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林

作品数:14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发射型计算机
  • 10篇单光子
  • 9篇显像
  • 9篇光子
  • 8篇SPECT/...
  • 6篇体层摄影
  • 6篇体层摄影术
  • 6篇灌注显像
  • 5篇心肌
  • 5篇心肌灌注
  • 5篇心肌灌注显像
  • 5篇图像
  • 3篇图像质量
  • 3篇灌注
  • 3篇成像
  • 2篇单光子发射
  • 2篇单光子发射计...
  • 2篇断层显像
  • 2篇心室
  • 2篇正电子

机构

  • 14篇佛山市第一人...

作者

  • 14篇冯彦林
  • 14篇李林
  • 14篇梁伟棠
  • 14篇黄克敏
  • 4篇温广华
  • 3篇冼伟均
  • 3篇刘德军
  • 3篇杨明
  • 1篇余丰文
  • 1篇陈丽莹

传媒

  • 5篇中国医学影像...
  • 5篇中华核医学与...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运动负荷及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患者,均进行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分别重建CTAC、SC、CTAC+SC以及无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NOC)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校正状态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以及运动负荷和静息图像灌注缺损半定量评分,比较不同校正状态下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和半定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运动负荷显像左心室心尖部、下后壁、间壁、侧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负荷总体灌注不足率、负荷灌注总评分、静息-负荷差异总评分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P均<0.05),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P均<0.01)。目测比较SC图像缺血心肌的稀疏程度明显高于NOC图像,CTAC+SC图像明显高于CTAC图像,其中以CTAC+SC图像对缺血部位的显示最为清晰。比较不同校正状态缺血心肌放射性分布评分,缺血程度为3分的比例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X^2=4.953,P=0.026),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X^2=7.216,P=0.007)。结论不同校正状态下左心室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出现明显差异,SC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显示,尤其在CTAC图像中更为显著。
余丰文黄克敏冯彦林刘德军梁伟棠李林
关键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心肌灌注显像
18F-FDG PET/CT显像中连续进床采集和步进采集模式的比较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连续进床(CBM)和步进(SS)采集模式中采集方案的差异及其对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SUV)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0~71岁)2017年6月至9月间于本科行18F-FDG PET/CT显像的患者,分别采用CBM和SS模式进行特定范围(颅顶上缘至坐骨下缘)的模拟采集方案设置,比较2种模式所需的实际采集长度及CT辐射剂量的差异;再分别采用CBM和SS行PET/CT采集,比较2种模式图像质量及SUV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及X^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对于特定采集范围,平均每例患者CBM模式所需实际采集长度比 SS 模式减少 6.65%[(87.11±3.78)和(93.32±6.02) cm;t=-7.737,P<0.001],CT 辐射剂量减少 6.88%[(812+170)和(872±192) mGy·cm;T=-6.432,P<0.001 ]。正常组织中肝脏、骨骼及腰部肌肉最大SUV(SUVmax)和平均SUV(SUVmax)在SS和CBM模式下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值:-1.895-0.132,均P>0.05);图像末端腿部肌肉SUVmax在SS模式下明显高于CBM(1.24±0.53 和 1,06±0.42;t=3.450,P<0.01)。40个FDG高摄取病灶的SUVmax和SUVmean在两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值:0.420和-0.260,均P>0.05)。SS和CBM模式下分别有73.33%(22/30)和80.00%(24/30)的患者整休图像质量为优(X^2=0.373,P>0.05);SS模式下有16.67%(5/30)的患者末端图像质量为优,明显少于CBM[63.33%(19/30);X^2=13.611, P<0.001]。结论在特定采集范围内,CBM可较SS减少不必要的CT扫描范围和CT辐射剂量;除末端图像外,两者正常组织和病灶的图像质量和SUV无明显差异。
黄克敏冯彦林梁伟棠李林邓大浪杨明冼伟均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脱氧葡萄糖
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对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对SPE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对Jaszczak模型、IEC体模及16例患者进行SPECT断层显像,并分别进行以下4种校正状态下的图像重建:无衰减校正(NO-AC)无散射校正(NOSC)、SC NOAC、CTAC SC、CTAC NOSC。比较不同校正状态下Jaszczak模型冷区和本底区放射性计数、冷区对比度及均匀区积分均匀性百分比、IEC体模各热区及患者病灶靶/本底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Jaszczak模型的NOAC NOSC图像比较:1CTAC NOSC图像可显著提高冷区和本底区的放射性计数(P<0.05);降低均匀区的积分均匀性百分比(P<0.05);冷区对比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C NOAC显著降低了冷区和本底区的放射性计数(P均<0.05);提高了均匀区的积分均匀性百分比(P<0.05);显著提高了冷区对比度(P均<0.05)。3CTAC SC提高了冷区和本底区的放射性计数及冷区对比度(P均<0.05);降低了均匀区的积分均匀性百分比(P<0.05)。与IEC体模及患者的NOAC NOSC图像比较,CTAC NOSC图像各热区及病灶的靶/本底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C NOAC图像各热区(除直径10mm)及病灶的靶/本底比值均较大(P均<0.05),CTAC SC图像各热区及病灶的靶/本底比值均较大(P均<0.05)。结论 CTAC可提高图像放射性计数及均匀性,SC可提高图像对比度,将两者结合可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
黄克敏冯彦林梁伟棠刘德军杨明冼伟均李林冯叶霞邓大浪
基于SPECT/CT定量测量^99Tc^m-MDP骨显像腰椎标准摄取值的研究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探讨基于SPECT/CT定量测量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腰椎标准摄取值(SUV)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11月间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和局部腰椎SPECT/CT显像的90例[男16例、女74例;年龄(60.0±11.2)岁]患者资料,均采用三维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3D-OSEM)重建图像,行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根据重建图像中腰椎MDP高摄取病灶(分为退行性改变和恶性肿瘤骨转移)和腰椎无MDP高摄取病灶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L1~L4椎体的放射性计数,分别计算各椎体及病灶单位体积的放射性活度,并将其转换为SUV,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类别患者腰椎及病灶SUV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腰椎SUV与不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54例腰椎无MDP高摄取病灶患者的L1~L4椎体平均SUV(SUVmean)和最大SUV(SUVmax)分别为4.64±1.03和7.09±1.61,其与骨矿物含量、CT值和体质量均呈正相关(r值:0.433~0.700,均P<0.05),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值:-0.514和-0.456,均P<0.001)。54例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腰椎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3.81±0.76和5.86±1.34,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患者(5.13±0.84和7.82±1.30;t值:-5.892和-5.240,均P<0.001)。在16例患者中发现37个腰椎转移病灶,其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16.40±6.07和24.25±11.35,明显高于退行性改变(20例患者27个病灶)的相应值(9.30±3.16和13.48±5.21;t值:6.074和5.083,均P<0.001)。结论基于特定重建算法和校正方法的SPECT/CT定量测量可以获得^99Tc^m-MDP骨显像腰椎SUV,并能真实反映其骨盐代谢状态。
黄克敏冯彦林梁伟棠李林冯叶霞邓大浪贺伟平
关键词:腰椎99M锝美罗酸盐
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配准情况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CT与SPECT图像的配准及配准不良对CT衰减校正(CTAC)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11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受检者资料,利用仪器自带的图像融合软件观察CT和SPECT图像的配准情况,并对出现配准不良的受检者图像行重新配准。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不同方向配准不良与重新配准后左心室各壁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结果有58例(58/110,52.73%)共出现78次图像配准不良,以x轴方向向右偏移和z轴方向向下偏移最常见。对配准不良的图像重新配准后,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t=7.931、2.385、8.320,P均<0.05),其中x轴方向的配准不良对侧壁的影响最为显著,z轴方向的配准不良对前壁的影响最为显著。图像重新配准后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分布。结论图像配准不良以x轴方向向右偏移和z轴方向向下偏移最为常见,对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影响最为显著;对CT和SPECT图像行重新配准后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各壁的图像质量。
黄克敏冯彦林温广华梁伟棠李林冯叶霞邓大浪
关键词: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灌注成像
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对SPECT断层图像质量的影响
黄克敏冯彦林梁伟棠李林邓大浪冯叶霞
基于特定重建算法及校正方法的SPECT/CT绝对定量模型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基于特定重建算法及校正方法的SPECT/CT绝对定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别对Jaszczak圆柱模型、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体模进行SPECT/CT显像。根据圆柱模型重建图像获得系统容积感兴趣区(VOI)灵敏度(SVOI),对IEC体模内已知活度的不同大小热区进行绝对定量计算,并计算其定量精确性。比较三维(3D)-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和二维(2D)-OSEM重建算法、CT衰减校正(AC)和无衰减校正(NOAC)、散射校正(SC)和无散射校正(NOSC)及有无部分容积效应(PVE)校正对定量精确性的影响。采用两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数据。结果使用3D-OSEM+PVE校正+CTAC+SC时,6个不同容积热区球体绝对定量值与真实值(374 kBq/ml)的平均差异为-2.49%,其定量误差与球体容积无明显相关性(r=-0.795,P〉0.05)。无PVE校正时,各球体定量误差随球体容积减小而增大(r=-0.852,P〈0.05)。不同重建方法的不同容积球体的定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6.631,P〈0.05),其中3D-OSEM+CTAC+NOSC重建图像小于2D-OSEM+CTAC+NOSC[(52.83±13.79)和(61.33±15.00) kBq/ml],3D-OSEM+CTAC+SC小于3D-OSEM+CTAC+NOSC[(9.33±5.47)和(52.83±13.79) kBq/ml],3D-OSEM+CTAC+NOSC小于3D-OSEM+NOAC+NOSC[(52.83±13.79)和(307.66±9.24) kBq/ml;均P〈0.05]。结论基于3D-OSEM重建算法、CTAC、SC、PVE校正的SPECT/CT绝对定量可获得精确的定量结果。
黄克敏冯彦林梁伟棠李林冯叶霞邓大浪
SPECT/CT图像配准不良对心肌灌注显像CT衰减校正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CT与SPECT图像配准不良对MPICT衰减校正(CTAC)的影响。方法99Tcm-MIBIMPI受检者19名,均为行健康体格检查者,其中男11名,女8名,年龄(65.3±9.6)岁。对MPI图像进行CTAC。利用仪器自带的软件对CT图像进行模拟位移:相对心脏位置进行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的移动,移动幅度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和4.5em。重建不同位移状态的CTAC心肌断层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位移前后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当CT图像的移动距离为0.5cm时,所有位移方向的CTAC图像均未见明显可识别的图像伪影。当CT图像的移动距离≥1.0CITI时,左心室各壁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图像伪影以及放射性计数的改变;CT图像向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位移时,分别对心尖部,前壁和心尖部,间壁,前壁、心尖部和侧壁,侧壁和下后壁,前壁、心尖部和间壁放射性计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向下位移时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改变大于向上位移[(-9.68±8.06)%和(-2.04±1.83)%;f=6.573,P〈0.01],向右位移的改变大于向左位移[(-9.02±8.47)%和(-4.38±3.67)%;t=1.987,P〈0.05]。在左心室各壁段中,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伪影程度明显较下后壁和间壁显著。结论CT与SPECT图像配准不良可使MPICTAC图像出现不同程度的伪影,其伪影出现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与配准不良的方向和幅度密切相关。
黄克敏冯彦林温广华梁伟棠李林冯叶霞
关键词: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X线计算机
部分容积效应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部分容积效应是影响核医学显像图像质量和定量精确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探讨部分容积效应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分别对Jaszczak圆筒模型以及IEC体模进行SPECT/CT断层显像,并进行CT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以及三维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3D-OSEM)图像重建。根据Jaszczak圆筒模型重建图像获得特定采集及重建条件下的系统容积灵敏度(cpm/k Bq),计算IEC体模内不同大小热区的绝对放射性活度(k Bq/ml),并与真实活度值进行比较,验算其定量精确性。比较特定采集及重建条件下不同大小热区定量精确性的差异,以及不同大小容积感兴趣区(VOI)、热区/本底比值(TBR)以及采集时间显像对定量精确性的影响。结果使用3D-OSEM重建算法、CT衰减校正、散射校正时,各球体的绝对放射性活度与真实活度值的差异与球体大小显著相关(r=-0.844,P<0.05),各球体平均定量误差随球体容积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不同VOI范围显著影响球体定量精确性。对于1.15~11.49 ml球体,其边缘的定量精确性明显低于中心,且各球体定量误差随VOI的减小而减小(r=0.999、0.992、0.994、0.767,P<0.05)。对于26.52 ml和0.52 ml球体,其定量误差与VOI大小无明显相关性(r=0.348、0.478,P>0.05)。不同TBR及采集时间显像中,高TBR显像各球体的平均定量误差(-44.19%)小于低TBR显像(-46.18%),20 s/帧采集显像(-44.33%)小于10 s/帧采集显像(-46.04%)。结论部分容积效应可显著影响SPECT/CT定量精确性,尤其对小病灶以及病灶的边缘部分更为显著。
黄克敏冯彦林梁伟棠李林冯叶霞邓大浪贺伟平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部分容积效应
不同采集角度对SPECT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下后壁图像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采集角度对SPECT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下后壁图像的影响。方法接受99 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52例,均接受360°采集成像。选择不同角度的相邻180°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从-180°开始,每间隔5°进行一次图像重建,重建起始角度从-180°到0°共进行37次重建)。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角度重建图像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不同角度重建时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变化,同时比较起始角度为-135°的重建范围[左后斜45°~右前斜45°(LPO45°—RAO45°)]和起始角度为-180°的重建范围(后位~前位)左心室下后壁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以及在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受检者间的差异。结果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在不同起始角度重建时出现明显变化,其中侧壁、下后壁和间壁放射性计数的最高点均出现在-180°重建时,前壁和心尖部分别出现在-135°和-125°重建时。下后壁、间壁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在-135°重建时明显低于-180°重建时(t=-10.322,-6.201,-4.033,P均〈0.001),心尖部的放射性计数则高于-180°重建时(t=6.041,P〈0.001)。其中,-180°重建与-135°重建时超重(24kg/m^2≤BMI〈28kg/m^2)者的下后壁的放射性计数的平均差值明显高于BMI正常者(4.71±2.15和2.55±2.43,t=3.227,P=0.002)。与常规-135°(LPO45°—RAO45°)的重建图像比较,-180°重建(后位~前位)时左心室下后壁放射性分布出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轻微改善者占30.77%(16/52),明显改善者占48.08%(25/52)。在超重者中出现下后壁放射性分布改善的受检者的比例明显高于BMI正常者[89.66%(26/29)和65.22%(15/23),χ^2=4.953,P=0.032]。结论改变重建起始角度能显著影响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与起始角度为-135°的重建范围(LPO45°—RAO45°)比较,-180°的重建范围(后
黄克敏冯彦林温广华梁伟棠李林冯叶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