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生秀

作品数:531 被引量:10,033H指数:59
供职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87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13篇科技成果
  • 10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2篇农业科学
  • 44篇生物学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76篇土壤
  • 121篇小麦
  • 86篇旱地
  • 80篇氮素
  • 70篇冬小麦
  • 67篇玉米
  • 60篇硝态氮
  • 55篇水分
  • 44篇栽培
  • 42篇氮肥
  • 41篇养分
  • 38篇棉花
  • 37篇施肥
  • 36篇施氮
  • 33篇早熟
  • 32篇供氮
  • 31篇夏玉米
  • 27篇作物
  • 27篇铵态氮
  • 25篇陆地棉

机构

  • 327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7篇西北农业大学
  • 79篇新疆农垦科学...
  • 47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杨凌职业技术...
  • 7篇瑞典农业大学
  • 6篇河南科技大学
  • 6篇江苏省农业科...
  • 6篇仲恺农业技术...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包头师范学院
  • 4篇宁夏大学
  • 4篇宁夏农学院
  • 4篇新疆农业科学...
  • 3篇广东省农业科...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江西省农业科...

作者

  • 529篇李生秀
  • 90篇李世清
  • 70篇王朝辉
  • 66篇李保成
  • 56篇田霄鸿
  • 55篇周小凤
  • 48篇马晓梅
  • 43篇肖光顺
  • 42篇高亚军
  • 39篇董承光
  • 21篇翟丙年
  • 18篇王林权
  • 17篇周建斌
  • 16篇曹翠玲
  • 14篇郑险峰
  • 14篇王西娜
  • 13篇秦清军
  • 13篇谷洁
  • 12篇余渝
  • 12篇赵伯善

传媒

  • 80篇干旱地区农业...
  • 61篇植物营养与肥...
  • 40篇西北农林科技...
  • 2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9篇西北植物学报
  • 19篇西北农业大学...
  • 15篇生态学报
  • 14篇土壤通报
  • 14篇新疆农垦科技
  • 13篇土壤学报
  • 11篇中国棉花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西北农业学报
  • 10篇作物学报
  • 9篇土壤
  • 8篇农业环境科学...
  • 7篇农业工程学报
  • 6篇农业科技通讯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10篇2016
  • 2篇2015
  • 10篇2014
  • 5篇2013
  • 11篇2012
  • 13篇2011
  • 18篇2010
  • 29篇2009
  • 37篇2008
  • 54篇2007
  • 31篇2006
  • 38篇2005
  • 33篇2004
  • 28篇2003
  • 24篇2002
  • 24篇2001
  • 30篇2000
  • 19篇1999
5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素对冬小麦产量的亏缺及补偿效应被引量:5
2001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正常灌水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和拔节期氮素亏缺对冬小麦的产量影响最大,后期缺氮对其产量的影响最小。总的来看,冬小麦对氮素的亏缺敏感期在越冬期和拔节期,尤以拔节期更为迫切;补偿有效期在拔节期。
翟丙年李生秀
关键词: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生育阶段
豆科与非豆科作物对磷肥反应差异根源之探讨被引量:22
1995年
豆科与非豆科作物对磷肥反应差异的解释众说不一。本文根据多年田间和盆栽试验证明,它们对磷肥反应的差别既不在于利用土壤磷素能力和吸磷量不同,也不在于根重、根茎比、根系表面积及其阳离子代换量有很大差异。两类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pH及有效磷量虽有所不同,但达不到显著水平。两种作物吸收的氮、磷量密切相关,豆科对磷敏感仅发生在缺氮土壤上,供氮充分或施用氮肥,非豆科对磷肥反应的敏感性并不比豆科作物逊色,表明供氮水平似乎是影响其对磷肥反应有别的原因。比较豆科作物固氮前后的磷肥效果,采用抑倒豆科结瘤、迫使依靠土壤供氮等手段,确证豆科作物对磷肥反应敏感的主要根源在于其有固氮功能,对磷的利用不受土壤供氮水平的限制。
赵伯善李生秀李世清
关键词:磷肥作物供氮水平
新型棉花种衣剂药效试验初报
1995年
新型棉花种衣剂药效试验初报李生秀,魏建军,李彦发(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市832000)近年来在棉花生产中,由于苗期害虫抗药性增强及为害时间提前,使常规的棉花拌种方式已难于完全适应。为此,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植保研究室配制了几种棉花种衣剂,以期望取代...
李生秀魏建军李彦发
关键词:棉花种衣剂药效试验
长期施肥对塿土磷素状况的影响被引量:27
2009年
利用塿土12年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耕层土壤全磷(TP)、有机磷(OP)与有效磷(Olsen-P)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磷肥提高了耕层土壤TP、Olsen-P含量,但并未提高OP含量;对照与磷钾处理的OP含量有降低趋势。当基于含氮量施有机肥时,土壤TP和Olsen-P含量大幅度提高,也提高了OP含量,但OP/TP比率在降低到一定程度后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即使施用有机肥的处理,磷素也主要以无机形态累积。土壤Olsen-P与TP或两者的增加量都呈显著线性相关,塿土TP每提高100 mg/kg,Olsen-P增加量约为20.8 mg/kg,且单位土壤全磷增加带来的Olsen-P增加有随施肥时间降低的趋势。在土壤Olsen-P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考虑减少磷肥用量。基于有机肥中磷素含量来推荐有机肥施用或延长其施用的时间间隔,将有助于减少由于有机肥施用带来的磷素大量快速累积。
杨学云孙本华古巧珍李生秀张树兰
关键词:土壤全磷土壤有机磷
泡囊—丛枝菌根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7
1996年
泡囊─丛枝苗根(VA菌根)是广泛分布的一类内生菌根,能够促进寄主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调节寄主体内的代谢活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有利于植物生长。综合有关研究资料,论述了近年来关于泡囊─丛枝菌根真菌的有效性、寄主特性及土壤环境条件等生态因子对泡囊─丛枝菌根效应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就。泡囊─丛枝菌根生态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为自然及农业大生态和微环境生态。
贺学礼李生秀
关键词:丛枝菌根生态学
硝态氮难以在菠菜叶柄中还原的原因初探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蔬菜硝态氮过量累积危害人类健康,叶柄是蔬菜硝态氮累积的主要器官,揭示其累积硝态氮的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方法】以3个菠菜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氮水平进行盆栽试验,在不同生长期采样,测定叶柄硝态氮含量、内外源硝酸还原酶活性、细胞的硝态氮代谢库与贮存库大小,以及加入叶片硝酸还原酶后叶柄组织的亚硝态氮生成速率。【结果】叶柄硝态氮含量与其硝酸还原酶活性、代谢库大小无明显关系,但内外源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比值高、贮存库小,加入叶片硝酸还原酶后叶柄组织的亚硝态氮生成速率高的品种,其叶柄硝态氮含量低。【结论】叶柄潜在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实际表达程度、叶柄细胞液泡的大小、硝态氮由贮存库(液泡)进入代谢库(细胞质)的难易程度是造成硝态氮难以在叶柄中还原及品种间叶柄硝态氮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
刘忠王朝辉李生秀
关键词:叶柄硝态氮硝酸还原酶活性
土壤中氧化亚氮的产生及减少排放量的措施被引量:31
2001年
氧化亚氮(N2O)是大气中的一种痕量气体,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还可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大气中N2O浓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上升与人类活动关系极大,对环境的潜在破坏性也愈加严重。土壤是N2O的重要产生源,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N2O的主要生成过程。过量施用氮肥、含氮有机物燃烧、毁林开荒等人类活动对N2O释放增加的影响不容忽视。人类应采取各项可行的措施来减少 N2O的释放量:如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生物体燃烧,退耕还林和保护森林资源等。
王彩绒田霄鸿李生秀
关键词:N2O释放环境效应排放量氧化亚氮土壤
微生物及胡敏酸E_4/E_6值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腐解中的变化被引量:23
2005年
以养鸡场鸡粪、小麦秸秆为原料,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堆腐过程有机物料微生物、胡敏酸 E4/E6值、电导率及pH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细菌和放线菌数在堆腐第2天达到高峰,分别为 2.51×1012和3.68×108g-1,之后均缓慢下降,但放线菌数的变化较为平缓;真菌数在堆腐开始时较高(7.58×108 g1),之后随着堆体温度上升而下降,堆腐后期随温度下降而缓慢上升;整个堆腐过程中,真菌数一直较低,而细菌 和放线菌数量相对较高。未加菌剂的堆腐处理,细菌数于第4天达到高峰值5.01×1010g-1,放线菌数在第3天达到 高峰值1.44×108g-1,真菌数在第2天达到高峰值5.01×107g 1。与对照相比,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的pH值相对 较低,变化幅度较小;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处理的EC值较高,堆腐30 d后E4/E6值为1.57-1.68,而CK处理的 E4/E6值为2.16-2.41,表明加入菌剂能促进腐殖质的缩合和芳构化。
谷洁李生秀秦清军李鸣雷高华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堆腐微生物
水分胁迫下氮、钾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2
2007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和适量供水条件下,氮、钾对2种基因型夏玉米陕单9号(抗旱品种)和陕单911(不抗旱品种)各生育期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脯氨酸、甜菜碱和可溶性蛋白质积累的影响,旨在从氮代谢方面揭示这些因子的抗旱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不抗旱品种降低更甚;脯氨酸、甜菜碱和可溶性蛋白质有不同程度累积,抗旱品种含量和变幅大于不抗旱品种。2品种苗期对水分胁迫响应较弱,脯氨酸、甜菜碱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拔节和抽雄期响应强烈,这些化合物含量增高,其中甜菜碱含量达到高峰时间比脯氨酸晚。水分胁迫下,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及脯氨酸、甜菜碱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改善氮代谢。不抗旱品种2种氮肥用量的效果有显著差异;抗旱品种在低氮用量时效果显著,低、高氮肥用量间无显著区别。适量供水下,氮肥作用明显下降,表明氮肥不仅在于供应养分,而且还能通过改善氮代谢而增强作物的抗旱性能。钾肥对受水分胁迫的夏玉米表现出比氮肥更突出的效果,而在适量供水时效果消失,表明在作物受旱条件下,显著改善作物氮代谢是钾增强作物抗旱性的主要机理之一。
张立新李生秀
关键词:夏玉米水分胁迫氮代谢
栽培模式和花后去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花后去叶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集雨面栽培下穗粒数最多;全程覆膜、覆膜150 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千粒重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全程覆膜栽培下籽粒产量最高。去叶处理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各去叶处理穗粒数均大于对照。不同去叶处理千粒重均小于不去叶对照。不同去叶处理籽粒产量大小顺序为去全旗叶>对照>只保留旗叶>去1/2旗叶>去旗叶、倒二叶。去叶处理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栽培模式不同而有差异。
沈新磊张久成李世清王全九李生秀
关键词:小麦栽培模式去叶产量及其构成
共5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