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云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粤港
  • 3篇粤港澳
  • 3篇建设用地
  • 3篇港澳
  • 2篇地理国情
  • 2篇新区
  • 2篇耕地
  • 2篇海岸
  • 2篇海岸带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国情监测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数据
  • 1篇地数
  • 1篇动态监测
  • 1篇信息化
  • 1篇有权
  • 1篇源地
  • 1篇源数据
  • 1篇约谈

机构

  • 14篇国土资源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暨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广州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王海云
  • 2篇文薪荐
  • 1篇魏媛
  • 1篇丁华祥
  • 1篇王红梅
  • 1篇唐力明
  • 1篇杨志刚
  • 1篇刘小丁
  • 1篇石晓春
  • 1篇匡耀求
  • 1篇郑敏辉
  • 1篇易璐
  • 1篇周昆
  • 1篇王重平
  • 1篇王淼淼
  • 1篇林小波
  • 1篇张惠军
  • 1篇张俊鑫
  • 1篇宋兆璞

传媒

  • 3篇测绘与空间地...
  • 2篇浙江国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5-2020年南沙新区建设用地时空演变及结构分析
2023年
南沙新区是国家级新区,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发展任务,开展新区建设用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对全面掌握新区建设用地信息、制定科学规划战略等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POI等专题数据,获取2005—2020年连续年份的建设用地数据,利用建设用地扩展指数与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研究区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新增建设用地亚类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研究区建设用地规模呈上升趋势,受政策利好影响,部分年份增速加快,尤其2019年后,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扩展强度和扩展速度明显加快;2)重心轨迹为“‘东南—西北’”点向东南方向移动,空间分布呈“分散—聚拢—分散—聚拢”的波动发展趋势。3)扩展模式以外延式为主,填充式比重逐渐增加。4)新增建设用地的类型结构中,以交通设施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占总新增面积的59%,工矿用地在个别年份有突出增长,商业设施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在2020年明显快速新增。
丘宇洲王海云马丽萍
关键词:建设用地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网络构建及廊道优化被引量:12
2022年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MSPA-InVEST模型和连通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进而在构建生态阻力面基础上,运用MCR和重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利用产业集聚特征构建规划廊道,提出兼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案.结果表明:生态源地共35处,总面积约17165.85km^(2);基础生态廊道42条,长度2085.34km;源地及廊道存在明显空间分布差异,呈现出"中心空洞型"分布特征;通过增加12个生态-产业战略节点和28条规划廊道,生态网络闭合度、连接度和连通率可提升150%、26.83%和28.57%,生态网络结构向"蜂巢状"转变;结合河流及海岸等天然廊道构建的综合生态网络连接了大湾区288个生态保护区,构成了山体、水体、湿地综合生态保护格局.总体来看,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视角构建的生态网络体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格局的建设和优化提供参考.
王海云王海云文薪荐文薪荐宋兆璞
关键词:生态廊道生态网络
一种城镇村地类细化技术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镇村地类细化技术方法,包括:根据各县区参考地理信息数据的相似性对区域进行划分;获取不同的划分区域的地理信息数据,对不同的数据赋予不同的优先级别,建立所述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度和优先级的通用评价规则;通过人...
郑敏辉刘龙威廖锐斌张俊鑫曹文罗明帆王海云
文献传递
基于多源数据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评价被引量:2
2022年
人为干扰威胁自然保护区的珍稀及濒危野生动植物。测度人为干扰强度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基于高分遥感影像识别2015和2019年广东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景观,构建人为干扰强度指数,定量评价保护区人为干扰景观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腾讯用户密度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广东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总体不大,空间分布不均,呈东北较强、西南较弱的分布态势;(2)研究期内广东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下降明显,下降幅度高达81.8%。地形和交通等区位条件较好区域,人为干扰强度相对较强,且基本农田和人口占比越高的自然保护区,强度越大;(3)人为干扰强度评价结果与腾讯用户密度值具有一致性,强度越大,用户密度值越高,且位于城区或进行旅游开发的保护区具有更高的活跃度。
王海云王海云文薪荐文薪荐何晔宇林小波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高分辨率影像
温岭市: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启动约谈和问责
2011年
2月22日上午温岭市市委、市政府召开2010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会议,要求全市各地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力度。该市各镇(街道)书记、镇长和分管镇长参加会议。会议指出。今年卫片执法检查将把违法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同建设规模和耕地保有量直接挂钩,
王海云
关键词:卫片耕地数量执法力度
一种海岸带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终端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岸带承载能力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包括:S101:汇总海岸带承载能力数据,将海岸带承载能力数据录入数据库,并根据海岸带承载能力数据获取海岸带的空间格网数据;S102: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空间格网数据获取海岸...
刘小丁唐力明张惠军许敏端孙端康昕怡李伊黎肖红王重平周昆冯功学陈智朗杨志刚吴頔谭宾王海云程严朱杰王园园赵耀龙
文献传递
基于RS的广东省耕地保护动态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2023年
实现耕地高效化、精细化保护管理,要从管理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其中RS技术的应用尤为关键。本文梳理了现有基于RS技术的耕地保护动态监测工作模式,并以广东省为例,提出了耕地保护动态监测技术体系的优化思路,探索了优化路线,为建设更具针对性、统筹性的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机制提出了建议。
魏媛郑少兰王海云
关键词:耕地保护动态监测
南沙新区陆海统筹建设适宜性评价
2022年
文章以广州南沙国家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陆海统筹的视角,从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开发成本等五个方面构建“陆域-岸线-海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南沙新区建设现状和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按适度超前原则确定优先开发区域,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①南沙新区自然本底条件优越,生态环境敏感且重要,底线保护对区域建设开发具有决定性作用。永久基本农田、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红线等不适宜区占37%,未来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培育绿色发展模式,打造成滨海湿地、岭南水乡、森林公园,发展生态农业。②南沙新区发展空间有限,适宜和较适宜建设区占47%,呈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交通轴线聚集分布,临界适宜区受生态保护、地面沉降和交通不便的限制。③向海拓展的潜力有限,宜加强岸线保护和围填海管控,鼓励人工岸线生态化修复,形成可持续发展格局。④现状开发强度与人口发展不协调、用地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交通路网等配套设施布局。
王海云程迎轩
关键词:陆海统筹
2000-2017年珠三角城市群空间聚集发展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基于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区位熵、城市流强度和经济隶属度等指标,综合分析了2000-2017年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产业集聚水平和空间关系的时空演变过程;提取了5期城区边界,并分析了城区扩展速率、强度和方向;基于空间引力模型测算了各市城镇化空间引力潜力。结果表明:①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空间网络联系水平不高,东西两岸发展不均衡,"核心-外围"特征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聚滞后;②城际经济联系较松散,城市流强度差异悬殊,广州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以工业外向服务功能为主的深圳,在珠三角范围内的工业区位熵失去优势,综合对外服务功能优势不明显;③城镇化集聚特征与经济联系密切相关,在空间上呈现一致性,城镇化空间集聚最明显和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区域高度拟合;④陆地地理邻近集聚特征明显,沿海岸线经济联系不足,珠海与广州、深圳的海上经济联系有待加强。
王海云匡耀求匡耀求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联系城市流强度
粤港澳大湾区2010—2020年湿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2023年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提取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湿地数据,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定量解析了粤港澳大湾区2010—2020年湿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中,人工湿地减少更明显(305.33 km^(2)),自然湿地减少90.17 km^(2),湿地向建设用地、草地转移是湿地损失的主要形式;2010—2015年湿地损失的主要区域为大湾区中部核心区和沿海城镇带,2015—2020年湿地损失区域在新区、新建产业基地等局部区域聚集;人工湿地变化主要受GDP、渔业产量、第二产业产值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驱动,常住人口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气温、第一产业产值和道路密度对自然湿地变化起重要作用,其余因子影响较弱。
王海云王海云郑少兰丘宇洲郑子豪
关键词:湿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