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华
- 作品数:31 被引量:178H指数:7
-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 CG-5重力仪零漂改正及格值系数变化检测在地震重力测量中的应用
- 1.引言CG-5相对重力仪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相对重力仪之一,也是我国在地震重力测量工作中使用的主要重力仪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对该型重力仪在较长时间内零漂率和格值系数的稳定性等主要性能参数缺乏研究,因此给观测成果的...
- 郝洪涛王青华
- 关键词:变化检测
- 漾濞6.4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孕震含义
-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县发生Ms6.4级地震,该地震打破了云南2014年以来近7年的Ms6.0以上的地震平静。本文获取2016至2021年相对重力流动观测数据,采用陈石研究员首次引入重力平差的贝叶斯平差方法(CH...
- 黄江培郑秋月刘东王青华曹颖
-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四象限地震前
- 青藏高原东南缘陆地时变重力演化特征及等效源反演
- 2025年
- 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2014—2022年的陆地时变重力资料,首先基于贝叶斯平差方法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时变重力场演化特征,继而采用球坐标系下的六面体单元构建等效源模型,通过检测板模型测试对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在场源分辨力较好的区域反演了与构造变化及地震孕育相关的等效场源体的视密度变化特征。利用该方法获取了地壳20km深度处等效源-1.2~1.2kg/m3的视密度变化,约为正常地壳平均密度的0.4‰。受川滇块体主要活动断裂带控制,视密度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川滇块体西边界的大理—乡城一带及川滇块体东边界的小江断裂带附近,并揭示了漾濞M_(S)6.4地震及通海2次5级地震前的能量积累、震前地质运动活跃至震后能量释放视密度减弱物质调整的过程。长时间尺度的视密度增加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持续S向或SE向挤出及壳内深部物质运移的共同结果,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前人获取的低速、高导区域一致。视密度的强、弱变化特征与同时期的地震时空强弱分布特征相对应,且M≥5地震多发生在视密度增加区域边缘或正、负视密度过渡区域,契合“震质源和震质中”原理。文中获得的多期场源视密度的变化,可用于定量化地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结果,提取与孕震相关的深部场源信号,研究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壳深部的构造运动和变形活动的联系,对于了解该地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深远意义。
- 郑秋月陈政宇吴宇琴黄江培刘东王青华
- 关键词:时变重力场
- 云南近期重力测网数据质量及映震能力分析
- 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过程中内部能量集中释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地震与重力的关系是以地壳变形和密度变化而紧密相联。因此,通过在地表进行定期流动重力重复观测获取的地震时变重力信号,有可能捕捉到与震源变化有关的重力前兆信息。随着...
- 郑秋月刘东金云华黄江培王青华
- 关键词:映震能力数据质量
- 云南流动重力测网数据质量及场源分辨能力评估
- 2022年
- 首先对云南流动重力测网2018~2020年陆地时变重力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基于测期准同步的绝对重力数据,引入贝叶斯重力平差方法对多台CG-5型相对重力仪的格值系数进行优化估计,同时获取了多台仪器的非线性漂移特征;其次,利用重力段差、段差残差及互差相关性分析来评估数据质量,开展绝对重力交叉检验,量化了仪器漂移率变化及格值系数不准引起的误差;最后,在设定场源异常体参数情况下,采用球面六面体单元构建不同分辨率的重力异常扰动模型进行检测板测试,并通过等效源反演方法对场源体进行恢复,进而评估了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结果表明:贝叶斯平差方法能有效降低CG-5型相对重力仪的非线性漂移及格值系数偏差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而提高平差数据精度;测网在主要块体边界带及断裂附近的场源分辨能力以0.50°×0.50°为主,而在测点密集的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北段等区域,其场源分辨能力达0.25°×0.25°.研究结果能提供高精度的陆地时变重力数据,优化测网布局,且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地震重力监测、地壳垂直运动、地下水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等地球物理学问题.
- 郑秋月刘东杨薪俊黄江培王青华陈石
- CG-5重力仪零漂改正及格值系数检测应用研究被引量:33
- 2016年
- 利用分测线零漂改正方法和格值系数变化检测方法,对云南重力测区2014年两期CG-5重力仪观测数据进行了精细处理,获得了该地区重力场变化,并用绝对重力观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CG-5重力仪零漂率存在明显的随时间变化,C1169和C1170两台重力仪在第一期观测时间内呈近似线性的增大趋势,变化量达20×10^(-8) m·s^(-2)·h^(-1),第二期观测时间内则趋于稳定,经零漂改正后,观测数据联测精度明显提高;(2)C1170重力仪格值系数变化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量约为-0.000 100;(3)经格值系数改正后,获得的重力变化结果与绝对重力观测结果更为一致,重力场变化图像更为清楚地反映了昭通-鲁甸断裂两侧的差异变化和鲁甸6.5级地震的发震背景,验证了大地震一般发生在与主要活动断裂一致的重力场变化正负转换带上这一结论,说明本文所用方法能有效消除观测数据中的系统误差,有利于真实重力场变化信息的获取。
- 郝洪涛李辉孙和平周江存王青华魏东平
- 滇西地区近期重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
- 2013年
- 对2010—2012年川滇西部地区流动重力资料进行统一处理,得到区域重力场变化图象,并以此为基础研究2012年宁蒗-盐源5.7、彝良5.7级地震与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关系。结果显示:震区局部重力场在两次地震前均出现了快速、大幅的上升变化,在约一年的时间内增加了约60×10 nms-2的重力变化量。
- 郑兵王双洪王青华杨洋易天阳马伶俐蒲晓霞蒋海涛
- 关键词:断裂带区域重力场区域应力场地震
- 考虑地表起伏的不规则区域重力梯度场模型构建方法——以云南地区为例
- 2023年
- 文中推导并给出了基于非格网分布的起伏面扰动重力或重力异常解算区域扰动重力梯度场模型的数值计算公式。基于澳大利亚West Arnhem Land地区的格网重力数据,以频谱域(二维快速傅里叶变换)解算的扰动重力梯度全张量作为“基准值”,然后利用基于推导公式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LSC)对相同区域非规则范围的重力数据进行扰动重力梯度模型解算,将结果作为“评估值”。对比“基准值”与“评估值”之差,研究发现:1)基于推导公式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解算得到的扰动重力梯度值与频谱域方法得到扰动梯度“基准值”各分量在空间形变变化上是一致的;2)统计扰动重力梯度各分量的差值ΔδΓ_(xx)^(fft-lsc)、ΔδΓ_(xy)^(fft-lsc)、ΔδΓ_(xz)^(fft-lsc)、ΔδΓ_(yy)^(fft-lsc)、ΔδΓ_(yz)^(fft-lsc)和ΔΓ_(zz)^(fft-lsc)“基准值”与“评估值”差值的标准差分别为5.54E、5.30E、1.85E、6.55E、2.09E和9.67E(1E=1×10^(-9)s^(-2)),远低于国际上实测重力梯度与解算模型差值的研究结果。最后,基于云南地区实测地表差分重力值,文中首次给出了该区域半波长约20km的重力梯度场年际变化模型。文中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广泛分布的重力数据(主要为重力异常和扰动重力)的使用效率,可为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研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重力数据、重力梯度数据及其与场源的关系提供数据基础。
- 刘金钊梁星辉叶周润陈兆辉陈兆辉胡敏章王青华王青华郝洪涛郝洪涛张双喜
- 关键词:协方差函数起伏地形
-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相关断裂的岩石圈磁异常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使用2014年4月川滇交界东部100个测点的地磁场总强度原始观测数据,经数据计算消除变化磁场并剥离掉主磁场,得到岩石圈磁场模型数据。利用重磁勘探系统软件(GMS3.0)对该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延拓,分别生成岩石圈磁场的浅表和深部异常,结合鲁甸6.5级地震的地震序列、震源区的地质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莲峰断裂、小江断裂北段切割深度在15 km及以上,昭通—鲁甸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切割深度均不足15 km。另外,鲁甸地震余震的空间分布沿包谷垴—小河断裂呈NW向展布,结合余震的深度,进一步推测了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切割深度约12 km。
- 王青华陈政宇张忠龙赵育飞顾健
- 关键词:地磁测量
- 云南地震流动重力监测网建设与映震能力分析被引量:11
- 2019年
- 总结云南地区流动重力测网建设,根据分形几何原理,计算云南及周边地区现行测网的空间格网距和空间分辨率,给出最佳格网距为69 km,空间分辨率为61 km。结合近年云南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观测成果,绘制重力场变化图像,分析2014-08-03鲁甸6.5级地震、2014-10-07景谷6.6级地震以及2015年以后大理-保山一带部分5级以上地震相关重力场变化。综合分析认为,云南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监测网能识别5级以上地震相关的重力变化,但个别地区监测能力仍需加强。
- 王青华郝洪涛汪健刘少明李忠亚胡敏章
- 关键词:地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