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芝
- 作品数:52 被引量:165H指数:8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下丘脑及脊髓β-内啡肽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痛阈、下丘脑和脊髓内β-内啡肽(β-EP)、中缝背核(DRN)内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位组,每组8只。采用足底切口复制痛模型。电针穴位组选取右侧"足三里""昆仑"穴,电针非穴位组选择两穴位旁开3mm非穴位处,每天电针1次,每次20min,治疗3次。观察各组大鼠痛阈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免疫组化法测定下丘脑、脊髓内β-EP以及DRN内5-HT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下丘脑β-E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β-E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电针穴位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高于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P<0.05);下丘脑β-EP含量和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与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各组脊髓内β-EP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大鼠足底切口疼痛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进而激活DRN内5-HT的表达介导。
- 贾旺华迟文英娄超王桂芝
- 关键词:Β-内啡肽下丘脑中缝背核脊髓
- “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在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在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度毕业的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名纳入研究,记作观察组。另取2018年度毕业的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名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实施“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生自我评价各项满意度,导师及带教教师对学生的各项评价满意度,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观察组学生自我评价各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师及带教教师对学生的各项评价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评判性思维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在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效果较佳,且有效改善研究生的评判性思维。
- 孙银贵封硕王桂芝姜爱芳
- 关键词:麻醉学专业硕士复合型创新人才
- 麻醉学专业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测试即将进入医院实习的麻醉学专业学生临床职业能力。方法:181名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参加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对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信度高,总成绩及格率97.79%。结论:麻醉学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客观、全面地反应了学生实习前的临床职业能力,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张蕊徐海英胡京蛟冯振华张成明王桂芝隽兆东
-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 摄氧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是反映循环功能的指标被引量:30
- 2014年
- 目的 观察正常人运动期间心肺代谢等多系统功能的连续动态变化,从整体整合角度探讨摄氧效率平台(OUEP)和CO2排出通气效率((V)E/(V)CO2最低值)在循环系统中的生理意义.方法 选正常志愿者5名,在美国洛杉矶加大Harbor-UCLA医学中心分别在动脉和中心静脉置管后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每分钟动、静脉取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血液动力学指标、肺通换气指标、摄氧通气效率(OUE,即(V)O2/(V)E)和(V)E/(V)CO2等连续变化.结果 CPET期间随着功率逐步递增,心排出量、心率、混合静脉血氧浓度、动静脉氧差、分钟通气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肺泡通气量与肺通气血流比值均呈现近于线性渐进性递增(与静息状态比较,P<0.05 ~0.01);动脉血氧浓度一直维持高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每搏输出量、呼吸频率、动脉血PCO2、动脉血氢离子浓度和死腔通气比值运动中均有明显变化(与静息状态比较,P<0.05 ~0.01),但变化非单一方向线性模式.运动中OUE先从静息状态的30.9±3.3明显升高(与静息和上个运动状态比较,P均<0.05),大约无氧阈水平数分钟达到最高平台为46.0±4.7(与上个运动状态比较,P>0.05),无氧阈后开始显著下降(与上个运动状态比较,P<0.05),到峰值运动时的36.6±4.4.而(V)E/(V)CO2先从静息状态的39.2±6.5显著下降(与静息和上个运动状态比较,P均<0.05),约在无氧阈接近最低值,随后持续数分钟形成低值平台为24.2 ±2.4(与上个运动状态比较,P>0.05),过呼吸代偿点后再显著上升(与上个运动状态比较,P< 0.05),到达峰值运动时的25.9 ±2.7.结论 CPET中人体心肺代谢功能同时变化,在无肺通气受限前提下,无氧阈前的OUEP和无氧阈后的(V)E/(V)CO2最低值是反映血液循环功能的指标.
- 孙兴国王桂芝吕婧谭晓越William W.StringerKarlman Wasserman
- 关键词:心脏功能试验呼吸功能试验肺通气血液动力学现象
- 人体通气状态对动脉血气波浪式幅度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现不同通气模式下动脉血气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别于正常呼吸、憋气20 s以及高潮气量过度通气状态下连续15~16次心跳桡动脉、颈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O_(2),用于分析三种呼吸状态下动、静脉血气的变化特点。分别比较患者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三种呼吸状态下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共6例ICU住院监护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患者正常呼吸、憋气20 s以及高潮气量通气状态下动脉血气中PaO_(2)呈现波浪式变化,幅度分别是(9.96±5.18)mmHg,(5.33±1.55)mmHg和(13.13±7.55)mmHg,分别是各自均值的(8.09±2.43)%,(5.29±2.19)%,(10.40±2.68)%,高通气量呼吸模式波浪式变化幅度大于正常呼吸模式(P<0.05),正常呼吸模式波浪式变化幅度大于憋气状态(P<0.05)。正常呼吸、憋气20 s以及高潮气量通气状态下静脉血气中PO_(2)未呈现波浪式变化,幅度分别是(1.63±0.41)mmHg,(1.13±0.41)mmHg和(1.31±0.67)mmHg,分别是各自均值的(3.91±1.22)%,(2.92±1.12)%,(3.33±1.81)%,都显著低于同状态下动脉血气,但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分别于三种通气状态下采用连续逐搏动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高通气状态呼吸时动脉血气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增强,憋气时波浪式呼吸变化信号变弱,而静脉血氧分压波浪式变化幅度于三种呼吸状态下都不明显。说明肺通气导致肺换气是影响动脉血液波浪式信号幅度的直接决定性因素。
- 崔闫孙兴国慈政葛万刚李浩王桂芝王桂芝李银俊朱嘉宝马铭欣陈荣黄燕邹昱馨谭晓越刘方
- 正常分钟通气量机械通气不同潮气量和频率影响活体山羊颈动脉血氧动态变化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在初步验证超快反应聚合物基质光纤氧传感器及其测定系统记录颈动脉氧分压(PaO_(2))连续动态变化使用基础上,为了分析探讨肺通气对PaO_(2)连续动态变化的影响,我们设计本活体整体动物实验观察研究。方法:选择杂种山羊4只,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空气机械通气下,切皮直接暴露把后接测定系统的氧传感器直接插入左侧颈动脉连续记录PaO_(2)动态变化。正常分钟通气量机械通气分别通过三种潮气量实施:正常潮气量(潮气量V_(T)=15 ml/kg、呼吸频率Rf=20 bpm)、减半潮气量(V_(T)减半、Rf加倍)和加倍潮气量(V_(T)加倍、Rf减半)。三种潮气量通气时间分别稳定10~15 min,选取后180 s分析计算PaO_(2)平均值、呼吸间PaO_(2)变化的升降幅度和肺-颈动脉延迟时间。以ANOVA及两两比较统计学差异分析不同潮气量的影响。结果:活体山羊正常通气量机械通气实验时心率和血压均稳定;肺-颈动脉延迟时间为1.4~1.8 s(约为此时的3次心跳)。机械通气正常潮气量下PaO_(2)平均值在(102.94±2.40,99.38~106.16)mmHg,升降幅度是(21.43±1.65,19.21~23.59)mmHg,占平均值的(20.80±1.34,18.65~22.22)%;减半潮气量下,PaO_(2)平均值维持在(101.01±4.25,94.09~105.66)mmHg,虽略降但不显著(与正常机械通气比较P>0.05),但PaO_(2)升降变化幅度却显著降低为(18.14±1.43,16.46~20.05)mmHg,占平均值的(17.95±1.07,16.16~18.98)%(与正常机械通气比较P<0.01);加倍潮气量机械通气下,虽仅略升的PaO_(2)平均值维持在(106.42±4.74,101.19~114.08)mmHg(与正常机械通气比较P>0.05,与减半潮气量机械通气比较P<0.05),但PaO_(2)升降幅度却显著增大为(26.58±1.88,23.46~28.46)mmHg,占平均值的24.99%±1.58%(与正常机械通气和减半潮气量比较P均<0.01)。结论:正常肺通气的吸气和呼气是颈动脉PaO_(2)上升和下降的始动因素。正常通气量机械通气下减半潮气量和倍增潮气量显著改变PaO_(2)升降幅度,但PaO_(
- 王桂芝王桂芝孙兴国孙兴国赵晓勇杨希营张蕊于剑锋张蕊李浩李军马铭欣李浩邹昱馨
- 关键词:潮气量
- 超快速反应聚合物光纤氧测定装置及其用于活体动物机械通气下动脉血氧分压连续动态变化的初步实验报告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我们在中国尝试使用超快反应聚合物光纤氧感受器置入整体活体动物动脉血管,再通过光电转换测定系统以记录活体动物颈动脉PO_(2)(PaO_(2))连续动态的快速变化,为完善整体整合生理学理论体系中循环参与呼吸调控和呼吸循环代谢一体化调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超快反应氧感受器制作、性能及其测定系统标定:在实验室加热总长2 m光纤的远端5 mm部分,拉动直到它成锥形尖端,清洁并干燥后,将1 mm锥形光纤尖端浸涂到发光体掺杂聚合物溶液中,在溶剂快速蒸发同时将其缓慢抽出来形成氧气感测尖端,室温干燥24 h。对完成制作的感受器进行性能标定,并于第37日重复标定。②动物实验:在潍坊医学院实验室对山羊全麻气管插管氧气机械通气下,切皮暴露双颈动脉和左侧股动脉,分别把超快反应氧传感器直接插入动脉中,通过光导纤维、激发与检测Y型光纤耦合器经光电转换连接到个人电脑,实现机械通气下活体山羊颈动脉PaO_(2)的连续动态反应,主要分析PaO_(2)的呼吸间波浪式交替升降和肺-颈动脉时间延迟。结果:该置入式超快反应氧传感器在液相的响应时间为100 ms。活体山羊实验40%~60%氧气机械通气心率和血压稳定,左和右颈动脉PaO_(2)随着呼吸机的吸气和呼气呈现波浪式上升和下降的呼吸交替现象,幅度高达15 mmHg;左侧股动脉位置记录的信息噪音显著干扰PaO_(2)变化。肺-颈动脉时间延迟是在吸气和呼气开始后1.5~1.7 s左侧和右侧颈动脉PaO_(2)都开始上升和下降;即肺通气开始后3次心跳,左心室可把肺毛细血管后动脉化的肺静脉血液送到外周化学感受器位置中断吸气切换为呼气和中断呼气切换为吸气,如此实现吸呼周而复始。结论:活体动物置入动脉的超快反应氧传感器及其测定系统可测定PaO_(2)生理性波浪式变化,能为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体系中解释吸�
- 孙兴国孙兴国王桂芝王桂芝杨希营于剑锋于剑锋张蕊李军李军张也李浩陈荣邹昱馨
- 代谢、血液碱化和纯氧影响呼吸调控的人体实验研究Ⅰ:运动试验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在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正常人运动期间心肺代谢等多系统功能整体整合的连续动态变化,探讨正常环境运动状态下呼吸反应模式的调控机理。方法:选正常志愿者5名,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Harbor-UCLA医学中心分别进行动脉置管,在常温室内空气状态下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运动过程中,连续测定肺通气指标及每分钟动脉取样的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对CPET期间呼吸气体交换和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CPET期间,随着运动功率逐步递增,分钟摄氧量(每呼吸摄氧量×呼吸频率=每搏摄氧量×心率)和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均呈现近于线性渐进性递增(与静息状态比较,P〈0.05~0.001);在运动超过无氧阈和呼吸代偿点后,分钟通气量的上升反应更加显著。结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为了克服自行车功率计的阻力而发生代谢率改变,呼吸随代谢改变而变化,高强度运动时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更加加剧呼吸反应。
- 尹希孙兴国William W. Stringer王桂芝吕婧葛万刚刘方慈政Karlman Wasserman
- 关键词:心肺运动试验潮气量分钟通气量
- 大鼠坐骨神经缩窄损伤致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性别差异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观察并测定雌雄性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热痛阈、皮肤温度及皮肤厚度等指标,研究CCI大鼠的行为学性别差异。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分为雌性组(F组)、雄性组(M组),每组20只。通过坐骨神经结扎复制经典的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记录各组实验动物行为学指标: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缩足反射持续时间、右后足皮肤温度及皮肤厚度在各个时间点(手术前1d及术后1,3,7,14d)的变化情况。结果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均出现了CCI模型明显的热痛敏(F 5.29±1.01,M 8.61±0.92,P<0.05)和机械痛敏(F 1.68±0.67,M 4.80±2.19,P<0.05)反应,雌性组痛阈均较雄性组明显降低;且雌性组与雄性组皮肤厚度(F 3.69±0.17,M 3.93±0.20)及皮肤温度(F 25.72±0.45,M 25.53±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CCI大鼠发生痛敏发生及皮温升高厚度增加明显早于雄性CCI大鼠(雌鼠术后1d,雄鼠术后3d)。结论 CCI大鼠行为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表现在热痛、机械痛等方面。
- 冀玉萍李军李沅君韩慧蓉于剑锋王桂芝
- 关键词:机械痛敏热痛敏慢性疼痛
- 代谢、血液碱化和纯氧影响呼吸调控的人体实验研究Ⅱ:血液碱化后运动试验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在完成吸入室内空气状态下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和动脉血气指标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液酸碱度和CO2含量对呼吸调控的影响。方法:选正常志愿者5名,给予5%Na HCO3(总量0.3 g/kg)分次口服,每5 min口服75 ml(3.75g)。总量服完1 h后,重复CPET。于静息、热身、运动及恢复期,连续测定肺通气指标及每分钟动脉取样的血气指标变化,并与本人在非碱化血液条件下对照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碱化血液之后,CPET期间随着运动功率逐步递增,气体交换和血气指标的反应模式与非碱化血液对照相似(P〉0.05);即与静息状态比较,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V4O2、V4CO2均呈现近于线性渐进性递增(P〈0.05~0.001)。与碱化血液前吸入室内空气的对照比较:在碱化血液条件下,所有时间点血红蛋白浓度,PaCO2与p H均显著提高(P〈0.05);除无氧阈Pa CO2减低外,只有热身状态呈增高态势,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而PaO2无差异(P〉0.05),各状态均较对照状态减低,除恢复期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碱化血液对照比较,除静息每分通气量低于对照(P〈0.05)外,所有通气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碱化血液条件下,尽管有更高的Ca CO2,Pa CO2和p Ha平均水平及更低的Hba和[H+]a平均水平,机体对CPET的呼吸反应模式基本相似。
- 孙兴国William W. Stringer尹希葛万刚王桂芝吕婧刘方慈政Karlman Wasserman
- 关键词:心肺运动试验潮气量分钟通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