 2篇课程
  • 2篇发生器
  • 2篇发生器设计
  • 1篇单片
  • 1篇单片机
  • 1篇地磁
  • 1篇院校
  • 1篇噪声
  • 1篇实验课
  • 1篇实验课程
  • 1篇试验器
  • 1篇数字滤波
  • 1篇数字滤波处理
  • 1篇主义
  • 1篇自整角机
  • 1篇总线
  • 1篇滤波
  • 1篇滤波处理

机构

  • 7篇空军航空大学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作者

  • 7篇李旭
  • 2篇常丽敏
  • 2篇段凤阳
  • 2篇史彦斌
  • 2篇于相斌
  • 2篇臧岩
  • 1篇李赞平
  • 1篇李军
  • 1篇李晖
  • 1篇刘学伟

传媒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 1篇传感器与微系...
  • 1篇山东工业技术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自整角机轴角测量模块的设计被引量:4
2008年
自整角机由于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和精度高等特点,经常用于轴角的测量。但目前自整角机轴角测量模块都比较复杂,使用不方便,且价格较高。提出一种由单片机发出方波信号,经滤波放大后得到标准正弦波信号,用于自整角机转子激磁,然后,再由单片机测量定子绕组输出的感应电势来获得轴角的方法。根据该方法设计的轴角测量模块电路简单、工作可靠;测量结果以RS232串口输出,便于使用;测量精度高、实用性强。
于相斌段凤阳李旭
关键词:RS232串口单片机自整角机
基于PC/104和CPLD的多路自整角信号发生器设计被引量:1
2009年
自整角信号在控制、测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市场上的自整角板卡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使用。设计了一种基于PC/104和CPLD的多路自整角信号发生器,利用CPLD强大的逻辑控制能力实现PC/104和自整角-数字芯片间的数据通信,以及地址译码。经应用证明该信号发生器工作稳定、抗干扰强,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李旭刘学伟史彦斌李晖
关键词:PC/104
基于MAX038的振动速度放大器试验器的设计
2014年
发动机振动速度监测系统是实时监测发动机工作情况的重要仪表系统,其可靠、稳定的工作对飞行安全有重要作用。根据外场数据统计,发动机振动速度监测系统的主要故障部件为振动速度放大器。在深入分析测试需求的基础上,借助MAX038芯片的性能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该芯片的振动速度放大器试验器设计方案,并给出了原理电路。经应用表明,该试验器能够满足部队测试需求,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等特点,有很高实用价值。
陈明强李旭战晔
关键词:MAX038
PBGS教学模式在军校实验课程中应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现有大多数军校的实验课程依旧采用实验指导书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实验课程存在诸多弊端。本文首先介绍了PBGS(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然后阐述了军校实验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二者特点,将PBGS教学模式引入到军校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探讨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最后总结了PBGS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战晔李旭李军
关键词:PBGS实验课程军队院校
基于USB总线的新型多路自整角信号发生器设计
2012年
目前,常用的自整角信号发生器大都采用像AD2S100这样的专用器件进行信号转换;这类器件往往都是国外制造,价格不菲,然而信号转换精度却只有0.2°~0.5°,对于某些高精度应用难以满足要求;为此,以C8051F340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一种基于USB总线的多路自整角信号发生器;设计摒弃了对专用芯片的需求,采用软件模拟方式进行信号解算和误差补偿,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使信号全范围误差小于0.2°。经应用证明该信号发生器工作稳定、抗干扰强,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李旭史彦斌于相斌
关键词:USBC8051F340
捷联磁航向信号降噪滤波处理装置
一种捷联磁航向信号降噪滤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路选择器、四阶滤波器、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全串行数字滤波器,多路选择器用于对三路地磁信号进行选择,多路选择器连接四阶滤波器,对选择后的信号进行放大及降噪处理,...
段凤阳葛莉王朋常丽敏杨茂盛臧岩李旭范孝荣李赞平
文献传递
新建构主义理论支撑的微课程教学设计被引量:4
2016年
基于微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在总结目前微课程研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理论指导、支撑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指出传统教学理论在支撑微课程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不适应。由于当前微课程教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本文提出要用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支撑微课程教学设计,旨在为微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启示,使微课程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李旭战晔常丽敏臧岩
关键词:教学设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