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平
- 作品数:11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 讯息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 2009年
- 讯息传媒迅猛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探索网络时代讯息特征,研究开放时代教育的特征,确立新的教育观、人文观,新的课堂呈现方式,尤其是研究网络时代外国文学教学和科研的特点、规律,彰显文学的人学功能,凸现课堂教学的研究式、讨论式、自主合作式教学方法,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新文学批评观念,提高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 王文平
- 关键词:网络时代外国文学教学
- 从“哥现象”看新闻文体变化被引量:1
- 2010年
- 新闻文体在课堂教育中,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等的特征比较明显。“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是一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的新闻文体。”“新闻特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
- 王文平
- 关键词:新闻文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课堂教育新闻评论新闻体裁
- 选材·嫁接·整合——论《罗生门》的剪裁技巧
- 2010年
- 《罗生门》自问世以来,荣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威尼斯影展首奖,因其对扑朔迷离、复杂多变人性的深刻映现成为经典。黑泽明不凡的资质及作品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魅力为公众认可。
- 王文平
- 关键词:《罗生门》嫁接艺术魅力
- 悲情而浪漫的美学体现——美国影片《美国丽人》论被引量:2
- 2009年
- 《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表面描绘一幅幅青春骚动、中年危机、婚姻纠纷、婚外恋、同性恋以及与之相关的人际纠葛、爱情辛酸、性和色情的生活画面,实质则表现对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警世醒世的价值评判;塑造现代社会寻求突破、追求美好理想的人物形象;创造出悲情浪漫的美学思想;凸现富有表现力的后现代艺术创造。
- 王文平
- 关键词:警世后现代
- 宗教般静穆 超然的表情——评冬婴《低处的风声》
- 2009年
- 青年诗人冬婴的《低处的风声》以诗歌体式,含蓄、凝练的语言,思接千载的想象,淡雅、清新的形式,鲜活、灵动的形象,表达睿智、深刻的思想,构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人生、哲学和美学、现代文明和世情百态的深刻思考。
- 王文平
- 关键词:诗歌品评
- 论人伦大爱教育被引量:1
- 2012年
- 从事人伦大爱教育研究,建构人伦大爱教育体系,敦促形成行为规范,对于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目标,意义重大。人伦大爱教育就是在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践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实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传统和现代交替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指导,完善个人性德,构筑人伦关系实践框架,揭示其深刻内涵,从理论高度与生活实践,提供指导人们的行为的准则规范,提高国民人文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 王文平
- 关键词:教育研究和谐社会
- 电影传媒视域中的生态批评与文化关怀被引量:1
- 2014年
- 电影传媒用自己特有的美学特征、构筑量感和张力引人瞩目,夸张而匀称的比例,快速行进、顺畅却给人意料之外的节奏与情节,体现矛盾和谐、对立统一布袋除尘器的审美理想,人物形象顽强刚毅,无私奉献;性格特征勇于承担、善良宽容;创造美好和谐、安宁稳定的伦理生态;规则有序、健康发展的自然生态,用温情灿灿的人类理想生态构建,体现出浓郁的文化关怀。其揭橥的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生态思想蕴涵,对于人们的精神濡养、心灵抚慰和心理哺育,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 王文平
- 关键词:生态批评文化关怀
-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的后现代性
- 2009年
- 意大利戏剧家皮蓝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以惊世骇俗的戏剧情节,魔术般的舞台性,深邃的思想表达,以及具有分裂人格的人物塑造,丰富了后现代戏剧艺术表现,为后现代戏剧的理论和艺术实践提供了范式和借鉴。
- 王文平
- 关键词:后现代性舞台性分裂人格
- 论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特点与课堂教学被引量:7
- 2016年
- 科学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是对大量、动态、能持续的数据,通过运用新系统、新工具、新模型的挖掘,从而获得具有洞察力和新价值的事物。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与课堂教学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因之,教育理念、教师素养、课堂呈现的方式都需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发生相应的变革。
- 王文平
-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特点课堂教学
- 《入殓师》的后现代元素
- 2012年
- 日本故事片《入殓师》从死亡题材切入,表现生和死,爱和恨,年轻和衰老,高雅和卑微,父母和子女,仁慈宽厚责任义务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肯定和否定,贬斥和褒扬,历史和现在的完美交织和合圆融的大智慧哲学观念;表达父子传承,代系更迭,新老交替,把过去和未来、历史和当下联系在一起,体现过去现在未来统一的时间理念;影片警示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存在,即是个体一躯体、自我与众生,自然环境,家庭,文化都是个人身份的构成性的存在,众缘和合,万物一体。
- 王文平
- 关键词:《入殓师》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