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烈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三维CT
  • 2篇动脉
  • 2篇动脉分叉
  • 2篇动脉分叉部
  • 2篇头颈
  • 2篇头颈部
  • 2篇颈部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性疾病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诊断
  • 1篇影像解剖
  • 1篇造影
  • 1篇造影诊断
  • 1篇三维CT血管...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头颈部血管
  • 1篇外动脉

机构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作者

  • 4篇杨烈
  • 3篇段少银
  • 2篇林清池
  • 1篇隋桐
  • 1篇黄锡恩
  • 1篇林长华
  • 1篇康江河
  • 1篇荆晶
  • 1篇何宏伟
  • 1篇陈丽君

传媒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64-SCTSA)的检查技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头颈部血管64-SCTSA的影像资料,讨论其技术特点、图像质量及临床应用范围,诊断结果与手术或DSA比较。结果本组检查及成像参数合理、有效,患者检查全部成功。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分别达很好51例(60.7%),好29例(34.5%),一般4例(4.8%)。84例中发现阳性病变79例,其中颅内血管病变58例,颈部血管病变21例。64-SCTS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DSA检查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结论64-SCTSA技术能减少骨结构等对血管的阻挡,有利于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
黄锡恩杨烈何宏伟康江河段少银
头颈部血管的三维CT解剖及临床研究
目的:(1)应用64 排螺旋CT 血管成像(64-SCTA)对颈动脉分叉部(CCAB)的相关解剖径值进行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基础。   (2)探讨头颈64 层螺旋CT 血管减影成像(64-SCTSA)的检查技术,评...
杨烈
关键词:头颈部血管影像解剖三维CT
文献传递
颈动脉分叉部的三维CT血管成像解剖测量被引量:8
2013年
背景:解剖测量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可为临床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手术提供依据与参考。利用三维 CT 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很好的应用前景。目的:应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查阅 2008 年 6 月至 2010 年 6 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行头颈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受检者的扫描图像,随机选取颈动脉分叉部无明显病变者 92 例。其中男 45 例,女 47 例;≤40 岁者40 例,> 40 岁者 52 例。利用其断面图像进行三维成像处理,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后,对颈动脉分叉部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与结论: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分叉部结构,实现其结构的单独和多结构、多方向观察及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受试者颈动脉分叉角为(43.5±12.3)°,颈总动脉远端内径(6.83±0.6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7.25±1.04) mm,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8.15±1.3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5.03± 0.55) mm,颈外动脉内径(4.22±0.60) mm。与≤40 岁组比较,>40 岁组颈动脉分叉角度、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均明显粗大,颈外动脉内径明显细小(P < 0.05),而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颈动脉分叉部各测量指标均显著细小(P < 0.05)。左、右侧组测量值比较,除颈动脉分叉角左侧明显大于右侧外,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三维 CT 可客观、准确测量颈动脉分叉部相关解剖值,具有个体化特征,可为相关应用解剖、疾病诊断及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段少银林长华荆晶杨烈林清池
关键词:颈动脉分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三维CT
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范围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4例确诊为血管疾病的CTA资料,包括头颈血管组141例和躯干四肢血管组143例.扫描层厚为0.625 ~3.0 mm、螺距1.0~1.5,造影剂总量1.5 ~2.0 ml/kg.成像方法包括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仿真内窥镜(VE).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对比.结果 进行2期CT螺旋扫描,实现心脏及全身血管三维成像,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本组CTA诊断血管性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7.28%、82.35%、96.48%.CTA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与DSA基本一致(P>0.05),但较手术测量小(P<0.05).结论 三维CTA适用于心脏及全身血管检查,可弥补常规CT检查的不足,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无创伤的特点和部分替代创伤性DSA的潜力.
杨烈林清池陈丽君隋桐段少银
关键词:血管造影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