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海燕

作品数:15 被引量:159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5篇交联聚合
  • 5篇交联聚合物
  • 5篇交联聚合物溶...
  • 4篇油田
  • 4篇聚丙烯
  • 4篇丙烯酰胺
  • 4篇稠油
  • 3篇低渗
  • 3篇多孔介质
  • 3篇新疆油田
  • 3篇油藏
  • 3篇滤失
  • 3篇聚丙烯酰胺
  • 3篇丙烯
  • 2篇低渗透
  • 2篇低渗透油藏
  • 2篇地层
  • 2篇堵水
  • 2篇压井
  • 2篇压井液

机构

  • 13篇西南石油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作者

  • 15篇武海燕
  • 10篇蒲万芬
  • 10篇罗宪波
  • 5篇赵金洲
  • 5篇张廷山
  • 3篇霍进
  • 3篇姜照勇
  • 2篇兰光志
  • 2篇黄世伟
  • 2篇董同武
  • 2篇姚奕明
  • 1篇彭通曙
  • 1篇梁翠萍
  • 1篇董兆雄
  • 1篇何雁
  • 1篇马喜平

传媒

  • 4篇西南石油学院...
  • 2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油田化学
  • 1篇钻采工艺
  • 1篇新疆地质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精细石油化工...

年份

  • 2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稠油微生物开采在新疆油田的现场应用被引量:9
2006年
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益,与新疆油田合作开展了稠油微生物开采的现场试验.试验优选了混源采油菌组合,采用单井吞吐的生产方式,分两批对21口稠油开发井进行了微生物开采现场试验.经采油菌作用,作业区的稠油粘度大幅度降低,在停止注蒸汽的情况下,大多数试验井都能达到经济产能,试验得到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结果表明,所选用的采油菌组合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稠油作用效果显著,所以说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值得在新疆油田的稠油开发中推广应用.
黄世伟张廷山霍进姜照勇董同武武海燕
关键词:新疆油田稠油
新疆油田稠油微生物开采矿场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为了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益,与新疆油田合作,优选了混源采油菌组合,采用单井吞吐的生产方式,分2批对21口稠油开发井进行了微生物开采矿场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采油菌组合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稠油作用效果显著,经采油菌作用,作业区的稠油粘度大幅度降低,在停止注蒸汽的情况下,大多数试验井都能达到经济产能,试验得到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认为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值得在新疆油田的稠油开发中加以推广。
黄世伟张廷山霍进姜照勇董同武武海燕
关键词:新疆油田油藏稠油矿场试验
克拉玛依油田微生物吞吐矿场试验及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稠油沥青质组分所占比例大的特点,通过室内菌种筛选,选育出适合克拉玛依稠油的微生物菌种,该菌种能够显著降解稠油中的沥青质。微生物吞吐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六口油井措施有效率100%,累计增油936.883t,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该技术为新疆油田稠油蒸汽吞吐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工序简单、安全环保的新方法。
武海燕张廷山兰光志罗宪波李晓华张莉
关键词:微生物吞吐稠油沥青质降粘矿场试验
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调驱效果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用两种非均质填砂模型考察了交联聚合物溶液(LPS)的调驱效果。实验温度60℃;LPS由HPAM(300mg/L)、10%AlCit(37 5mg/L)、稳定剂(55mg/L)、矿化度1×105mg/L、含Ca2+800mg/L、含Mg2+200mg/L的标准盐水配成,在60℃反应3天后使用,粘度为2 35mPa·s(60℃,45s-1)注入量0 5PV;模拟原油60℃粘度12 4mPa·s。并联双岩心组调驱实验结果表明,岩心组渗透率级差较大时(14 9对5 74),进入低渗岩心的LPS比例较大(16%对2%),岩心组采收率提高幅度也较大(28 5%对21 0%)。仿五点井网井组(一注四采)平面非均质模型中渗透率递增的4个区域及全模型的水驱采收率分别为0%、1 77%、11 70%、15 60%及32 62%,注入0 5PVLPS后的采收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 77%、2 34%、4 11%、6 03%及14 25%,即水驱采收率较高的区域注LPS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较大。调驱实验显示,LPS既具有深部调剖作用,又具有一定的驱油能力。表2参5。
罗宪波蒲万芬武海燕赵金洲
关键词:交联聚合物溶液调驱多孔介质低渗岩心五点井网驱油能力
原子力显微镜对二次交联凝胶脱水机理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相同聚合物浓度的预凝胶和二次交联凝胶的微观形态结构,通过预凝胶和二次交联凝胶的形貌图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次交联凝胶的网络状结构上布满细小的“孔隙”和巨大不规则的“空洞”,“空洞”大小可达200nm。综合分析了实验观察结果,对“空洞”的形成机理及二次交联凝胶易脱水机理进行了探讨。
罗宪波武海燕蒲万芬赵金洲
关键词:凝胶聚丙烯酰胺微观结构原子力显微镜
抗盐型交联聚合物溶液的合成条件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采用相对分子质量高的AM/AMPS二元共聚物和交联剂柠檬酸铝 ,开展了以改善聚合物驱为目的的交联聚合物溶液 (LPS)体系研究 ,考察了影响抗盐型LPS的形成及其性能的多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该体系在矿化度为 10 0 0 0 0mg/l的模拟地层水中仍具有很强的成胶能力 ,表现出优异的抗盐性能 ,拓展了LPS的应用范围 ,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罗宪波蒲万芬武海燕赵金洲
关键词:交联聚合物溶液二元共聚物柠檬酸铝抗盐性能地层水矿化度
交联聚合物溶液蠕变回复效应及对驱油效率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进行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试验 ,观察到交联聚合物溶液的蠕变回复现象 ,说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产生了粘弹效应。通过交联聚合物溶液变流速 (6 7,16 1,6 7cm/d)与恒速 (6 7cm/d)驱油时 ,即存在蠕变回复效应和无蠕变回复效应驱油 ,考察交联聚合物溶液蠕变回复效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本实验条件下 ,蠕变回复效应能增加原油采收率 1.5 %。
罗宪波蒲万芬武海燕赵金洲
关键词:交联聚合物溶液多孔介质粘弹性提高采收率
一种新型低伤害压井液LW的研制被引量:8
2004年
采用粉状HPAM为增粘剂,以三价有机铬离子为交联剂,研制了一种新型低伤害LW压井液,该压井液运用弱交联原理配制而成,考查了LW压井液的腐蚀性、滤失量和抑制性。结果表明,LW压井液密度可调范围大(1.0~2.2g/cm3),室内岩心流动实验中含粘土岩心的渗透率恢复率达91.4%,滤失量极低,对金属腐蚀小。
罗宪波何雁蒲万芬武海燕
关键词:压井液聚丙烯酰胺滤失量交联反应粘度井喷
低伤害预凝胶型压井液的性能评价
2004年
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交联剂C-2、缓蚀剂CT2-15、粘土稳定剂WD-1 等为原料,研制了一种低伤害预凝胶型压井液,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预凝胶型压井液密度可调范围大,室内岩芯流动实验中,岩芯的渗透率恢复值达0.891,滤失量极低,对金属腐蚀性小。
罗宪波武海燕蒲万芬赵金洲
关键词:压井液低伤害粘土稳定剂滤失量岩芯
微生物组合对原油性质影响的现场试验被引量:4
2004年
利用筛选出的多组菌组合,对青海、新疆的稠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实验,分析了细菌降解对原油饱和烃、芳烃以及胶质、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相对含量和内部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菌解作用能使原油物性发生明显改善。利用优势菌组合,对青海和新疆油田稠油井进行了微生物单井吞吐处理,处理结果表明,青海油田油井见效率达75%,日均产量增加了8.53%~35.72%,油井热洗周期延长2.3倍以上,新疆油田平均日均产油从试验前的2.39t提高到试验后的14.196t,注汽采油成本价为此次微生物采油试验成本价的3.14倍。微生物强化采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廷山霍进兰光志彭通曙姜照勇武海燕
关键词:原油性质稠油井新疆油田单井吞吐原油物性强化采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