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满晓飞

作品数:13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多焦
  • 4篇弱视
  • 4篇视网膜
  • 4篇内障
  • 4篇网膜
  • 4篇白内障
  • 3篇诱发电位
  • 3篇摘除
  • 3篇屈光
  • 3篇超声
  • 3篇超声乳化
  • 2篇多焦视觉诱发...
  • 2篇增殖
  • 2篇增殖性
  • 2篇增殖性玻璃体
  • 2篇增殖性玻璃体...
  • 2篇视觉诱发
  • 2篇视觉诱发电位
  • 2篇视网膜病
  • 2篇视网膜病变

机构

  • 7篇济南市中心医...
  • 5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华侨医院

作者

  • 13篇满晓飞
  • 4篇夏文清
  • 4篇郑敏
  • 4篇李建平
  • 3篇林发森
  • 2篇郝延蕾
  • 1篇陈薇
  • 1篇韩晓丽
  • 1篇鹿麓
  • 1篇叶皇莹
  • 1篇朱益华
  • 1篇梁远波
  • 1篇徐国兴
  • 1篇赵东
  • 1篇谭智勇
  • 1篇原越
  • 1篇刘焕明
  • 1篇辜智强
  • 1篇于海群
  • 1篇李志红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眼科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大学耳鼻...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3
  • 2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硬核白内障摘出手术中水平手法劈核的效果
2009年
目的评价水平手法劈核治疗老年性硬核白内障摘出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89例(89眼)老年性白内障摘出手术,核硬度Ⅲ级至Ⅳ级行水平手法劈核,植入硬性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内观察视力、角膜散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第1周视力≥0.5者63眼(70.78%),0.8~1.0者18眼(20.22%)。角膜平均散光度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眼出现后囊破裂(3.37%),无术后感染或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水平手法劈核用于硬核白内障摘出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
夏文清郑敏满晓飞李建平
关键词:硬核
透明晶状体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被引量:2
2013年
晶状体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物解剖学、临床及流行病学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独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可以加深PACG的前房、开放房角,降低其眼压。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采用透明晶状体摘除治疗PACG,但超声乳化手术适应证选择、术者技术操作水平、术后患者调节力损失、担心过度治疗以及成本效果等问题均是透明晶状体摘除术治疗PACG的争议点。
满晓飞谭智勇梁远波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视神经、视网膜的关系被引量:2
2003年
生长相关蛋白 (growthassociatedprotein ,GAP 43 )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特异性磷酸蛋白质 ,与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突触连接重建和可塑性以及再生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就其在视神经和视网膜方面的基础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满晓飞朱益华林发森翁绳美
关键词:视网膜视神经蛋白质类
手法劈核治疗老年性白内障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手法劈核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8例(107眼)老年性白内障行手法劈核,植入硬性人工晶体,术后3个月内观察视力、角膜散光度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第1周视力大于等于0.5者76眼(71.03%),0.8-1.0者20眼(22.47%)。角膜平均散光度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4眼出现后囊膜破裂(3.74%)。结论手法劈核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好,手术方法简单且安全有效。
夏文清郑敏满晓飞李建平
关键词:手法劈核白内障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EP)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mfVEP与P-VEP的特征,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理,同时为临床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方法:采用mfVEP与P-VEP联合采集记录3...
满晓飞
关键词:屈光参差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文献传递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初步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mfVEP与P—VEP的特征,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mfVEP与P—VEP联合采集记录30名正常对照组、5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儿童,统计学分析其mfVEP与P—VEP的特点。结果(1)mfVEP与P—VEP皆显示屈光参差性弱视组非弱视眼的视功能最好,正常对照眼次之,弱视眼最差。(2)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振幅密度在中央视野10°范围内下降最明显(P〈0.01),这种改变随离心度的增加而减少。(3)弱视眼不同分度的rnfVEP各同心环的振幅密度、潜时及P—VEPP波的潜时、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弱视的分度与双眼屈光参差度数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8(P〈0.05)。结论(1)屈光参差性弱视存在“单眼抑制”。(2)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机能及形态学异常可能存在于从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整个通路中。(3)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与其他类型弱视不同。(4)屈光参差性弱视程度与屈光度有一定的正相关。
满晓飞林发森徐国兴
关键词:屈光参差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活化增视颗粒对实验性PVR中MCP-1和TGF-β2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研究活化增视颗粒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中MCP-1以及TGF-β2的影响,探讨活化增视颗粒对PVR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模型对照组、沃丽汀组、活化增视颗粒组,采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巨噬细胞的方法建立PVR的动物模型,各组于3、7、14、21、28 d分别随机处死3只,ELISA检测玻璃体液中MCP-1和TGF-β2的质量浓度。结果活化增视颗粒组在7 d时可显著降低兔玻璃体内MCP-1表达,与沃丽汀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化增视颗粒组在3 d时玻璃体内TGF-β2质量浓度开始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沃丽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4 d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及沃丽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化增视颗粒主要在PVR炎症期及增生早期通过降低玻璃体中MCP-1和升高玻璃体中TGF-β2的质量浓度来抑制PVR的发生。
郝延蕾满晓飞李志红原越于海群
关键词:MCP-1TGF-Β2
不同多焦视网膜电图系统在评估视网膜功能上的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评估VERIS mfERG (EDI Inc)和Espion multifocal imager (Diagnosys)两种不同系统测量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电位波反应的差异及其相关性,并用两个不同系统分别测量黄斑前膜患眼的mfERG并进行分析.方法 这是一项横断面研究,在VERIS系统使用Burian-Allen (BA)电极,Espion系统使用BA和DTL电极分别测量25只正常眼的mfERG,将3次测得的一阶反应的相应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两个系统用BA电极分别测量19只黄斑前膜患眼的mfERG,对一阶反应的相应数据进行Fisher's exact test分析.结果 VERIS BA测得正常眼N1波、P1波振幅密度值最大,其次为Espion BA,Espion DTL最小;VERIS BA测得N1波、P1波潜伏期最长,Espion BA与Espion D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pion BA与VERIS BA测得的P1波振幅密度、潜伏期皆有明显的相关性.黄斑前膜患眼中,VERIS BA比Espion BA能检测到更多P1波振幅密度和P1波潜伏期的异常.结论 不论VERIS或Espion系统都能成功记录多焦视网膜电图,当两种系统都使用Burian-Allen电极时,两者mfERG一阶反应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有着良好的相关性.
满晓飞叶皇莹霍颂天蚁颖生赖旭佑
关键词:视网膜功能黄斑前膜
活化增视冲剂对PVR视网膜上PDGF及IL-6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活化增视冲剂对兔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模型视网膜中PDGF及IL-6表达的影响,探讨活化增视冲剂防治PVR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5只10只眼,模型对照组、活化增视冲剂组各20只40只眼,通过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同种异体巨噬细胞的方法建立PVR的动物模型,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药,空白组与模型对照组均予温生理盐水灌胃,5 ml/kg,2次/d。活化增视冲剂组,予活化增视冲剂灌胃0.75 g/(5 ml.kg)(含生药0.25 g/ml)灌胃,2次/d。每周用间接眼底镜检查玻璃体眼底,观察PVR的形成与发展情况,空白组于3、7、14、21、28 d时处死1只兔,余各组各处死4只兔,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兔视网膜PDGF及IL-6表达。结果活化增视冲剂组在14、21、28 d时2级以上PVR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视网膜上PDGF与IL-6的表达在14 d时达到高峰,活化增视冲剂组在7 d时能够明显降低视网膜上PDGF与IL-6的表达,14 d以后下降平缓,视网膜上PDGF与IL-6在7、14、21、28 d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化增视冲剂能够在PVR的早期通过降低视网膜中PDGF及IL-6的表达,抑制增殖细胞过度增生,从而抑制PVR的发生发展。
鹿麓郝延蕾满晓飞赵东李志红
关键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DGFIL-6
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探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2mm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技术及可行性,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我们对86例(117只[)老年性白内障施行了双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2mm微切口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灌注劈核器进行了相应改造,对超声乳化仪技术参数进行了筛选调整。于3点和11点方位角巩膜缘分别行1.2mm×1.2mm、1.5mm×1.2mm切口,灌注劈核器、超声乳化无套管探头分别通过双切口进入前房,超声能量采用间歇释放/强度线性调整模式,采用快速劈裂法乳化核组织,扩大切口至2mm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观察手术中超声能量应用情况、乳化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追踪观察术后视力及散光情况。结果超声能量和乳化时间:核硬度为II级者平均应用能量(3%)/平均乳化时间为(0.57±0.37)min;III级核平均应用能量(8%)/平均乳化时间为(068±0.58)min;IV级核平均应用能量(11%)/平均乳化时间为(1.35±0.95)min。术后首日裸[视力≥0.5者占94.3%,≥1.0者占40.5%;术后一周,平均散光(0.76±0.59)D,与术前散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17只[中,9只[(7.7%)术后切口周围浸润水肿,1-2天后恢复透明,无角膜切口灼伤、严重水肿、后囊破裂、切口漏液、前房异常等并发症。结论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为更新人工晶体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具有临床的可操作性和开拓价值。
李建平夏文清郑敏满晓飞刘焕明
关键词:白内障乳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