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苑
- 作品数:5 被引量:90H指数:4
-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与展望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展望。方法:医院自2014年2月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康复医学,从实施前后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患者中各随机选取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两组康复效果。结果:实施后患者康复效果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医学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王春苑
-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康复医学
- 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视觉反馈训练,即在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前,先仔细观看即将训练的动作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动作的录像,要求患者仔细观看电视中所播放的上肢ADL动作视频,告知患者在看完后尽最大努力模仿练习,所有录像均由同一模特演示;两组疗程均为8周,每周治疗6次,每次30min。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Fugl 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上肢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患者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评价指标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FMA评分、BI评分、MAS评分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痉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朱美红王晶顾旭东时美芳曾明王春苑陈峤鹦傅建明
-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卒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中药熏蒸联合动态干扰电及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2年
- 1临床资料选取2008-04-01-2011-03—31本院康复医学中心门诊和住院治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临床症状、体征、X线片表现均符合LDH诊断标准^[1],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结核、肿瘤、非椎间盘因素造成的腰腿痛。按McKenzie分型标准^[2]均为椎间盘向后移位综合征,髓核向后突出或侧方移位。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 王春苑朱美红陆茹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动态干扰电中药熏蒸康复医学中心侧方移位X线片表现
-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1
- 2015年
-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MNs)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8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动作观察疗法.2组疗程均为16周,每周治疗10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8、16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同时计算2组患者治疗4、8、16周后3个时间点的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的差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4周、8周、16周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2.50 ±9.32)分、(36.35 ±8.32)分、(41.32±13.45)分,BI评分分别为(67.41±16.81)分、(78.74±15.63)分、(93.85±13.45)分,与组内治疗前及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6周后,观察组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的差值与对照组的同时间点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MNs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 王春苑梁群林崔尧朱美红顾旭东
-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脑卒中日常生活能力
- 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5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不同的几何图案及数字符号,然后模仿特定动作;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患侧大脑皮质M1区、第7颈椎棘突刺激,在拇短展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2.32±12.56)、WMFT评分(51.57±11.45)、MBI评分(73.57±10.17),MEP的潜伏期(22.69±2.11)ms、波幅(1.25±0.38)mV、中枢运动传导时间(10.12±1.46)ms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梗死后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曾明沈芳朱美红王晶崔尧傅建明顾旭东姚云海王春苑时美芳孙亚
- 关键词: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