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夫

作品数:24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5篇磁共振
  • 11篇成像
  • 6篇磁共振成像
  • 4篇血管
  • 4篇弥散
  • 4篇X线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肿瘤
  • 3篇弥散加权
  • 3篇弥散加权成像
  • 3篇加权成像
  • 3篇核磁
  • 3篇核磁共振
  • 3篇肠癌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血管生成
  • 2篇椅背

机构

  • 17篇哈尔滨医科大...
  • 14篇哈尔滨工业大...
  • 9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24篇李晓夫
  • 14篇高颖
  • 8篇韩忠丽
  • 6篇赵明
  • 6篇张铁成
  • 5篇付旷
  • 3篇刘晗
  • 2篇肖玲清
  • 2篇仇公才
  • 2篇谢德轩
  • 2篇刘秀娟
  • 1篇孙文静
  • 1篇杨予川
  • 1篇王丰
  • 1篇宋涛
  • 1篇郭丽丽
  • 1篇陈颖
  • 1篇王立平
  • 1篇刘晗
  • 1篇邵斌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黑龙江医学
  • 2篇磁共振成像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5
  • 1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转移瘤磁共振弥散加权像与原发肿瘤病理学相关性初步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及转移瘤DWI弥散受限与原发肿瘤组织病理间的相关性。方法 76例脑转移瘤患者根据原发肿瘤病理进行分组,分别测定肿瘤实质、坏死囊变区、瘤周水肿及正常脑实质表观弥散系数(ADC);计算肿瘤在DWI上呈现高信号(即弥散受限)病例的比值,并统计与原发肿瘤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转移瘤病灶部位平均ADC:实质区(1.1364±0.310)×10-3mm2/s,囊变坏死区(2.167±0.472)×10-3mm2/s,周围水肿区(1.597±0.238)×10-3mm2/s,正常脑实质区(0.812±0.158)×10-3mm2/s(P<0.05)。有15例转移病灶出现弥散受限(19.7%),弥散受限病例原发肿瘤为肺癌的10例(66.6%),其中5例为小细胞肺癌,5例为非小细胞肺癌;3例原发肿瘤为乳腺癌;另2例原发肿瘤为结肠癌和睾丸畸胎癌(P>0.05)。弥散受限转移瘤实质部分最小ADC(0.72±0.16)×10-3mm2/s和无弥散受限转移瘤最小ADC(0.78±0.21)×10-3mm2/s也无显著性差异(P=0.325)。结论 DWI能反映脑转移瘤的组织病理变化;弥散受限的肿瘤与原发组织病理学无相关性。
李晓夫高颖赵明张铁成付旷
关键词:脑转移瘤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一种基于MRI预测直肠癌脉管浸润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MRI预测直肠癌脉管浸润的方法及系统,建立新的术前客观、全面、无创伤性评价直肠癌脉管浸润的影像学指标,为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分层治疗、评估预后提供新的诊断依据。该发明包括获取直肠癌患者的首次T2WI图像...
李晓夫石晟铭马佳琪刘晗武玉鹏
脑皮质层状坏死的MR诊断
目的:目的:探讨脑皮质层状坏死(cortical laminar necrosis,CLN)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 3例经我院神经内科及儿内科确诊为脑皮质层状坏死(cortical laminar necr...
李晓夫赵明
文献传递
显微线圈成像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显微线圈(microscopy coil,MC)MR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MCL损伤患者39例,分别使用膝关节线圈(knee-sense coil,KC)及47 mm MC进行膝关节MRI检查,对两种线圈成像图像进行评分,比较其成像质量有无差异;并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两种线圈诊断M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Ⅰ级MCL损伤18条;Ⅱ级MCL损伤12条;Ⅲ级MCL损伤9条。MC组各序列图像能分别显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及周围主要结构,39例MCL损伤中(Ⅰ级~Ⅲ级)主要结构均评为3或4分;KC组Ⅰ级MCL损伤评分为0或1分,Ⅱ级MCL损伤评分为1或2分,Ⅲ级MCL损伤评为3分。在诊断Ⅰ级MCL损伤中,MC组图像评分明显高于KC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Ⅱ级、Ⅲ级MCL损伤诊断MC组与KC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MC组诊断M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Ⅰ级MCL损伤为90.5%,94.9%和97.7%,Ⅱ级MCL损伤为90.3%,93.9%和96.7%,Ⅲ级MCL损伤90.0%,92.9%和97.0%;KC组诊断M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Ⅰ级MCL损伤为87.5%,92.9%和91.7%,Ⅱ级MCL损伤为89.7%,92.5%和91.3%,Ⅲ级MCL损伤87.0%,92.5%和90.7%。结论:显微线圈可以清晰显示MCL,能准确诊断MCL损伤并进行分级,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李晓夫高颖孙文静张铁成付旷
关键词:内侧副韧带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利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l)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r)评价急性脑梗死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搜集以急诊就诊脑梗死患者32例,均首次发病,行常规磁共振(MRI)、DTI和DTr检查,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纤维束重组成像(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组双侧CST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柬的关系,并对其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33,P〈0.0000)。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CST损伤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症状经检验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7361,P〈0.0001)。结论3.0T磁共振DTI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损伤做出直观显示,能较好评价白质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韩忠丽李晓夫高颖汪洪艳
关键词:脑梗死
一种便于行动不便患者使用的核磁共振检查床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便于行动不便患者使用的核磁共振检查床,涉及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床体、床座以及安装在床座上的升降机构,床体沿床座移动,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支架和升降座椅,升降座椅沿升降支架移动,升降座椅包括椅座支架、椅背支...
李晓夫石晟铭刘晗武玉鹏辛格·阿佩克希亚马佳琪
小肾癌4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小肾癌4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30例临床疑似小肾癌患者进行4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分别计算肿瘤感兴趣区(ROI)及瘤周正常肾组织的动态增强参数:最大增强斜率(Smax)、增强峰值(PH)及峰值时间(Tpeak)。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评价小肾癌各动态增强参数与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小肾癌动态增强参数Smax(r=0.707,P<0.01)、PH(r=0.687,P<0.01)与MVD表达呈正相关,Tpeak(r=-0.413,P<0.05)与MVD表达呈负相关。小肾癌MVD计数(63.07±14.73)个/视野,高于瘤周正常肾组织(P=0.002);67%(20/30)的小肾癌VEGF表达阳性,高于瘤周正常肾组织(P=0.001)。结论:小肾癌4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部分参数与MVD、VEGF相关,在评价小肾癌血管生成方面有重要价值。
李晓夫高颖赵明张铁成付旷
关键词:肾肿瘤磁共振成像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Andersson损害的磁共振成像特点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脊柱Andersson损害(Andersson lesions,AL)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1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医院放射科、2018年1月-2021年1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MRI诊断科进行脊柱MRI检查的AS患者78例,依据MRI表现,将出现AL的AS患者分为炎症型组(n=23)和创伤型组(n=10),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78例AS患者中出现AL 33例,检出率为42.3%。创伤型组改良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modified Stok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pine score,mSASSS)高于炎症型组(P<0.05)。两组受累椎体-椎间盘单元(discovertebral units,DV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影像学特点不同。相关分析显示,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 leukocyte antigen-B27,HLA-B27)、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mSASSS与受累DVUs数量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L在AS患者中并不罕见,炎症型AL与创伤型AL有不同的MRI表现,MRI在检测和评价AL中具有重要价值。
高颖韩忠丽汪洪艳李晓夫
一种便于行动不便患者使用的核磁共振检查床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便于行动不便患者使用的核磁共振检查床,涉及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床体、床座以及安装在床座上的升降机构,床体沿床座移动,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支架和升降座椅,升降座椅沿升降支架移动,升降座椅包括椅座支架、椅背支...
李晓夫石晟铭刘晗武玉鹏辛格·阿佩克希亚马佳琪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AD)中的表现。方法对12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病例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采用Stanford分类法分型:8例为A型,4例B型。AAD CT表现为:(1)均未见撕裂内膜片和双腔影像;(2)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状增厚(假腔)达5.0~30 mm;(3)平扫假腔密度高于、等于或低于主动脉真腔者,分别为6例、4例和2例;(4)增强扫描假腔均无强化;(5)83%(10例)病变主动脉无明显受压改变;(6)随诊假腔有变化。二维图像(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能较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细节,而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重建)良好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模拟内镜可以显示动脉内膜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是一种准确、有效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检查方法。
高颖李晓夫谢德轩刘秀娟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夹层主动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