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星
- 作品数:58 被引量:388H指数:11
-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对第6~9届全运会田径项目竞技水平发展态势的探讨被引量:11
- 2003年
-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分析归纳法,对第6~9届全运会田径项目竞技水平发展变化进行了探讨.揭示了近几届全运会男、女田径各项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的总态势,并对其发展和衰退的程度进行了排序,旨在为我国田径运动项目的合理布局和科学制定田径训练计划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田径项目的竞技水平.
- 杨继星贾彦竹
- 关键词:全运会田径项目竞技水平
-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量:17
- 2005年
-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指出影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缩小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结果的差距;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 刘超赵一平杨继星
-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体育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体育人才择业
- 高等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7
- 2003年
-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受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体育教师素质水平、专业教育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 杨继星赵先卿赵一平
-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技术主义实用主义
- 安徽省高校“扩招”后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现状调查与分析被引量:32
- 2004年
-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普通高校"扩招"后体育师资的结构情况、教师工作量和待遇、教师的培训与流失以及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已经启动,但面较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偏重且待遇偏低,教师的职业稳定状况令人堪忧,其主要原因是工作艰苦,待遇偏低与领导不重视。
- 刘超张宏智赵一平杨继星
-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扩招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结构
- 体育测量信度估价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测量的信度(reliability)又称为测量可靠性,表现为多次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它是反映测量结果受到误差影响程度、评价测量质量的基本指标。测量误差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导致任何体育测量所获取的信息都带有一定的误...
- 杨继星赵先卿
- 关键词:信度系数体育测量
- 体育教学与中学生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研究被引量:6
- 2002年
-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师普遍认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现行体育教学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这种教育功能,体育教师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针对性教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郑贺杨继星
-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
- 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繁荣,其为国民经济带来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体育产业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在促进国民文化发展和带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基于此,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要求,存在诸多弊端有待改进和创新,才能发挥效益审计应有的促进作用,更好地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 杨继星
- 关键词:体育产业审计
- 高校“扩招”后体育师资的现状分析与研究被引量:3
- 2003年
-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校“扩招”后体育师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急剧“扩招”的压力下,高校体育教师基本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由于各高校引进了大批的年轻教师,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再加上领导不重视,对体育的投入不够,致使场馆设施严重短缺,难以满足“扩招”的要求.
- 刘超张宏智赵一平杨继星
- 关键词:体育师资
- 上海大型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调查与分析
- 研究目的: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方式的追求,刺激了健身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健身市场不完善、俱乐部发展混乱等问题影响人们对于健身的选择与判断。上海作为我国的金融中心,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健身行业也涌现了威尔士、...
- 杨继星赵一平张国亭
-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
- 个体化时代的集体行动: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的动机诉求与矛盾冲突——以广场舞为例被引量:28
- 2016年
- 广场舞扰民而引发的冲突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并且一度陷入治理困境。作为"临时性"的协作团体,广场舞的参与具备多元化动机特征,具体表现为通过体育参与来实现健康促进成为广场舞参与者的主要动机;职业境遇与家庭环境对广场舞的场域形成促进作用;广场舞所营造的场域环境唤起了老年群体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个体生命历程的结构变迁与自我调适的需要促进了广场舞的价值选择。代际关系分离产生孤独感的自我调适;由个体愉悦感衍生的性别角色平衡与价值的彰显是广场舞参与者的主要心理特征。体育资源供给不足冲突表征背后是群体化大场面叙事的主观失控;个体化时代的群体需求与公共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广场舞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健身需求与广场舞的噪音扰民无逻辑性关系,广场舞所具有的群体意识和自我强化的功能是广场舞"大场面"和"大动静"的根源所在。从长效机制来看,从城市规划上建立更加适宜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健身场所和设施,塑造一个更加包容体现多元价值的社会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立法、制度,促进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才是治理根本。
- 杨继星
- 关键词:广场舞历史记忆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