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艳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胃肠
  • 3篇细胞
  • 3篇间质
  • 3篇间质瘤
  • 2篇胃肠间质瘤
  • 2篇细胞瘤
  • 2篇临床病理
  • 2篇CT
  • 2篇病理
  • 1篇胆囊
  • 1篇蛋白
  • 1篇信号
  • 1篇信号转导
  • 1篇信号转导通路
  • 1篇炎性
  • 1篇炎性肌纤维母...
  • 1篇胰腺
  • 1篇胰腺浆液性囊...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机构

  • 7篇长江大学附属...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荆州市第一人...

作者

  • 7篇王晓艳
  • 4篇赵会传
  • 4篇邹兰英
  • 3篇陈廷煊
  • 3篇李军川
  • 3篇竺红宇
  • 3篇许君
  • 1篇周静
  • 1篇郭琼
  • 1篇严丽
  • 1篇熊浩
  • 1篇张晓磷

传媒

  • 2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5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胃肠道间质瘤危险性分级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探讨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危险性分级与临床因素关系。方法对4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结合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指标诊断,根据NIH标准进行危险性分级,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17例为极低和低危险性,23例为中和高危险性,极低与低危险性组与中度与高度危险性组在肿瘤大于和小于等于5 cm,Ki67大于和小于等于5%,核分裂像大于和小于等于5个/50HPF分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年龄、性别及肿瘤来源部位分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17、CD34及Dog-1等是GIST病理诊断的重要免疫组化标记物,GIST危险性分级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和Ki67关系密切,是判断GIST生物学行为重要的因素。
李军川竺红宇陈廷煊邹兰英王晓艳赵会传许君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临床病理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误诊病例的MSCT影像特征与病理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PSC)的影像特征及病理基础,分析误诊原因,总结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SC且术前多层螺旋CT误诊为其他病变22例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特征,并与病理HE染色对照分析。结果本组22例中因腹痛就诊7例,恶心呕吐就诊1例,其余14例均为体检发现,其中微囊型10例,大囊型8例,混合型3例,实质型1例;8例位于胰腺头颈部,14例位于体尾部;分叶状13例,中央瘢痕2例,钙化5例,上游胰管扩张5例;增强后明显强化3例,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6例,无强化8例。13例PSC呈分叶状轮廓、边界清晰、呈蜂窝或多囊状结构、与胰管不相通,2例PSC可见内部纤维瘢痕,5例可见钙化等特征性影像表现。误诊为黏液性囊腺瘤和神经内分泌瘤各5例,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未定性3例,假性囊肿2例,潴留囊肿、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胰腺癌各1例。误诊时间7~180 d。均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随访均无复发。结论不同类型PSC影像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但同时存在一些共同影像特征,对于非典型病例,CT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需提高对于本病的认知,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王朋李云王晓艳周静姬广海
关键词:误诊神经内分泌瘤实性假乳头状瘤
胃肠间质瘤中mTOR和p-mTOR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胃肠间质瘤中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中mTOR和p-mTOR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因素关系,探讨其在间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胃肠间质瘤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相关蛋白mTOR、p-mTOR、PTEN、P27、VEGF和EGFR的表达。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分极低和低度危险性与中度和高度危险性两组,mTOR、pmTOR表达阳性率在中度和高度危险性组明显增加,与极低和低度危险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TOR表达阳性率在肿瘤大小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5cm组明显增加,mTOR、p-mTOR表达阳性率在PTEN、P27、VEGF、EGFR表达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信号转导通路中mTOR、p-mTOR的表达在危险程度分组的差异,提示该信号转导通路中mTOR、p-mTOR在胃肠间质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竺红宇李军川邹兰英陈廷煊王晓艳赵会传许君
关键词:MTOR
食管颗粒细胞瘤七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食管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食管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并对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肿瘤均发生于食管中下段,单发,呈结节状或息肉状局限性隆起于黏膜下,呈灰白色或浅黄色,质中。镜下见瘤细胞位于鳞状上皮黏膜下,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瘤细胞排列呈片状或条索状;细胞大,形态不一,呈卵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含大量分布均匀的红色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小,位于中央,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神经标记物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弥漫强阳性,PAS染色阳性。结论食管颗粒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常发生于食管中下段,女性患者多见,良、恶性颗粒细胞瘤组织学上表现相似,无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需积极治疗及密切随访。
邹兰英赵会传王晓艳郭琼严丽
关键词:颗粒细胞瘤食管病理学
子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2023年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提高对子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右侧腰部肿块,伴右侧腰疼。CT示子宫腔内见类圆形团块状影,最大截面约为47 mm × 43 mm,增强呈轻度强化;子宫顶部见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其内见多发点状钙化影。MR示宫颈部见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直径约44 mm,病灶向上生长,DWI呈高信号,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呈低信号,右侧髂血管旁及腹膜后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子宫顶部见类圆形长T1短T2信号。术后病理确诊为宫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子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率极低,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其临床、影像表现可提高诊断率,但确诊仍依赖于病理。
艾林峰张晓菡王晓艳张晓磷
关键词:子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TMR
胆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2023年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提高对胆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例经病理证实的胆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右上腹、剑突下隐痛。CT示胆囊壁增厚,局部可见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局部与肝实质界限不清。MR示胆囊颈部可见类圆形短T2信号影,胆囊底部可见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影,以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边界清晰,DWI呈稍高信号影,增强呈明显延迟强化,病灶与邻近肝实质界限不清。胆囊病灶术后病理确诊为胆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坏死。结论:胆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属于良性肿瘤,其在胆囊中的发生率极低,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确诊仍依赖于病理。手术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易复发,因此应加强对其随访。
张晓菡王晓艳熊浩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胆囊CTMRI
胃肠间质瘤危险性分级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表达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胃肠间质瘤危险性分级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传导通路中mTOR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表达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胃肠间质瘤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蛋白mTOR和p-mTOR的阳性表达率,分析其在不同危险程度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mTOR、p-mTOR蛋白在部分胃肠间质瘤呈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mTOR、p-mTOR在极低和低度危险组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中高度危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中mTOR和p-mTOR与其侵袭危险性有关,提示该信号传导通路在介导胃肠间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竺红宇李军川陈廷煊邹兰英王晓艳赵会传许君
关键词: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胃肠间质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