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作品数:32 被引量:117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大麻素2型受体拮抗剂对激活态BV2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2016年 目的观察大麻素2型受体(cannabinoid 2 receptor,CB2R)拮抗剂对BV2小胶质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适量浓度的IFN-γ刺激激活BV2小胶质细胞,建立模拟EAE炎性环境的细胞模型,比较静息态BV2细胞组、激活态BV2细胞组和大麻素2型受体拮抗剂SR144528A(SR2)干预组CB2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浓度,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 IFN-γ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CB2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静息组(P<0.05);使用SR2干预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可降低其CB2R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SR2可显著上调激活态BV2细胞致炎因子IFN-γ、IL-17、IL-6和TNF-α的水平,促进BV2小胶质细胞增殖和NO的释放(P<0.05),同时显著下调IL-4和MCP-1的浓度,对IL-1β、IL-10、CX3CL1无调节作用。结论 CB2R参与了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CB2R在调节Th1/Th17/Th2细胞因子网络平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李琳 楼之茵 程洁 赵忠新关键词:小胶质细胞 趋化因子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一例 2007年 患者男,49岁。因进行性双下肢麻木伴排尿困难4个月余,阳痿1年余,于2006年1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4个月余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臀部麻木感,逐渐向下扩展至足尖,双下肢皮肤针刺感,伴排尿不畅、夜尿增多等,外院尿常规示尿白细胞增多,拟诊为尿路感染,经治疗后无好转,遂至泌尿外科就诊。B超示残余尿约3000mL,诊断为尿道膜部狭窄,于2005年12月21日行尿道内切开术,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仍觉双下肢麻木感,伴腰酸、双下肢乏力、走路拖曳,症状逐渐加重,于2006年1月10日至我院骨科就诊,胸、腰椎MRI检查示:L5~S1椎间盘变性,脊髓圆锥肿胀。 王文安 李琳 刘振国关键词: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 双下肢麻木 尿道内切开术 白细胞增多 双下肢乏力 椎间盘变性 早期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分析 目的观察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障碍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本院PD专病门诊就诊的早期PD患者(Hoehn-Yahr评分Ⅰ~Ⅱ期)67例与同龄非PD对照组60例。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Ep... 李琳 刘振国 干静 周明珠 周桢源文献传递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风险分层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评价帕金森病(PD)运动并发症风险分层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症状、延缓运动并发症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11月到2020年6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专病门诊或住院的PD患者,已接受药物治疗但未发生运动并发症,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8指数(PDQ-8 SI)>18.59。基线时,采集人口学特征、PD病史,左旋多巴用量(LD)、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完成PDQ-8、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Ⅱ和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A-1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简易智能状态测验(MMSE)、匹茨堡睡眠指数(PSQI)和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的评估,评价PD患者运动并发症发生风险,依次分为症状波动和异动症高、中、低危组,分层制定用药方案。在随访6、12个月时复测上述指标;在随访3、9个月时记录用药信息、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和药物不良反应,完成PDQ-8评估。结果:251例PD患者完成1年随访,男135例,女116例。基线时,年龄[M(Q1,Q3)]为66(60,71)岁,PDQ-8 SI[M(Q1,Q3)]为31.2(21.9,40.6)分。15.9%(40/251)患者处于症状波动高危,7.2%(18/251)处于异动症高危;不同风险组的发病年龄、病程、治疗时程、UPDRS-Ⅱ和Ⅲ评分、H&Y分级、PDQ-8 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时,总人群PDQ-8 SI为12.5(9.4,18.8)分,ΔPDQ-8 SI为-15.6(-21.9,-9.4)分,ΔUPDRS-Ⅲ为-9(-16,-4)分,较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波动高危组ΔUPDRS-Ⅱ与症状波动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动症高危组ΔPSQⅠ、ΔLD和ΔLED与异动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症状波动发生率为9.56%(24/251),异动症发生率为5.97%(15/251)。结论:PD运动并发症风险分层治疗方案,在提高PD患者生活质量、兼顾改善运动症状和延缓运动并发症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万赢 肖仁清 赵嘉豪 张煜 干静 吴娜 宋璐 李琳 戚辰 陈伟 汪锡金 刘振国关键词:帕金森病 运动并发症 风险评估 生活质量 疗效评价 随访研究 大麻素1型受体过表达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中的作用 2017年 目的探讨大麻素1型受体(cannabinoid 1receptor,CB1R)过表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C57B/L6小鼠,采用MOG_(35-55)免疫诱导构建EAE小鼠模型,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质粒转染技术使小鼠脊髓组织CB1R过表达,另一组给予溶剂作为对照。观察对照组和CB1R过表达组EAE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CB1R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细胞因子白介素(IL)-10、IL-17、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免疫后第14、28天时CB1R过表达组EAE小鼠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CB1R过表达组EAE小鼠脊髓组织中CB1R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IL-10的浓度升高(P<0.05),而IL-17、IL-6、TNF-α的浓度降低(P<0.05,P<0.01)。结论中枢神经细胞中CB1R的过表达能够延缓EAE的发生和发展,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实现的。 程洁 李琳 楼之茵 赵忠新关键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帕金森病的对因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012年 帕金森病(PD)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实现PD的对因治疗,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目标。本文综述PD的发病机制和对因治疗研究,重点分析与路易小体相关的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PD病例的治疗靶点研究,旨在为临床PD对因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李琳 刘振国关键词:发病机制 对因治疗 16例棋奕性癫痫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回顾性总结棋奕性癫痫患者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对2013-2015年期间于我院癫痫专科就诊的棋奕性癫痫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获取患者的年龄、性别、起病年龄、发作前状态、打麻将(观看麻将或扑克)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 唐兴华 李琳 浦政 刘振国关键词:抗癫痫药物 预后分析 文献传递 大麻素1型受体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作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大麻素1型受体(CB1R)在C57B/L6小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表达及其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取C57B/L6胎鼠的海马培养神经元及新生C57B/L6新生小鼠的皮层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观察CB1R蛋白的表达;观察正常对照、完全弗氏佐剂、EAE和特异性CB1R抑制剂(SR141716A,SR1)干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质量变化;用real time PCR检测CB1R m RNA表达;Western blot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B1R蛋白表达;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4、IL-10、IL-17、IL-6、TNF-α、IFN-γ浓度的变化。【结果】1C57B/L6小鼠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表达CB1R,星形胶质细胞不表达CB1R。2EAE小鼠神经元CB1R的表达显著低于CFA小鼠(P<0.01),小胶质细胞CB1R的表达显著高于CFA小鼠(P<0.01)。EAE小鼠脾脏中CB1R的表达与相同时点CFA小鼠无显著性差异(P>0.05)。3SR1干预促进EAE早发,上调EAE小鼠CNS和脾脏抗原特异性T细胞IL-17,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P<0.05)。【结论】1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表达CB1R。2EAE小鼠脾脏中CB1R显著升高没有疾病特异性,可能与非特异性免疫激活有关。3中枢神经细胞上的CB1R可能兼有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参与EAE的发生和发展。 楼之茵 程洁 李琳 陈伟 王晓蓉 浦政 刘振国 肖保国关键词: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免疫调节 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中西医分型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西医临床分型,探讨PD患者的中西医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9例早中期PD患者,分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西医临床分型,并采用相关量表对患者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临床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肾不足型患者最多,其次是气血不足型、气滞血瘀型,痰热动风型患者最少。根据西医分型,姿势不稳/步态障碍(PIGD)型患者最多,其次是震颤(TD)型,中间型患者最少。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气滞血瘀型PD患者年龄多≤55岁,以女性为主,运动症状较轻,临床上多单侧肢体受累;肝肾不足型PD患者年龄多>65岁,临床表现为姿势步态障碍,运动症状稍重,多双侧肢体受累。以上两型患者非运动症状较少,生活质量较高。痰热动风型、气血不足型PD患者生活质量稍差,可能与痰热动风型患者非运动症状较多且较重、气血不足型患者运动症状重有关。结论:早中期PD患者以肝肾不足型最常见,多表现为姿势不稳/步态障碍,治疗上应将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分型相结合,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吴娜 赵嘉豪 宋璐 万赢 干静 张煜 李琳 李文涛 刘振国关键词:帕金森病 临床分型 中医辨证分型 抗氧化药物添加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索抗氧化剂α-硫辛酸添加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入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32例)和添加治疗组(32例),添加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注射液,共14 d。观察入组患者发病48 h脑卒中患者NIHSS、改良Rankin评分;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hs-CRP、炎性因子(IL-1、IL-6、TNF-α)和血清8-OHDG、MDA和SOD。治疗14 d后重复上述血液指标和NIHSS评分。发病12 w进行mRS和ADL评分。结果常规治疗组和添加治疗组在治疗14 d时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及发病12 w时mRS评分差值均提示添加治疗组针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较常规治疗组好,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ADL评分在添加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改善,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治疗14 d后,添加治疗组8-OHDG、MDA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前后常规治疗组和添加治疗组中8-OHDG、MDA和SOD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炎性因子(IL-1、IL-6、TNF-α)和hs-CRP差值在两组也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添加α-硫辛酸进行抗氧化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症状缺失程度的改善及恢复有较好的效果,能更有效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对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范勤毅 干静 王晓蓉 李琳 张煜 刘振国关键词:脑梗死 氧化应激 Α-硫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