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树全

作品数:15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肠癌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肿瘤
  • 3篇内镜
  • 2篇黏膜
  • 2篇黏膜下
  • 2篇膜下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癌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胰腺
  • 1篇胰腺切除
  • 1篇胰腺切除术
  • 1篇异位胰腺

机构

  • 6篇包头医学院第...
  • 2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包头医学院

作者

  • 8篇段树全
  • 5篇刘琳
  • 3篇党彤
  • 3篇郑连生
  • 2篇孟宪梅
  • 2篇王秋红
  • 1篇韩唯杰
  • 1篇李霞
  • 1篇王海龙
  • 1篇王海龙
  • 1篇段君
  • 1篇江振宇
  • 1篇甄燕

传媒

  • 5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内镜...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1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凝血指标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结肠癌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凝血功能和肿瘤标志物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发展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确诊的结肠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选取同期检查结果正常者的血清标本50例。分别检测两组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分析组间及组内不同指标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PTT和PT明显降低(P<0.05),CEA、CA-199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中,不同临床分期(Ⅰ-Ⅱ与Ⅲ-Ⅳ期)比较,Ⅰ-Ⅱ期较Ⅲ-Ⅳ期PT、APTT时间延长(P<0.05),CEA、CA-199数值降低(P<0.05);不同分化程度(高-中分化与低分化)比较,高-中分化较低分化PT、APTT时间延长(P<0.05),CEA、CA-199数值降低(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中,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及凝血相关指标APTT和PT均异常表达,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同时,联合检测可对结肠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进行预测。
索灵宇王海龙王哲鹏郑连生张乾段树全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肠癌
铜转运蛋白1与结直肠癌化疗耐药的关系研究进展
2024年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但化疗耐药仍然是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寻找肿瘤细胞对化疗的耐药靶点,进而提高化疗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铜转运蛋白1(CTR1)是细胞内稳态调节的关键之一,负责将铜离子泵入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以及多种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并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有一定影响。深入研究CTR1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可能为提高肿瘤化疗效果、克服耐药性提供新的靶点。
王曾阳段树全
关键词:结直肠癌化疗耐药肿瘤微环境信号通路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方法:本研究涉及的临床病例是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医治的结直肠癌病人,这些病人所行术式皆是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按照入院的顺序,将这些病人归入对照组(n=31)、观察组(n=38)。对照组实施的是常规康复外科措施,观察组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措施,记录患者术后留置各种引流管以及术后禁食、排气的时间,住院时长及费用,术后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进行两组患者间的比较,对术前及术后第3 d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比较组间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花费、尿管留置时间、术后禁食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各项营养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水平指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2例(5.26%),对照组12例(38.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中应用ERAS理念,除了能够使围术期各类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有所减少,还降低了患者的身心损伤,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促进了患者机体功能的快速恢复,加快了病区的床位周转率,节约了医疗成本,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ERAS应用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是有效、安全、可行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金国梁王哲鹏段树全李霞王海龙马永强郑连生
关键词:ERAS加速康复外科结直肠癌腹腔镜
STER治疗食道及胃食管结合部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观察
2021年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ocosal tunnel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食道及胃食管结合部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STER治疗的12例食管及胃食管结合部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12例食管及胃食管结合部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行STER治疗,1次性完整切除12例,成功率为100%(12/12)。切除瘤体直径1.0~4.3 cm,平均直径(2.58±1.89)cm,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87.25±46.23)min。术后并发皮下气肿3例(25%),无气胸及纵膈气肿,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迟发性出血、食管瘘、纵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STER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0例,间质瘤2例。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STER技术治疗食管及胃食管结合部固有肌层肿瘤安全可靠。
刘琳段树全江振宇党彤
关键词: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
taTME在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经肛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TME)治疗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taTME治疗的7例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taTME,无中转开腹,3例用管型吻合器行结-直肠端端吻合,经腹经肛门同时手术6例,序贯进行1例,手术时间平均(205.7±104.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7±31.1)mL;保肛率100%(7/7);3例患者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均于术后3个月行回肠还纳。拔除骶前引流管时间(5.4±3.0)d,术后(9.6±2.4)d出院;吻合口漏2例,无死亡、吻合口狭窄、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淋巴结检出数平均为(10.4±2.8)枚,阳性淋巴结(0.7±1.7)枚。结论:taTME技术治疗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靠。
段树全刘琳金国梁郑连生王秋红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TME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急性非穿孔性阑尾炎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系统性评价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治疗急性非穿孔性阑尾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对照试验注册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2012年1月至2019年4月有关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非穿孔性阑尾炎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版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纳入资料进行分析,计算OR值或MD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共入选了16项临床研究,总计13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非穿孔性阑尾炎疗效对比,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住院时间更短MD(95%CI)=-2.46(-2.93,-1.99),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95%CI)=0.23(0.16,0.33),P<0.05、手术时间更短MD(95%CI)=-19.89(-21.8,-17.93),P<0.05、术后恢复更快MD(95%CI)=-3.16(-4.13,-2.19),P<0.05。结论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急性非穿孔性阑尾炎,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等诸多优点。但是目前这项治疗方法并未完全普及,本结论还需大规模临床数据加以证实。
刘琳段树全孟宪梅党彤
关键词:META分析
内镜黏膜下切除技术行胃异位胰腺切除术1例治疗体会被引量:1
2015年
随着我院内镜技术的开展,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1例罕见的胃异位胰腺(gastric ectopic pancreas,GEP)病例,并应用内镜黏膜下切除(endoscopic submueosal dissection,ESD)技术完整切除肿瘤,经病理证实为GEP.异位胰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临床上十分罕见,发生率约2%,主要在胃十二指肠多见[1].现将这一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刘琳段君甄燕段树全孟宪梅党彤
关键词:胃异位胰腺黏膜下切除胰腺切除术切除技术先天性疾病
胃癌根治术后腹内疝9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总结胃癌根治术后腹内疝患者的诊疗经验,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漏诊和误诊,降低腹内疝患者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03月在我院消化微创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9例胃癌根治术后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方案。结果:其中Petersen疝7例,小肠系膜裂孔疝2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5岁,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发生腹内疝距原胃癌手术时间间隔为7~630天,平均时间217天。腹部CT提示3例小肠系膜可见“漩涡征”;4例肠管系膜扭曲、纠集。9例患者均手术探查,3例发生肠坏死,缝合各系膜裂孔间隙,术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再发生腹内疝。结论:腹内疝是胃癌术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近些年发病率明显升高,应尽早进行腹部CT检查并积极手术治疗,争取将腹内疝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降低至最少。
段树全索灵宇金国梁王曾阳韩唯杰郑连生王秋红刘琳
关键词:胃癌全腹腔镜胃癌切除术腹内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