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
-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对人白细胞抗原表达的影响
- 2004年
- 白玉夏国良田瑞光詹美云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基因变异人白细胞抗原流式细胞仪
-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突变体的抗原性分析被引量:21
- 2003年
-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表面抗原突变株和野毒株对表面抗体结合能力的差异 ,探讨免疫漏检基因变异株的机制及对策。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BsAg常见基因突变株和野毒株表达质粒 ,分别在COS 7细胞中瞬时表达 ,定量后用常规HBsAg免疫诊断试剂盒检测 ,观察重组抗原与不同抗 HBs的结合能力。结果 T 12 6S变异与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力增高 ,G 145R ,K 141E和 2株三位点同时变异株则明显下降 ,对M 13 3T变异与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力影响不大。变异株与多克隆抗体的结合力也有变化 ,但仍能检测到大部分变异株抗原。结论 “a”抗原决定簇氨基酸的置换影响了HBsAg与抗 HBs的结合能力 ,并且氨基酸的置换位置和特性对抗原性的影响各有不同。因此 ,建议应用HBsAg多克隆抗体或开发研制“免疫逃逸突变株”的特异性抗体 ,以完善HBsAg免疫诊断试剂的抗体组成 。
- 白玉夏国良贾志远丛郁王晓黎郭敏卓詹美云
-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病毒免疫学试验
-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的研究
-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现已证实乙型肝炎疫苗可有效阻断HBV野毒株的感染.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长期普遍推广,可逃逸乙肝疫苗免疫所产生的中和抗体的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株的感染逐渐浮现出来并引起重视.美...
- 白玉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变异细胞免疫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点突变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常见基因点突变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了解我国目前常用的HBsAg检测试剂对HBVS基因突变株的检测灵敏性,减少漏检,有效控制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传播。方法构建HBsAg重组野毒株和重组变异株表达质粒,分别将重组野毒株HBsAg表达质粒pSS1adw2及pSS1adr和重组变异株HBsAg表达质粒pSS1adw2-145Arg、pSS1ad-126Ser和pSS1adr-126Asn转染COS-7细胞,进行瞬时转染。采用市售HBsAg ELISA检测试剂盒对细胞上清进行抗原性检测。结果野毒株HBsAg和两种126位变异株HBsAg具有较好的抗原性;145位点突变后导致HBsAg的抗原性下降。结论推测是由于145位点变异影响了“a”抗原决定簇的空间结构,从而降低了其与抗-HBs的结合能力。
- 郭敏卓伊瑶陈斯勇白玉贾志远毕胜利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乙型抗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不同突变体对细胞免疫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不同突变体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将野生型和变异型HBsAg基因重组质粒NS2 Swt、NS2 S12 6、NS2 S133、NS2 S14 1、NS2 S14 5分别转染CHO细胞,72h收获细胞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preS2 蛋白的表达量。将这些细胞上清刺激PHA活化的人淋巴细胞,MTS法检测不同变异株抗原对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以及淋巴细胞分泌IFN γ、IL 10和IL 2的影响。结果 变异和野毒株(wt)各组细胞上清preS2 蛋白的表达量基本一致。变异和wt重组HBsAg刺激T细胞后,其上清MTS显色后的A4 90 值均高于空白组和pCI neo组,说明HBsAg中的蛋白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T12 6S氨基酸变异HBsAg能够刺激IFN γ分泌增加;M133T氨基酸变异刺激IL 10分泌增加。结论 这4种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株感染人体后,机体对它们的细胞免疫反应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增强或减弱,但也不能忽视T12 6S和M133T变异抗原改变了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对机体细胞免疫造成的潜在影响。
- 白玉夏国良郭瑜丛郁贾志远郭敏卓赵洪兰詹美云
- 关键词:突变体PRES2蛋白细胞上清机体细胞免疫分泌增加
-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免疫回忆应答的观察被引量:40
- 2002年
- 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免疫后 ,体液和细胞免疫回忆应答的状况和特点 ,是确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及免疫方案的关键。为此 ,在湖南省湘潭市随机采样 ,抽取 170名 1986~ 1988年出生、完成了血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 9~ 11年的儿童 ,用重组 (酵母 )乙肝疫苗进行 1~ 3次加强免疫 ,观察其体液免疫应答。在浙江省杭州市 ,随机抽取 2 8名血源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免疫者、18名全程免疫儿童和 11名未免疫的健康人 ,观察他们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PBMC)对基因重组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刺激的增殖反应。结果显示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 9~ 11年的儿童 ,完成 1针、2针和 3针法加强免疫后 1年内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抗 -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 (GMT)均迅速升高 ,三组的GMT分别比加强免疫前提高了 6 5、9 3、2 4 2倍 ,阳性率均上升至 10 0 % ,加强免疫次数多抗体提高多 ,各组间GMT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1)。完成加强免疫后 ,3次加强免疫组抗 -HBs阳性率比 <3次组下降缓慢 ,至加强免疫后第 3年 ,抗 -HBs阳性率 1针法降为 71 2 % ,2针法降为 79 2 % ,而 3针法维持在 92 5 %。血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者其PBMC对重组HBsAg刺激的特异性增殖反应强度和γ干扰素 (INF -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
- 夏国良白玉刘克洲颜天强王继杰章明太贾志远曹惠霖刘崇柏
-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记忆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加强免疫
- 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效果及基因变异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流行和传播最有效措施;同时也是第一个有可能预防人类癌症的疫苗.国家'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证实(1-4):国产乙肝血源疫苗免疫新生儿后,安全性、免疫原性、...
- 夏国良贾志远白玉曹惠霖刘崇柏
-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预防基因变异分子流行病学
- 文献传递